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可以說是中國曆朝歷代裡最為強盛的時代。
我們常說「夢回大唐」就是嚮往唐朝的繁華與開明。多少人都曾經夢想過能夠一睹盛世大唐的容顏。
唐朝與同樣創造奇蹟的漢朝不同,建朝初期並沒那麼窘迫。但是同樣是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因此唐初唐太宗提出:與民休息的政策。
說起李世民,他的皇位坐的真的是有驚無險。
經過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的他終於坐上了皇位。雖然這件事情並不光彩,但是身為皇子,戰功赫赫卻因為各種原因不得太子之位,實在是天有不公。
在皇位之爭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時代,無奈這也只是下下之策。
好在,李世民天生就有帝王之運與能力,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以至於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面。
也許就是因為身居高位,李世民才慢慢懂得了當年父親的苦惱,太子之選實在是難以定奪。
李世民接班人李恪,被人陷害,臨死前一句話詛咒此人,令其滅全族。
李世民一共有14個兒子,按照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
李世民應該立嫡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但是立嫡不立賢這件事本來就有弊病,更何況對於「篡位」上來的李世民而言,這樣的邏輯更是不和邏輯。
但是李世民也是「過來人」,他知道自己的兩個兒子——李承乾與李泰兩人,為皇太子之後私下較量。
雖然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哥哥,但是卻不希望骨肉相殘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
於是左思右想之下,李世民覺得之後軟弱,善良的李治能夠在登上皇位之後仍然保證他這兩位哥哥。
李世民之所以珍愛這三兄弟是因為,這三人都是他一生最疼愛的夫人——長孫皇后所出。
於是李世民在糾結一段時間之後就選了李治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但後來,李世民卻又有了新的顧慮,雖然李治的性格不會傷及兩個哥哥,但是作為一位皇帝恐怕李治這樣的性格會將國家推向滅亡。
他轉念想到了自己的三子——李恪。
史書上對於李恪的記載是這樣的:「善騎射,有文武才,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也就是說李恪文韜武略,民心所向。
唐太宗也說李恪「英果類我」,可見李恪在眾皇子中是很出類拔萃的。
在唐太宗眼中,李恪更有自己當年的風範。於是李恪曾想過是否要將太子之位傳與李恪。
他與長孫無忌提及此事的時候,長孫無忌卻直接將這個想法反駁回去。
時候長孫無忌便視李恪為眼中釘,認為李恪的而存在勢必會影響大唐的命運。
於是做計將李恪陷害致死。
而李恪,這個本來就與世無爭卻又能問善舞的皇子,在生命的最後一個,說出一句話: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
狠狠的詛咒了長孫無忌。
這句本不令人在意的詛咒,卻在七年之後成真。長孫無忌因為阻止李治讓位給武則天而遭到武則天的排斥。
在659年,長孫無忌被誣流放,自縊而死。甚至其家族也沒能逃過死亡的命運。
歷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嗎?
長孫無忌被流放是真,李恪被誣陷致死也是真,死前詛咒也是真。
但是李恪真的受到李世民的喜愛過嗎?
這段歷史是十分值得探討的。史官們同情李恪的遭遇在描寫李恪的時候確實會濃墨重彩的講述李恪的優秀。
但是李恪的母親明明貴為隋煬帝之女,史書的記載卻只有短短7字:恪母,隋煬帝女也。
李恪在世事,李世民甚至會因為踩莊家,賭博這樣的小時對李恪貶官,削戶的處罰。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思考,真正想除掉李恪的真的是長孫無忌嗎?他確實會擔心自己的親侄子在新皇登基後地位沒有保障。
但是李世民也許更擔心自己最愛的妻子的孩子在自己死後生命受到威脅。
那李世民將改立太子的想法也許是有意講給長孫無忌聽的?
歷史的謎團有很多,歷史人物的故事錯綜複雜。我們研究歷史不是單純的看電視劇,看別人將演,最重要的還通過史書典籍去了解。
看史書,不僅能夠讓我們了解真正的歷史,解開自己內心的謎團,還能讓自己的視野和心胸得到開闊。
我們看歷史,了解朝代的更替,就會在潛移默化中看淡很多對自己而言的遭遇。
人生幾十年,朝代更替數百年,人生不過轉眼一瞬間,那些令自己糾結的事情在歷史面前都變得如此渺小。
這也是很多人喜歡看歷史書的原因。
但是也有些人喜歡看歷史,卻因為難懂的文言文望而卻步。
會因為傳統的歷史典籍枯燥無味而無法繼續讀下去。因此小編翻查全網,終於找到了一套有趣生動的史書。
這套
這套《資治通鑑》完美的結合了小說、漫畫類讀物的優點——圖文結合。
並且文言文版本的《資治通鑑》白話化,讓孩子讀起來更容易理解。
即便採用白話文的形式,但是尊重原著的作者不對文言文版本的《資治通鑑》有任何刪減。
並且還配上了圖片,更方便孩子們理解歷史。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書不僅是對孩子語言詞彙的積累,同時也是對文化知識的的積累。
最重要的是,歷史的宏達,朝代更替帶來的愛考還能讓孩子在閱讀中自己體會到一些人生哲理。
裝訂精美耐翻,耐磨;故事豐富,耐看耐賞;語言生動,易懂易學。
這套書適合熱愛歷史但不是嫩能讀懂文言文的你,以及想要學習歷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