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話
你是否也經常在刷朋友圈的時候驚奇地發現,你在不同的地方認識的兩個人,居然彼此也是熟人,從而感嘆道:「這世界真是太小了」。
我們大概都聽過這樣的說法: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那麼讓60億人串在一起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無形網絡呢?
除此以外,更多其他的社會群體的行為現象是否也可以用現代的科學知識來總結呢?
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讓我們以一種跨學科的方式去理解和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
今天的「開卷八分鐘」主題書單,為你挑選了5期道長(梁文道)介紹與人與人之間聯繫的節目,作為一份科普書單與你分享,我們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嗎?也許科學能給你答案。
1.《預知社會:群體行為的內在法則》[英]菲利普·鮑爾出版社: 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年: 2010-7
頁數: 405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面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想法和行動都可能不同。但假如我們把眼界放大,去關注成百上千甚至數百萬個人的時候,群體的行為有沒有規律可循呢?
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個體的行為是無法預知的,但是,當個體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群體的行為反而表現得有章可循。於雜亂中顯現秩序和穩定。這是為什麼呢?
圍繞這一問題,作者從統計物理、生物化學等自然科學中探尋其中的緣由,發現了自然與社會之間奇妙的接合點,以及它們共同的法則。
人類向來就有一種傳統,就是把物理學或者自然科學跟社會科學分得不太清晰,常常把自然科學的一些原則運用到社會現象中,也常常把社會學或者是人文社科領域裡的一些知識,運用到自然科學。很多學者試圖找出這兩個領域之間的一些共通點。
我們解釋生物現象的根據,不一定是生物學的,而可以是物理學的。因為生物學可能會嘗試從生物怎樣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去解釋他們的具體行為。物理學家比較傾向於從不同的生物,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去分析。
我們把眼界放大一點,你會發現一些生物行為,在一些非生物世界,比如說一些粒子的碰撞過程裡,你都會看到某種類似的原則,而這些原則可以是用非常簡明的數學方式去表達出來的。
比如這本書介紹的一種新的社會物理學。作者認為,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但我們可以無視個人自由意志的存在,而對整個社會進行預測。
比如,駕駛人在路上開車,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自己開車的習慣和傾向。但是這個特色是會被平均的駕駛行為所掩蓋的。正如流體運動理論裡面,會忽略個別歷史的特異行為一樣。
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但是,當我們每個人加起來之後,卻會有一些超出了我們個人領域的一些集體行為的邏輯,會能夠推測或演算出來的。
《開卷八分鐘》對應節目:
48.【世人皆粒子】用物理學預測社會現象? | 《預知社會》(1)
49.【世人皆粒子】堵車背後的科學道理 | 《預知社會》(2)
2.《連結:讓60億人串在一起的無形網絡》[美]馬克·布侃南出版社: 天下文化終於有一本書,把各種複雜網絡背後的驚人原理,用流暢而簡單的文字解釋出來!你是否很想知道,教宗與你中間需要經過多少人的連結?為什麼美國聯邦準備銀行打個噴嚏,全球經濟就會跟著感冒?請來讀這本書。
布侃南在書裡清楚解釋了「小世界」理論,這個理論正是我們身邊各種有形無形網絡的根基。
六度分離指的就是我們地球上有60億人,但事實上你跟任何一個人之間的距離大概都只是6個人的距離。
比如說我跟歐巴馬大概中間只要經過六重的人際關係的轉折就能夠到達歐巴馬那。所以我們才會說這個世界真細小,這真是個小世界。
對於60億人的網絡,所有人相識要經過多少鏈條才能夠全部連接起來呢?也就是這個關鍵比例不會超過0.000000004,這個數字表示如果我們60億人,每個人的連結多少是隨機的話,每一個人大約只需在兩億五千萬人中認識一個人,就足以讓全世界的人連成一個完全連通的人際網。
假如把每個人看作一個點,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點之間的連接線,整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巨大的關係網絡。
關於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聯結理論很多,許多相關研究可以使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新的啟發。比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我們就往往會忽略弱關係的重要性。
比如說你需要找一份新的工作,你應該找誰來打聽這個工作找到的機會才大呢?我們一般會覺得找身邊的熟人吧,但是恰恰相反,熟人這時候反而幫不了你多少,這是因為你們認識的圈子都差不多,他不會給你帶來特別多新的機會。
但是假如你找一個平常不大往來的,是另一個圈子的,關係也還行的朋友,這個關係就是一個弱聯繫的關係,它跨越了不同的生活群體,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地理位置。這時候你要找到過去不容易接觸到的新工作的機會反而會高很多。
《開卷八分鐘》對應節目:
50.【世人皆粒子】你和任何人之間只隔著「6個人」 | 《連結》(1)
51.【世人皆粒子】找工作要善用「弱關係」 | 《連結》(2)
3.
《六度分隔:一個相互連接的時代的科學》[美]鄧肯·J·瓦茨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1-3
頁數: 227
比如基因學的研究顯示,所有人類生命的基本密碼只有三萬個基因。比以前任何學者所猜測的都少太多了。那麼,為什麼我們人類在生物學上會這麼複雜呢?這顯然不是從個別基因體的個別的元素而來。
從數字上來講,我們的基因跟一些簡單的植物,數目上是差不多的,所以我們跟他們真正的分別不在於基因數目的多少,而是在於這些基因的組合方式和他們彼此的網絡關係。
這些聯結理論皆是在過去十多年間發展特別迅猛的一門新學科。這個學科的特性就是它非常的跨領域,比如說從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一直到生物科學或者是基因研究,還有資訊科學。各種各樣的學門都彼此打通了。
所有的聯結科學看起來研究的問題範圍很廣,但其實只是共同在問一個問題,就是個別事物,個別組成分子的行為,如何集結成群體行為。
本書介紹一門正在形成中的新科學——關於網絡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有這樣一門科學嗎?它的內容和方法是什麼?
近年來,這門學科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嗎?在《六度分隔:一個相互連接的時代的科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娓娓道來,用講故事的方式,對於這些問題給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開卷八分鐘》對應節目:
52.【世人皆粒子】網絡時代,人人彼此相連 | 《6個人的小世界》
點擊下方卡片 或點擊 閱讀原文
即可收聽節目
<開卷八分鐘>節目音頻由鳳凰衛視APP「鳳凰秀」授權使用
曾經的《開卷八分鐘》
經過「看理想」團隊的精選、剪輯
以每周一個「專題」的形式重新呈現
每周日晚八點
與你分享一個主題閱讀書單
同時,新節目《八分》已在看理想小程序正式上線
第一期《八分》相關文章:
那時的90後,不懂「精緻利己」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復「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klx@imaginis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