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
透過全國兩會這扇窗口,我們看到一個信心如磐的中國,一個匯聚起磅礴力量的中國。
站在實現百年奮鬥目標和千年小康夢想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巨輪風雨無阻,砥礪前行。
信心——在困難中孕育新希望
有困難,更有信心,這是兩會傳遞的鮮明信號。
兩個「1萬億元」,特殊舉措穩住發展基本盤;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兜牢基本民生底線……今年兩會提出一攬子「硬核」舉措,讓海內外看到了中國戰勝困難的實招。
「中國正在為經濟發展注入確定性。」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張兆安代表說,無論是「真金白銀」的減稅降費,還是將保市場主體與保就業緊密結合,兩會向市場傳遞了強有力的信心。
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中的各種堵點,是企業家代表委員們關注的一個焦點。
「產業鏈上下遊是命運共同體。」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委員說,各項政策持續發力,就能使中小微企業得到更加精準有效的扶持。
在嚴峻挑戰背景下,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這次特殊的兩會匯聚廣泛共識,凝聚起強大的信心力量。
「疫情之下,全球資金、信息、技術、數據等要素資源向上海集聚的趨勢沒有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代表說,因勢利導、直面挑戰、主動求變,上海正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
決心——我們的目標一定要實現
把握大勢才能看清走勢。
看全局,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盤錦遼東灣,塔吊林立貨車穿梭,一座新的石化基地正在崛起。今年3月,世界化工巨頭利安德巴賽爾工業公司如期注資,總投資超百億美元大型石化項目正加速推進。
「市場是當代經濟增長最稀缺的資源,任何理性的投資者,都不會放棄不斷成長的中國市場。」全國政協委員楊偉民說,我們有龐大的市場空間,14億人口的大市場,在全體人民和各類市場主體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經濟巨輪一定能衝破暗礁險灘,破浪前行。
政府工作報告圍繞「六穩」「六保」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關於支持企業發展就佔了很大的篇幅。「我們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東北大學校長趙繼委員說,結合前期的工作,這一套政策組合拳,保住了市場主體就能有效穩住經濟的基本盤。
謀長遠,改革創新的動力澎湃——
接連印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堅定有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升國資國企改革成效,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府工作報告釋放的改革信號鮮明。
看根本,中國之治的制度優勢日益凸顯——
2月1日,在疫情最兇險的時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委員逆行武漢,一去就是兩個多月。
「制度優勢是我們戰勝疫情的重要基礎。」王辰回顧這段經歷感慨萬千,「我們可以在遇到重大挑戰時,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凝聚所有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有效應對。」
恆心——必定在磨礪中達成夢想
把信心化作動力,把力量化作行動,今年的全國兩會將在復興徵程上鐫刻新的坐標。
抓實落細「六穩」「六保」,穩住經濟基本面——
政府工作報告39次提到就業,兩個「1萬億元」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國家拿出真金白銀,各級政府展開政策配套。
搶抓新機遇,實現新突破——
在江蘇徐州,徐工混凝土機械產業基地十分忙碌。一季度,徐工出口銷量增長50%,繼續保持行業出口第一。
啟動新基建、創造新模式、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推動科技新突破、開拓新空間……正匯聚起不竭的新動能。
中國移動遼寧公司總經理郎奎平代表說,疫情催生了「5G+遠程教育」「5G+智慧醫療」等新業態,新基建在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危中有機,通信運營商要發力新基建,為數字經濟按下『快進鍵』。」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向著百年奮鬥目標奮進——
兩會上,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代表談得最多的,是他們村的抖音直播間。近幾年,搭乘網際網路快車,一度窮得「全是茅草屋」的村子成功脫貧。到2019年,村裡264戶人家有153戶買了小汽車。
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農民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寬。李君開始籌劃岫雲村的未來,「要在村裡建農產品加工流通中心、到成都繁華商圈開店……」
決戰決勝到了衝刺階段。唯有堅定信心,久久為功,才能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下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打基礎、開新局。
據新華社北京5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