隨著《女神異聞錄5》的大火,近來我們也花了不少篇幅來製作本作的內容,除了攻略之外,在404期雜誌上還推出了關於《女神異聞錄》系列與心理學相關聯的特別內容,今天就在這裡和大家做一下精簡分享,想要了解完整內容,查閱當期雜誌即可。
《女神異聞錄5》的發售再一次掀起了一股Persona的熱潮,白天作普通高中生,晚上當怪盜的日子實在是讓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對系列有些了解的玩家肯定知道,作品的名稱「Persona」其實是榮格心理學中的概念——人格面具。簡單來說,人格面具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於給人一個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會的承認。而在系列中,除了人格面具Persona外,諸如Shadow陰影、集體無意識、原型等榮格心理學中的概念也有多次的出現,可以說「《女神異聞錄》系列」正是一款詮釋了榮格心理學理念的遊戲作品。這不禁讓玩家們感到好奇,榮格到底是誰,而榮格心理學又到底說了什麼?
卡爾•榮格的生平
榮格於1875年出生於瑞士的一個小鎮克斯維爾。他是一個非常內省的孩子,對外界比較封閉,因為他認為沒人能理解人固有的內在體驗和思想。榮格幼年時曾花很多時間思考他做過的夢的含義和超自然的東西。10歲時,他雕刻了一個5釐米高的木人像。他把這個人像收藏起來,獨自一人時,他對人像講話,有時用密碼給它寫信。在少年時代,他就被自己是另一個人的感覺所佔據,他開始用畢生的研究來確認他稱之為「第二」人格的東西。
榮格渴望了解人格,這一願望把他領入新興的精神病領域。他1900年在巴塞爾大學獲醫學學位,然後到蘇黎世,與精神分裂症權威人士歐根•布留勒爾(Eugen Bleuler)一起進行研究。稍後,他到了巴黎,與意識和催眠研究的先驅皮埃爾•雅涅(Pierre Janet)一道工作。榮格對人類心靈的好奇心自然地使他對弗洛伊德的研究產生了興趣,在讀了《釋夢》一書後,榮格開始與弗洛伊德聯繫。1907年兩人終於見面了,據說他們進行了長達13小時的談話。不久,榮格成為弗洛伊德的親密同事,他曾於1909年陪弗洛伊德到美國克拉克大學講學。也就是在這次旅行中,榮格開始認識到,弗洛伊德和他在人格本質問題上的分歧是多麼尖銳。1914年,榮格離開了維也納小組。
此後的7年,榮格基本是獨自工作的,他深入探索了自己的無意識心理境界,沉湎於自己的奇特想法、夢和想像中,努力探索人格的真正本質。這一時期到底是榮格的自我反省時期,還是漫長的精神病患病時期,學者們意見不一。榮格去世前不久出版的自傳證明這兩種解釋都有道理。榮格寫道:「各種奇怪念頭不斷從我頭腦裡溢出,我盡力不讓自己的頭腦迷失,想辦法理解這些奇怪的東西……從一開始我就深信不疑,我正屈從於更高級的意志。」
榮格說,在這些年裡,有各種人物和形象造訪了他。逐漸地,這些人物成為構成集體無意識的原始特徵。他詳細描述了他與菲利蒙(Philemon,榮格虛構的人物。同時在《女神異聞錄》的前兩作中也有同名的重要人物)的談話,他寫道:「我與他交談,他說的一些事情我從未有意識地想過。我很清楚,說話的是他,而不是我……我和他在花園裡來回走,對我來說,他就是印度人所說的古魯(宗教領袖)。」
榮格從這幾年對人格新理論的反省中走出來。他的餘生在行醫、旅行、閱讀和研究中度過。他對這些經歷的觀察與他不斷的內省結合起來,導致了多部著作和講演的產生。榮格的一些著作曾引起爭論,尤其是那些被說成是反猶太主義的觀點。但是,他關於人格的思想至今仍使全世界的讀者感到神秘和激動。
榮格心理學
通過對於卡爾•榮格生平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他的一生中其實有很多對於人格、對於幻想中的人物、對於宗教的思考,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女神異聞錄》系列」將榮格心理學作為自身創作源泉的原因了。
榮格心理學,又被稱為分析心理學或原型心理學,其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集體無意識這一概念。大體來看,榮格心理學研究了人格的結構、人格的動力、人格的發展、心理類型、象徵與夢。與遊戲密切相關的是人格的結構這一部分,也有少量提及象徵與夢。
對於榮格心理學中的人格的結構,其組成關係概括如下:
人格作為一個整體就被稱為精神;
精神分為了意識、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三個層次;
意識中存在思維、情感、感覺、直覺四種心理功能,以及外傾和內傾兩種心態。而一個人意識逐漸變得富於個性不同於他人的過程稱為個性化;
在意識個性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自我;
不被自我認可的心理活動和心理內容會進入到個人無意識之中;
個人無意識有著被稱為情結的特性;
情結起源於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的內容被稱為原型;
特別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陰影以及自性;
一切人格的最終目標,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實現。
夢與這些人格結構也有著一定的關係,概括來說便是:夢是無意識心靈最清楚的表達和顯現;
個人無意識對於夢的產生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自己的夢來獲得對於自性的了解。
榮格心理學與《女神異聞錄》
《女神異聞錄》1代與2代在劇情以及系統上對榮格心理學中的概念有諸多直接的借鑑,比如上文所提到到的人物菲利蒙(也有譯為「菲列蒙」),1代與2代中正是菲利蒙引發出了主人公們的Persona能力。又比如2代中的「留言系統」,其對榮格心理學中的「集體無意識」進行了詮釋。1代與2代的劇情深邃又充滿神秘,對榮格心理學的直接借鑑也是相當之多。
從3代開始的「後《女神異聞錄》系列」風格大變,劇情圍繞著主人公的高中生活展開,而遊戲的畫面風格也變得充滿時尚感。雖然《女神異聞錄4 黃金版》中的「江戶川先生の放送教室」給我們普及了不少榮格心理學的知識,但似乎遊戲中很少能直接看見對於榮格心理學的借鑑。不少玩家認為「後《女神異聞錄》系列」已經與榮格心理學相去甚遠,除了一些要素的保留外,已經看不到榮格心理學的深度運用。
「江戶川先生の放送教室」中講解了不少榮格心理學的知識。
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學愛好者,在一開始對「後《女神異聞錄》系列」進行解讀時也陷入了其與榮格心理學沒太大聯繫的思維定勢,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學習與遊玩後,發現遊戲雖然在劇情方面的借鑑不多,但在遊玩模式上與榮格心理學中人格的結構相當相似。
由於篇幅原因,這裡無法更加深入地對具體觀點進行展開,畢竟這涉及到榮格心理學和遊戲中的許多概念和元素。大體來說,在榮格心理學的人格結構中,不同的結構概念都能在遊戲中找到相對應的元素。比如遊戲中的「社群系統(COMMU、Cooperation)」對應著榮格心理學中的「情節」,遊戲中的「異世界」對應著「集體無意識」,遊戲中的「塔羅牌」對應著「原型」,遊戲中的「Persona」對應著「人格面具」等等。並且這種對應不僅僅只是具體的概念與元素,人格結構中概念的關係網與遊玩模式中元素的關係網也是相當的相似。
更為具體的解釋與說明,歡迎大家購買《遊戲機實用技術》Tot.404,並閱讀其中的「特別企劃」《榮格的人格面具》。如果你對榮格心理學或者人格心理學感興趣,不妨去讀讀《榮格心理學入門》(霍爾等著)以及《人格心理學》(JerryM.Burger著)。
文章最核心的部分其實是兩者的關係網,這裡直接為各位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