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虞志益:異構計算融合通用和專業晶片優勢 引領封裝技術...

2020-12-26 愛集微APP

隨著近年來矽晶片逼近物理的極限和經濟成本高升,摩爾定律已趨近失效。使用通用處理器這個傳統的方法已無法滿足人工智慧的各種應用對爆發的和高計算能力的需求。因此,具有GPU、ASIC、FPGA或其它加速器(Accelerator)等高並行、高密集的計算能力的異構計算持續火熱,而異構計算也將成為支撐先進和以後更複雜AI 應用的必然的選擇。

異構計算(Heterogeneous Computing)是指使用不同類型指令集和體系架構的計算單元組成的計算系統。通常情況下,異構計算架構的晶片中既有CPU等傳統的通用計算單元,也有高性能的專用計算單元。與傳統的通用計算晶片相比,異構架構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等顯著優點。

在AI和5G場景下,異構系統高性能、低功耗的優勢逐步顯現,正在逐漸成為主流的晶片架構。那麼在萬物互聯下,傳統計算創新遇到了哪些挑戰?新計算時代,異構計算將如何助力突破?異構計算的實現需要哪些技術支撐?未來十年異構計算將帶來哪些新機遇?

圍繞這些話題,在第十期「集微龍門陣」上,集微網邀請到中山大學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副院長虞志益進行了分析探討。

點這裡觀看回放

萬物互聯下,傳統計算架構性能提升遭遇瓶頸

據虞志益介紹,在80年代,處理器的時鐘頻率只有十幾兆,後來變成了幾十兆、幾百兆,到2005年,變成了4G左右。在之後的15年的時間,高性能處理器的時鐘頻率一直沒有大的變化,性能提升緩慢。功耗方面,每平方釐米的功耗從十幾毫瓦變到一瓦左右,也到達了一個極限,並限制了性能的提高。

在網際網路行業,隨著信息化的普及,數據量的暴增使得人們對存儲空間又有了新要求,同時,5G、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無人駕駛、工業仿真等領域的崛起,使得通用CPU在處理海量計算、海量數據/圖片時遇到越來越多的性能瓶頸。

對此,虞志益指出致使傳統處理器晶片性能提升非常緩慢的五大因素:一是在處理器技術方面,包括流水線、超標量、存儲的hierarchy、多核等日趨成熟,能夠挖掘的新的技術越來越少;第二個是功耗,功耗成為了一個非常大的制約因素,它制約了性能提升;其三,先進位造工藝日趨極限,目前摩爾定律再往下推會越來越難,追求高端工藝的企業越來越少;第四是設計成本和製造成本在不斷的攀升;最後一個是應用的增長在逐漸放緩

「這一系列的挑戰就希望有一個新的計算晶片,新的處理晶片,它能夠有新的高性能技術,新的低功耗技術,能夠有更好的靈活性,還能夠支持新的應用。 」虞志益說。

新計算時代,需要器件、設計、軟體算法的融合

在闡述性能、功耗效率、靈活性之間的關係時,虞志益表示,一般來說,性能、功耗效率和靈活性之間很難用一種模式來解決。不同實現方式的功耗效率非常不一樣。比如:CPU、GPU、DSP和ASIC,它們的功耗效率是非常不同的。ASIC的功耗效率可以是 CPU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但是 CPU很靈活,而ASIC只能針對某一個特定的應用。

「異構計算的優勢就是可以把通用的 CPU和專業的晶片(如ASIC)融合在一起,得到性能、功耗和靈活性的統一。」虞志益說。

談到未來處理器的一些變化和突破口時,虞志益指出,在技術層面,主要有這幾點:一是從通用的同構的處理器轉變到通用和專用混合性的異構處理器;二是3D封裝,新型封裝在在異構處理器和異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三是CMOS集成電路轉變為CMOS與其他器件混合;四是非馮諾依曼結構,馮諾依曼結構已經統治這麼多年,以後可能需要非馮諾依曼結構實現一個更好的功耗效率。非技術層面,以後會從純粹技術的推動轉變成技術推動和應用驅動並重的局面。

「另外,以後將是晶片、封裝、系統、軟體的協同,它不是單一的技術點,而是多技術點的綜合,所以涉及器件、設計、軟體算法等的融合,以實現一個高效的異構系統。」虞志益補充道。

異構計算的實現需要解決三大技術問題:架構、互連和編程

異構計算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在此次龍門陣上虞志益詳細介紹了異構計算需要的技術支撐。

首先是一個架構的選擇,事實上異構計算不是一個新的技術,其實有很多選擇的,比如 ASIP、BigLittle、CPU+GPU、CPU+FPGA、CPU+ASIC等。而選擇什麼樣的結構現在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還需要學界和工業界繼續分析。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有某一個方案來統一天下,更多的可能是各種方案並存。比如,在低功耗領域可能是CPU+ASIC比較好,在通用的領域可能是CPU+GPU或者CPU+FPGA比較好,不同的應用領域需要的架構是會不一樣的。

第二個問題是互連。互連問題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互連的需求,當不同晶片裡面有不同單元的時候,互連就會比較的複雜,會提出很多要求,比如高性能、低功耗、可擴展性、能夠支持不同的異構節點、緩存一致性的等等。二是互連方式,比如bus、crossbar、NoC等,不同的互聯方式是選一個還有折中,也是一個需要去探索的關鍵技術。三是通信方式,比如shared-memory、message passing等,同樣面臨選擇一個還是融合起來的問題。四是交換方式,現在有包交換、電路交換等不同的技術。五是片上互連、片間互連(新型封裝)不同方式。再有就是互連標準,現在有很多標準,比如CCIX、OPENCAPI、NVLINK、OPENAPI等,還沒有統一的方案支持互連。

第三個就是編程的方式,目前有不同的編程的方式,比如CUDA、OPENCL、OPENACC、HAS、HLS等,需要一個好的編程方式讓從業者更好接受。現在做硬體的人對於編程的接受度和做軟體的人接受度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學科的人,他們對於編程的接受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一個更好的編程模型,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這是非常難的挑戰。

虞志益還介紹了其以前做的一個異構平臺,裡面包括三種晶片,第一個是多核晶片,第二個存儲晶片,第三是加速晶片。虞志益表示,未來的系統裡面可能最關鍵就這三大類。

「在這個平臺上,用了2.5D/3D封裝集成,核的數量、存儲容量、加速器可重構可以各種搭配,這樣性能、功耗效率和靈活性能夠適當折中,比較快的形成一個合適的系統。」虞志益說。

未來,異構計算將加速封裝技術發展

異構計算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是封裝,目前設計和製造技術發展已經很快了,封裝技術發展速度相對比較慢,封裝有可能在異構計算的基礎上快速發展。」談及異構計算帶來的新機遇時,虞志益說。

最後,虞志益表示,異構計算的發展需要從系統、軟體、算法等多方面融合,需要各個技術方面有更好的interface。而從產業角度來說,一是用異構計算提升現有的產品,二是用異構計算驅動未來的發展。最後,在教育方面,希望教育能夠跟上產業的發展。

(校對/ Humphrey)

相關焦點

  • 按需混搭集合眾多技術點異構計算有望重塑產業格局
    它涉及的計算架構異常複雜,同時還涵蓋包括製程、封裝、軟體在內的更多技術。談到異構計算的創新,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科學研究所副教授王東表示:「異構計算要真正帶來改變,應從工藝、封裝、架構、軟體系統等入手,提供一個整體解決方案,尤其是要注重編程模型的通用性和編程方法的普適性。」第二,異構計算能夠帶來更高的靈活性和性價比。
  • 晶片設計從工藝到封裝技術的巨變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並繼續提高組件密度,行業開發了幾種先進封裝技術,將多個晶片在一個緊湊、高性能的封裝中互連,而封裝則作為單個組件在板上運行。     市場需要先進IC封裝 對於許多應用來說,摩爾定律已不再具有成本效益,尤其是對於異構函數的集成。「超越摩爾」,如多晶片模塊(MCM)和SiP已經成為將大量邏輯和存儲器、模擬、MEMS等集成到(子)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替代方案。
  • 原來晶片的先進封裝是這麼玩的!
    臺積電認為,晶片在2D層面的微縮已不能滿足異構集成的需求,3D才是未來提升系統效能、縮小晶片面積、整合不同功能的發展趨勢。英特爾也在日前舉辦的架構日活動上介紹了新的先進封裝技術——「混合結合(Hybrid bonding)」。
  • 計算型存儲:異構計算的下一個關鍵應用
    使用專用晶片構建用於加速特定場景的戰略更加清晰,除去Intel和AMD的X86和Nvidia GPU,還有通過其Annapurna Labs部門推出的基於Arm的Graviton的定製晶片,並承諾基於Graviton2(7納米)的新型EC2實例的性能是第一代Graviton的7倍。
  • 盤點:晶片封裝技術大全
    板上晶片封裝,是裸晶片貼裝技術之一,半導體晶片交接貼裝在印刷線路板上,晶片與基板的電氣連接用引線縫合方法實現,並用樹脂覆蓋以確保可靠性。雖然COB 是最簡單的裸晶片貼裝技術,但它的封裝密度遠不如TAB和倒片焊技術。4、DIP(dual in-line package) DIP(dual in-line package) 雙列直插式封裝。
  • 晶片封裝技術詳細介紹
    板上晶片封裝,是裸晶片貼裝技術之一,半導體晶片交接貼裝在印刷線路板上,晶片與基板的電氣連接用引線縫合方法實現,並用樹脂覆蓋以確保可靠性。雖然COB 是最簡單的裸晶片貼裝技術,但它的封裝密度遠不如TAB和倒片焊技術。4、DIP(dual in-line package) DIP(dual in-line package) 雙列直插式封裝。
  • 僅70㎡,藏著國內唯一具備矽光晶片全流程封裝測試能力的實驗室
    該負責人稱,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矽光晶片的封裝標準,而公司已掌握多種矽光晶片的封裝技術,進行定製化的封裝,最新的封裝技術可以將光、電控、溫控等進行集成。同時,實驗室裡還擁有自主研發的晶片自動測試系統,可以在無人操控的情況下,對矽光晶片進行自動化測試。
  • 40種晶片常用的LED封裝技術
    LED封裝技術大都是在分立器件封裝技術基礎上發展與演變而來的,但卻有很大的特殊性。一般情況下,分立器件的管芯被密封在封裝體內,封裝的作用主要是保護管芯和完成電氣互連。而LED封裝則是完成輸出電信號,保護管芯正常工作。現給大家介紹40種封裝技術。
  • 系統級晶片(SoC)的複雜設計選擇:RISC-V處理器內核
    客戶可通過該平臺自定義的產品規格,快速定製目標應用場景的晶片產品並量產,該平臺還支持晶片的持續優化更新及升級迭代,從而極大地縮短晶片開發周期,快速實現客戶創新技術的應用落地。3.SoC設計領域有什麼新的技術和應用趨勢值得關注?首先是異構多核計算技術。
  • 飛槳推出異構參數伺服器架構,異構硬體高效組合,訓練速度提升65%以上
    同時還可以解決大規模稀疏特徵模型訓練場景下,IO 佔比過高導致的晶片資源利用率過低的問題。通過異構參數伺服器訓練架構,用戶可以在硬體異構集群中部署分布式訓練任務,例如雲伺服器集群,實現對不同算力的晶片高效利用,為用戶提供更高吞吐、更低資源消耗的訓練能力。
  • 面向智能時代 英特爾構建技術基石、驅動未來計算
    五十多年以來,英特爾一直致力於構建技術基石,引領計算的創新發展。面向數據時代,我們正在加速這一旅程。一方面,英特爾立足當前,基於六大支柱持續推動計算創新演進。另一方面,英特爾著眼未來,長遠布局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等新型計算研究。英特爾正以指數級創新,驅動智能時代的創新變革。
  • 伊始新十年,先進IC封裝能不能幫摩爾定律一把?
    過去十年,新型封裝技術不斷湧現,如扇出式晶圓級封裝(FOWLP)、堆疊式IC封裝和複雜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以及封裝基板、倒裝晶片互連和矽通孔等,技術進步明顯。 所有這些進步使得IC封裝密度顯著提高,並為電子產品的研發打開了新的機會。
  • 28種晶片封裝技術的詳細介紹
    COB (chip on board)板上晶片封裝,是裸晶片貼裝技術之一,半導體晶片交接貼裝在印刷線路板上,晶片與基板的電氣連接用引線縫合方法實現,並用樹脂覆蓋以確保可靠性。雖然COB 是最簡單的裸晶片貼裝技術,但它的封裝密度遠不如TAB和倒片焊技術。4、DIP(dual in-line package)
  • 以架構優勢變道超車的「白盒子計劃」 讓中國晶片之路薪繼火傳
    據悉,「白盒子」其核心是一個高性能SDH SOC晶片系列,其願景是為5G通信設備產業提供白盒晶片平臺,助力未來通信新業態的發展。SDH即Software-Defined Hardware,是以「軟體定義硬體」為設計理念的新一代系統晶片。據了解,將其系統架構、核心處理部件等關鍵技術做到自主可控,有望擺脫5G核心處理晶片對國外先進工藝和IP的依賴。
  • 英特爾矽光子迎來重要技術突破:將光互連引入伺服器和封裝
    隨著計算帶寬需求不斷增長,電氣I/O的規模無法保持同步增長,從而形成了「I/O功耗牆」,限制了計算運行的可用能源。通過在伺服器和封裝中直接引入光互連I/O,我們就能打破這一限制,讓數據更有效地移動。在今天的英特爾研究院活動上,英特爾展示了在關鍵技術構建模塊方面的重大進展,這些構建模塊是英特爾集成光電研究的基礎。
  • 最全的晶片封裝技術詳細介紹(珍藏版)
    板上晶片封裝,是裸晶片貼裝技術之一,半導體晶片交接貼裝在印刷線路板上,晶片與基板的電氣連接用引線縫合方法實現,並用樹脂覆蓋以確保可靠性。 雖然COB 是最簡單的裸晶片貼裝技術,但它的封裝密度遠不如TAB和倒片焊技術。
  • 啥是新計算,為什麼我們需要關心新計算產業?
    多樣的算力,多樣的發展根據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產業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國新計算產業生態發展戰略及政策研究》定義,新計算產業是以伺服器集群為代表的傳統計算產業的升級與擴展,是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滿足異構計算能力和多元化的算力需求而誕生的軟硬體產業體系。
  • 蘋果M1晶片如此之快的技術原因是什麼?
    劃重點: 700美元的新M1 Mac Mini戰勝了4000美元的舊iMac M1不是CPU,而是SoC 蘋果採取異構計算策略來提高性能:不是增加內核,而是加入更多的專用晶片 CPU與GPU消耗內存之別猶如法國大餐與垃圾食品,蘋果的統一內存架構很關鍵 英特爾和AMD抄不了蘋果的作業 在YouTube
  • 系統級晶片(SoC)的複雜設計選擇:內核、IP、EDA和NoC
    jscEETC-電子工程專輯首先是異構多核計算技術。隨著人工智慧應用及技術的成熟,對於AI終端運行及計算的高效、可靠、穩定的需求與日俱增,不同的應用場景對於晶片PPA的需求存在差異,單個內核已經達不到AI應用場景所需的多通路多運算流並且兼顧功耗及運算資源的目的。所以異構多核計算技術成了應對這些應用最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