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發明」
據考證,烏銅走銀最早出現在清朝雍正年間,雲南石屏縣一位姓嶽的工匠在冶煉紫銅的時候不慎落入一枚金戒指,金融化於銅,鑄成的器皿在手的撫摸之下,竟然逐漸變得烏黑。他將這種烏銅打成薄片,在上面刻上各種花紋圖案,再以銀化水填充這些花紋,再次打磨之後,烏銅烏黑,白銀閃亮,配合傳統花紋,極具典雅華貴之色彩。
清代烏銅走銀墨水匣
民國《新纂雲南通志》卷一四二記載了烏銅走銀器的工藝: 「甲於全國烏銅器制於石屏,如墨盒、花瓶等,鏨刻花紋或篆隸正書於上,以銀屑鋪鏨刻花紋上,熔之,磨平,用手汗浸漬之,即成烏銅走銀器,形式古雅,遠近購者珍之。」
秘而不宣的技術要點
烏銅走銀的技術關鍵在於「走銀」工序,即怎樣把銀走到烏銅上,不掌握適當的化學處理和熱處理技術,銀將脫落,或烏銅坯將被破壞。銀的熔點為960 ℃,與銅只有130 ℃的差異,若銅中加有錫,熔點還將再降低。這樣,當銀熔化時,銅也面臨熔化。
烏銅走銀還有一個技術關鍵是原料的配方問題,這也是烏銅走銀的神秘所在。研究機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烏銅化驗分析。遺憾的是,除了四種成分被分解出來以外,其餘成分均無法認定,其配方和冶煉方法仍不為外人所知。
是技藝更是藝術
除了比一般銅銀工藝複雜的多,神秘的烏銅冶煉配方和走銀技術。一個成熟的匠人更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以及對美的把握。製作烏銅走銀是一項極為勞神的精細活,絕非短時間內即可完成,超強的耐性也是匠人必備的素質。
工藝的複雜,神秘的傳承,讓烏銅走銀這項技藝在當代瀕臨滅絕,但是隨著社會對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烏銅走銀的傳承也被當地政府提上日程,我們只盼望這項技術不要只存在於博物館內。
部分圖片、文字來源於網絡,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