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為什麼兩個相反的辦法,看上去都很有道理?
從巴菲特的能力圈和舒適圈這兩個概念,談談如何建立知識結構
1/6
為什麼看上去相反的兩種方法都很有道理呢?
我們在看知乎、公眾號文章時,常常遇到一種情況,發現了一個很有道理的方法論之後,哇,好像天底下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只恨自己怎麼沒早點看到。
可過了一陣子,又發現了一個新方法,看起來也很有道理,可是,且慢,為什麼跟我幾天前看到的方法是相反的呢?
舉個例子,我有一類文章,講如何終生學習、如何建立知識結構的,常常涉及到一個概念:舒適圈(也叫舒適區)。
我也常去雪球的價值投資圈裡潛水,這個圈子裡的人也會講一個「圈」,叫「能力圈」。
「舒適圈」和「能力圈」看起來差不多,指你為自己劃的一個圈,裡面都是最熟悉的領域、知識、方法、習慣、心態……
但是,這個兩個理論卻是完全相反的。
「舒適圈」理論認為,舒適區裡有安全感,但缺乏挑戰,只有走出去,你才能進步;
而「能力圈」投資理論卻認為,每個人應該專注自己的知識邊界,圍繞你最熟悉的領域投資,不要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當你看到一對矛盾的理論時,不要急著罵娘,不要輕易否定任何一方。你應該感到高興,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讓你從更高的層次,同時理解這兩個理論。
2/6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
一般人都是先了解「舒適區」的,所以再看到「能力圈」這個矛盾的理論後,我們應該立刻回頭問自己一個問題:
「舒適圈」這個心理學的概念,當初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或總結什麼現象的呢?
以「社交恐懼症」幾個現代症狀為例:
討厭做自我介紹。
玩手機80%的時候是為了避免和陌生人說話。
能發微信絕不打電話。
看見認識的人如果距離夠遠寧可繞道走。
跟人講話從來不直視對方的眼睛。
看到這趕緊到文未點個讚,回頭接著看……
簡單的說,「舒適圈」裡的狀態讓你心裡有安全感——沉默、獨自玩手機、發微信……;
相反,「舒適圈」外的狀態讓你產生心理焦慮——自我介紹、和陌生人說話、打電話……
「舒適圈」的那個圈,就是你內心的安全邊界,這個理論本來是解釋某些心理狀態的,但後來,發展成了「刻意學習」的理論後,作用發生了變化。
如果學習和工作上,總是停留在「舒適圈」內,就是只關注自已最喜歡的東西,只了解自己熟悉的方向的知識,只以自己習慣的方式把自己習慣的工作做到自己習慣的水平,就不可能達到新的目標。
所以「舒適圈」理論,發展了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並認為,人應該跳出「舒適圈」,到學習區去學習(但不要觸及恐慌區),把學習區變成「舒適圈」。
了解了「舒適圈」理論的價值取向之後,你就知道,下面應該怎麼去分析「能力圈」了。
3/6
為什麼要回到「能力圈」?
我們再來看看「能力圈「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圈」以是巴菲特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堅守的最重要原則之一,巴菲特在他「致股東的信」裡,是這麼解釋的:
「你不需要成為每家公司的專家,甚至不需要很多。你只需要能夠評估你能力範圍內的公司。……能力圈的大小不是關鍵,而了解它的邊界則至關重要。」
為了解釋這個重要的投資理念,巴菲特講了一個俄羅斯移民老太太的故事,她是內布拉斯加州最大的家具賣場創始人,巴菲特給她投資一個億。
老太太英語很爛,不懂股票,只知道收現金,甚至巴菲特投資她的公司時,也只能用現金。
(巴菲特與創始人Rose Blumkin)
這位老太太的能力圈是什麼呢?巴菲特說:
「如果價格合適,她今天下午會買5000個茶几。她會零零碎碎的買20個不同的地毯,和其他所有類似的東西。
「擁有這麼狹窄的能力圈絲毫沒有問題。事實上,她對那個領域看似死板的投入讓她可以集中精力。只有專注,她才可以克服自己的短板,實現如此非凡成就。」
「能力圈」理論聽上去也很有道理,但你先得了解它的來龍去脈。
價值投資者往往要面對很多不同行業的公司,會有專業知識不足的感覺,很多人為了懂明白一家公司,往往會「強行理解」那些行業的專業知識,最後成了「半吊子投資」。
於是,巴菲特理念橫空出世,不懂不會讓你輸,沒有意識到「有些知識超出了你的能力邊界」才是真正的風險。
「能力圈」理論其實就是四個大字:不懂不投。
從巴菲特開始,投資界才出現了專業化分工,有人專投消費類公司,有人專投科技公司,有人專投周期性行業……
知道了「能力圈」理論來歷,還有必要知道這個理論在其他領域的擴展。
這兩年,有一本書很火——《斷舍離》:
「斷」指不買不需要的東西;
「舍」指清理掉沒有用的東西;
「離」則指拋棄對物質的迷戀。
這個跟投資不搭界的生活整理術,其底層邏輯與「能力圈」理論的是完全相通的。
「斷」和「舍」的標準是沒有用的東西,但什麼叫「沒有用」呢?
仔細看過原著,你會發現,不光是指用不上,還指那些自己駕馭不了的、超過自己的「能力圈」的東西。
《斷舍離》實際上是「能力圈」理論從投資向日常生活領域拓展之後的「新」理念。
知道了這兩個理論的來龍去脈,你就能站在一個高度去理解它們,但要轉變為行動原則或操作方案,我們還要比較兩者在細節上的不同。
4/6
一個是向外拓展價值,一個是向內尋找價值
首先要問,巴菲特的「能力圈」與心理學的「舒適圈」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認為基本上是的。他們能同時存在,是有不同的出發點,用不同的價值觀看待同一件事。
投資注重的是安全邊界,因為再小的錯誤都會降低你的存量資產,所以「能力圈」側重於如何避免錯誤;
學習注重的是邊際效率,因為再大的錯誤也不會減少你存量知識,所以「舒適圈」側重於如何提升能力;
所以在工作上:
思考要走出「舒適圈」,決策要回到「能力圈」;
培訓要走出「舒適圈」,執行要回到「能力圈」;
績效提升要走出「舒適圈」,業務擴張要回到「能力圈」;
舒適圈是「知」,能力圈是「行」。
「能力圈」是能力運用,大小不重要,邊界最重要,你可以在極度狹窄的細分領域做出大成績;
「舒適圈」是能力形成,邊界不重要,大小才關鍵,你要不停的把「學習區」變成「舒適區」。
比如前面的社交恐懼症,你可以「走出舒適圈」,改變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生活更豐富;也可以「回到能力圈」,專注自身的能量,把擅長的東西做到極致。
如果說舒適圈是「知」,那麼能力圈就是「行」,那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5/6
「能力圈」與「舒適圈」的知行合一
還是回到巴菲特的例子。
從上個世紀末到現在,資本市場表現最好的公司都是科技網際網路類的公司,從微軟到Google到蘋果再到BAT,而巴菲特幾乎都沒有參與。
巴菲特漏掉了近三十年最大的投資機會,但從他的投資理念來看,他只是遵守了他自己的投資原則,在自已不懂網際網路的時候,就不願跟風,不去賺「不屬於他」的那份收益。
但巴菲特並沒有不學習,呆在「舒適圈」裡退化,他在理解了網際網路之後,在網際網路進入普遍人的生活中之後,他也開始擴大自己的「能力圈」,以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選擇大量買入蘋果公司股票。
在巴菲特動手之前一年裡,蘋果公司的股價下降了三成。但對於價值投資者巴菲特而言,這卻是一個最好的標的——持續盈利增長、持久的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身邊的人都用蘋果,巴菲特開始理解這個偉大的產品的意義。
從他開始買入蘋果股票至今,股價已上漲了70%。
就像他對「能力圈」擴張的解釋:
「我們的能力範圍可以擴大,但只能緩慢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偏離了這個紀律,就經常會犯錯誤」。
6/6
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我之前在《你那不是知識,頂多是橫店的布景》中說,知識碎片化時代,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知識結構,評論有人問我,如何形成知識結構?
這篇文章就是方法之一,已經掌握的知識方法屬於「能力圈」(或者叫舒適圈),新的知識方法一定是在舒適圈外的,所以讓你產生焦慮。
這就是形成知識結構的絕佳機會,像我前面那樣,先了解新舊知識方法的大輪廓,再比較它們的細節不同。
然後把握一個原則: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可實際上,我看到大部分人都是相反的——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信心十足地下判斷、盲目行動,遇到問題後,又退回去,複習自己理解了100遍的知識,最後得意洋洋地說:「太陽底下無新事」。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本文來源人神共奮,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