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2020-12-14 前瞻網

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為什麼兩個相反的辦法,看上去都很有道理?

從巴菲特的能力圈和舒適圈這兩個概念,談談如何建立知識結構

1/6

為什麼看上去相反的兩種方法都很有道理呢?

我們在看知乎、公眾號文章時,常常遇到一種情況,發現了一個很有道理的方法論之後,哇,好像天底下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只恨自己怎麼沒早點看到。

可過了一陣子,又發現了一個新方法,看起來也很有道理,可是,且慢,為什麼跟我幾天前看到的方法是相反的呢?

舉個例子,我有一類文章,講如何終生學習、如何建立知識結構的,常常涉及到一個概念:舒適圈(也叫舒適區)。

我也常去雪球的價值投資圈裡潛水,這個圈子裡的人也會講一個「圈」,叫「能力圈」。

「舒適圈」和「能力圈」看起來差不多,指你為自己劃的一個圈,裡面都是最熟悉的領域、知識、方法、習慣、心態……

但是,這個兩個理論卻是完全相反的。

「舒適圈」理論認為,舒適區裡有安全感,但缺乏挑戰,只有走出去,你才能進步;

而「能力圈」投資理論卻認為,每個人應該專注自己的知識邊界,圍繞你最熟悉的領域投資,不要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當你看到一對矛盾的理論時,不要急著罵娘,不要輕易否定任何一方。你應該感到高興,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讓你從更高的層次,同時理解這兩個理論。

2/6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

一般人都是先了解「舒適區」的,所以再看到「能力圈」這個矛盾的理論後,我們應該立刻回頭問自己一個問題:

「舒適圈」這個心理學的概念,當初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或總結什麼現象的呢?

以「社交恐懼症」幾個現代症狀為例:

討厭做自我介紹。

玩手機80%的時候是為了避免和陌生人說話。

能發微信絕不打電話。

看見認識的人如果距離夠遠寧可繞道走。

跟人講話從來不直視對方的眼睛。

看到這趕緊到文未點個讚,回頭接著看……

簡單的說,「舒適圈」裡的狀態讓你心裡有安全感——沉默、獨自玩手機、發微信……;

相反,「舒適圈」外的狀態讓你產生心理焦慮——自我介紹、和陌生人說話、打電話……

「舒適圈」的那個圈,就是你內心的安全邊界,這個理論本來是解釋某些心理狀態的,但後來,發展成了「刻意學習」的理論後,作用發生了變化。

如果學習和工作上,總是停留在「舒適圈」內,就是只關注自已最喜歡的東西,只了解自己熟悉的方向的知識,只以自己習慣的方式把自己習慣的工作做到自己習慣的水平,就不可能達到新的目標。

所以「舒適圈」理論,發展了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並認為,人應該跳出「舒適圈」,到學習區去學習(但不要觸及恐慌區),把學習區變成「舒適圈」。

了解了「舒適圈」理論的價值取向之後,你就知道,下面應該怎麼去分析「能力圈」了。

3/6

為什麼要回到「能力圈」?

我們再來看看「能力圈「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圈」以是巴菲特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堅守的最重要原則之一,巴菲特在他「致股東的信」裡,是這麼解釋的:

「你不需要成為每家公司的專家,甚至不需要很多。你只需要能夠評估你能力範圍內的公司。……能力圈的大小不是關鍵,而了解它的邊界則至關重要。」

為了解釋這個重要的投資理念,巴菲特講了一個俄羅斯移民老太太的故事,她是內布拉斯加州最大的家具賣場創始人,巴菲特給她投資一個億。

老太太英語很爛,不懂股票,只知道收現金,甚至巴菲特投資她的公司時,也只能用現金。

(巴菲特與創始人Rose Blumkin)

這位老太太的能力圈是什麼呢?巴菲特說:

「如果價格合適,她今天下午會買5000個茶几。她會零零碎碎的買20個不同的地毯,和其他所有類似的東西。

「擁有這麼狹窄的能力圈絲毫沒有問題。事實上,她對那個領域看似死板的投入讓她可以集中精力。只有專注,她才可以克服自己的短板,實現如此非凡成就。」

「能力圈」理論聽上去也很有道理,但你先得了解它的來龍去脈。

價值投資者往往要面對很多不同行業的公司,會有專業知識不足的感覺,很多人為了懂明白一家公司,往往會「強行理解」那些行業的專業知識,最後成了「半吊子投資」。

於是,巴菲特理念橫空出世,不懂不會讓你輸,沒有意識到「有些知識超出了你的能力邊界」才是真正的風險。

「能力圈」理論其實就是四個大字:不懂不投。

從巴菲特開始,投資界才出現了專業化分工,有人專投消費類公司,有人專投科技公司,有人專投周期性行業……

知道了「能力圈」理論來歷,還有必要知道這個理論在其他領域的擴展。

這兩年,有一本書很火——《斷舍離》:

「斷」指不買不需要的東西;

「舍」指清理掉沒有用的東西;

「離」則指拋棄對物質的迷戀。

這個跟投資不搭界的生活整理術,其底層邏輯與「能力圈」理論的是完全相通的。

「斷」和「舍」的標準是沒有用的東西,但什麼叫「沒有用」呢?

仔細看過原著,你會發現,不光是指用不上,還指那些自己駕馭不了的、超過自己的「能力圈」的東西。

《斷舍離》實際上是「能力圈」理論從投資向日常生活領域拓展之後的「新」理念。

知道了這兩個理論的來龍去脈,你就能站在一個高度去理解它們,但要轉變為行動原則或操作方案,我們還要比較兩者在細節上的不同。

4/6

一個是向外拓展價值,一個是向內尋找價值

首先要問,巴菲特的「能力圈」與心理學的「舒適圈」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認為基本上是的。他們能同時存在,是有不同的出發點,用不同的價值觀看待同一件事。

投資注重的是安全邊界,因為再小的錯誤都會降低你的存量資產,所以「能力圈」側重於如何避免錯誤;

學習注重的是邊際效率,因為再大的錯誤也不會減少你存量知識,所以「舒適圈」側重於如何提升能力;

所以在工作上:

思考要走出「舒適圈」,決策要回到「能力圈」;

培訓要走出「舒適圈」,執行要回到「能力圈」;

績效提升要走出「舒適圈」,業務擴張要回到「能力圈」;

舒適圈是「知」,能力圈是「行」。

「能力圈」是能力運用,大小不重要,邊界最重要,你可以在極度狹窄的細分領域做出大成績;

「舒適圈」是能力形成,邊界不重要,大小才關鍵,你要不停的把「學習區」變成「舒適區」。

比如前面的社交恐懼症,你可以「走出舒適圈」,改變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生活更豐富;也可以「回到能力圈」,專注自身的能量,把擅長的東西做到極致。

如果說舒適圈是「知」,那麼能力圈就是「行」,那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5/6

「能力圈」與「舒適圈」的知行合一

還是回到巴菲特的例子。

從上個世紀末到現在,資本市場表現最好的公司都是科技網際網路類的公司,從微軟到Google到蘋果再到BAT,而巴菲特幾乎都沒有參與。

巴菲特漏掉了近三十年最大的投資機會,但從他的投資理念來看,他只是遵守了他自己的投資原則,在自已不懂網際網路的時候,就不願跟風,不去賺「不屬於他」的那份收益。

但巴菲特並沒有不學習,呆在「舒適圈」裡退化,他在理解了網際網路之後,在網際網路進入普遍人的生活中之後,他也開始擴大自己的「能力圈」,以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選擇大量買入蘋果公司股票。

在巴菲特動手之前一年裡,蘋果公司的股價下降了三成。但對於價值投資者巴菲特而言,這卻是一個最好的標的——持續盈利增長、持久的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身邊的人都用蘋果,巴菲特開始理解這個偉大的產品的意義。

從他開始買入蘋果股票至今,股價已上漲了70%。

就像他對「能力圈」擴張的解釋:

「我們的能力範圍可以擴大,但只能緩慢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偏離了這個紀律,就經常會犯錯誤」。

6/6

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我之前在《你那不是知識,頂多是橫店的布景》中說,知識碎片化時代,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知識結構,評論有人問我,如何形成知識結構?

這篇文章就是方法之一,已經掌握的知識方法屬於「能力圈」(或者叫舒適圈),新的知識方法一定是在舒適圈外的,所以讓你產生焦慮。

這就是形成知識結構的絕佳機會,像我前面那樣,先了解新舊知識方法的大輪廓,再比較它們的細節不同。

然後把握一個原則: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可實際上,我看到大部分人都是相反的——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信心十足地下判斷、盲目行動,遇到問題後,又退回去,複習自己理解了100遍的知識,最後得意洋洋地說:「太陽底下無新事」。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本文來源人神共奮,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跳出舒適圈,堅守能力圈
    1.認識舒適圈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將學習和改變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最近幾年提出的舒適圈的概念源於「舒適區」的概念。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或者經常做得心應手的事,隨著時間長了就很容易停止成長,一旦不進步,這就處於舒適區的狀態。人生來就是要創造價值的,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總有一個在路上。而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挑戰性的內容,稍有壓力,讓自己的行為和精力都達到最佳狀態。然而,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成舒適區,人也隨之成長。
  • 巴菲特絕妙三字,讓你的職業生涯規劃值得
    :知道能力圈至關重要「能力圈」是價值投資者堅守的重要原則之一圖片來源於網絡能力圈的圈內是所精通的技能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銘是:「了解你的能力圈並堅守在圈中圈的大小並沒有那麼重要,知道自己能力圈的邊界才是至關重要的」巴菲特的商業夥伴查理芒格補充道:「每個人都必須清楚自己的才華所在有件事我幾乎可以保證,如果你試圖在自己能力圈外的事情上取得成功
  • 美國股神巴菲特是如何賺錢的?讀《巴菲特之道》
    看完全書後個人的總結是:巴菲特之道=數據分析+實地考察全書共八章。這一章是說很多評論家都認為巴菲特的成功是特別難的,能像巴菲特一樣的成功概率是五西格瑪,也就是只有0.00023的可能性。當然,本書作者不這麼認為。根據作者多年對巴菲特的研究,他認為巴菲特的成功是有方法、原理的,這就是本書後面的章節。
  •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少做事!
    股神巴菲特身價達到五千億,他為什麼這麼成功呢? 一次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向他請教成功之道,巴菲特讓他寫下人生的25個目標中, 然後再圈出最重要的五個。 隨後巴菲特問他:「現在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飛行員說:「我會努力實現這五個目標,然後再慢慢搞定剩下的二十個。」
  • 圈內和圈外的人互道珍重
    所以保健品圈內人和圈外人相逢,表面微笑,內心互罵SB,然後互道珍重,揮手告別。
  • 《巴菲特之道》讀書筆記之四:巴菲特喜歡的企業有哪些特點
    巴菲特做出投資決策,僅僅基於一個企業運營狀況,他相信如果人們不是基於對企業基本狀況的了解而投資,一旦遇見麻煩,他們便會望風而逃。巴菲特說:「我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專注於發現並跨越1英尺的跨欄,而不是我們擁有跨越7英尺欄的能力。」
  • 買圈內還是圈外?其實不用太糾結
    老司機知道嶽雲鵬,是從《五環之歌》開始的,在那之前,我從沒見過這麼嚴謹的歌曲。到底是圈外迎來了好時機,還是如某些分析所說,圈內樓盤反而迎來了好機會呢? 有不少人在問答板塊問老司機這個問題,所以我準備今天系統的來說一下。
  • 「股神」巴菲特留給兒女的忠告:想要成功必須具備3種能力
    而「股神」巴菲特的一句話卻引發了家長們的思考:「活著,快樂最重要。」胡亂努力並不會帶來成功,只會帶來痛苦。巴菲特不僅是著名的成功者,也是一位合格的育兒專家,他認為沒有一個成功者童年是在痛苦的死學。因此他給自己的兒女留下了三個真正會促進成功的忠告。這三種忠告包含了三種能力,今天就由我來分享給大家。
  • 億萬富翁巴菲特的紀錄片,告訴我們財富增長的秘密
    其實,回顧巴老的一生,他也折射了自己國家的國運,他一直在長期投資國運,在投資時,他會更偏向於購買有能力圈、有護城河的好企業,他更相信複利的力量,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他對於投資,有他獨特的理解。
  • 《巴菲特之道》從巴菲特投資理念中,獲得的四點人生啟示
    巴菲特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跟他從小愛學習,善於獨立思考分不開。15歲那年,他跟姐姐多麗絲用攢下的錢買了第一支股票,雖然年紀小,但已經有投資思維了。小巴菲特做了很多功課,其中包括學習他父親的股票,分析股價走勢圖等。
  • 億萬富翁巴菲特的成功之道: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四不做
    難免令人疑惑,不過這樣的噱頭在某些方面上也可以說明巴菲特是許多投資者嚮往的神話,或許真的在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過程中可以得到什麼商業機密也說不定,再不濟的也能得到一些商業啟發,總之3000萬的午飯還是能吃出3000萬的感覺的。
  • 巴菲特之道:巴菲特的經驗之談,你不知道的投資方法
    在《巴菲特之道》第3版中,作者羅伯特·哈格斯特朗不僅更精彩地描述了巴菲特60載櫛風沐雨的投資之旅,還將其獲取億萬財富的方法分解為12個普通人都可以學習的投資準則。作者將巴菲特的方法放到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揭示了20世紀投資巨人們的主要觀點,從格雷厄姆到菲利普·費雪、查理·芒格,更涉獵投資數學、投資心理學等範疇。羅伯特·哈格斯特朗,美盛投資顧問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董事總經理。他是美國最知名的以善於寫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著稱的作家,已出版九本投資圖書,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巴菲特之道》(原書第3版)。
  • 《巴菲特之道》讀書筆記之二:三個非凡人物的心智融合成了巴菲特
    巴菲特在投資領域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他在投資哲學上的教育源自三個非凡人物的心智結合:班傑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費雪、查理·芒格。 巴菲特從格雷厄姆那裡學到的最為重要的一課就是:成功的投資來源於,購買那些價格大大低於價值的股票。
  • 普通人能複製巴菲特的賺錢之道麼?
    牛頓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成功的關鍵,那縱觀偉大的股票投資家,巴菲特就是仍然健在、感覺離我們最近的大師了。我很長時間就開始思考和實踐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但一直不得要領,所以就有一個問題產生——巴菲特可以複製麼?思考的答案跟大家分享下。
  • 巴菲特的科技股投資之道解讀:立於不敗,然後求勝
    巴菲特投資科技股,也有一個逐漸轉變和學習的過程,並結合了自己以往的護城河理論和金融股的投資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巴菲特一步步突破了投資思想的自我束縛,並結合新生事物,實現了投資體系的優化升級。巴菲特投資科技股的背後邏輯在分析巴菲特的科技股投資前,要先理解巴菲特的投資思想體系,其科技股投資的背後理念仍然屬於這個體系。
  • 《巴菲特之道》:為你揭秘巴菲特的股神之路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巴菲特之道》,作者是瑪莉巴菲特和大衛克拉克。實際上,巴菲特的選股投資方法並不神秘,而且它非常簡單:有非常好的商業模式,好的管理,好的財務數據,以及在價格比較好時進行買入並持有。儘管該投資是該是一種很簡單的方法,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做得很差。
  • 90歲生日,身價590424400000人民幣的巴菲特的長壽之道
    90年過去了,淨資產590424400000人民幣的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三大富豪。他依然過著「每天1/4是可口可樂」的人生,可謂是「可樂人生」。1941年,11歲的巴菲特買入他人生的第一隻股票。1943年,13歲的巴菲特因其收入過高而需要與家人分開單獨報稅。
  • 巴菲特投資成功的七大秘訣
    經歷了恐懼和失望後,他擦乾淚水決定認真學習投資,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每一本他所能觸及的投資類書籍。一天,一個朋友推薦他讀一本名為《巴菲特法則》(Buffettology)的書,這本書的作者之一是沃倫·巴菲特的前兒媳瑪麗·巴菲特。朋友告訴石偉明:「利用她所介紹的投資技巧,我的投資帳戶自去年以來已經增長了60%。」
  • 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10句至理名言,絕對受用終生
    查理·芒格被稱為巴菲特的「最後的秘密武器」,側面就可以看出查理·芒格的價值了吧! 多談談你的失敗歷程、少吹噓你的成功經歷,這樣對你好。
  • 學習巴菲特成功的投資秘訣
    從投資大師的股票投資操作上,我們又可以學習、汲取到什麼投資經驗和教訓呢?在財經有料哥看來,巴菲特今年的股市投資操作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關注:一、巴菲特並不奉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投資法則。三、巴菲特投資風格依然謹慎,甚至保守。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已經高齡90多歲的股神巴菲特,也和中國的散戶股民那樣抱著不成功更成仁的決心,集中持股、重拳出擊去把投資資金押寶在某一兩隻股票表現上面?在有料財經看來,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