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昨天早上,我市中考語文考試落下帷幕,作文題備受關注!記者邀請了教師、律師、報社編輯、網絡作家等,一起探討如何寫好今年的中考作文。
按要求作文誰錯過了這一瞬間,它決不會再恩賜第二次——史蒂芬·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
一團火焰熄滅了,另一團火焰燃起——羅曼·羅蘭《名人傳》
經典名著中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話語,總能激發讀者思維的火花。上述話語引發你什麼聯繫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字數不少於600字。
寫作提示
(1)可選兩句中的一句,或兩句兼顧,確定立意。 (2)可以敘述身邊的故事,可以進行文學創作,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或結合自己的生活與閱讀,展開闡述,也可以對上述名著寫一篇讀後感等。 (註:根據學生口述整理,表述與中考題目或有出入)
餘魯平 溫州第十四高級中學 語文高級教師
材料作文考題在情理中,審題難度較大屬意料外
今年溫州市中考作文考題,情理之中但又出乎意料。
情理之中的是今年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題是有跡可循的。近年浙江省其他地區中考材料作文出現頻率較高,材料作文正成為我省中考作文的風向,溫州也可能會跟上這樣的步伐。更深一個層次的思考,溫州市超10年以上的中考標題式作文考題,弊端早已顯現。標題作文易套作,近幾年我市中考高分作文大多是考生考前準備好的備考作文。而材料作文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套作。這可能是溫州市中考命題形式求變的根本原因。
今年溫州市的中考材料作文採用名言警句命題形式。這種命題的最大特點是哲思性強。一般來說,名言警句有的說理直白,有的隱諱。面對說理直白的名言警句,考生審題沒有壓力,而面對說理隱緯的名言警句,考生首先面臨審題挑戰。今年作文題選用的兩句外國名作家的名句,均屬典型的說理隱諱性名句,有較大的審題難度。我市中考第一次採用材料作文形式,就讓考生面臨這麼大的審題壓力,這確實出乎人們的意料。
當然,凡事一分為二。隱諱說理不直白,解讀的空間更大,考生只要合情合理地理解這兩句名句,都屬緊扣作文命題的。如對第一句名言的理解,依照火焰和燃料的關係,談傳承,談透過現象看本質,談事情的本與末,談善於抓住問題的根本,談默默的奉獻精神,談青春的活力,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均符題意;第二則名句解讀空間也很大。可談機遇,談偉人與凡人的關係,談做人做事的巧和拙,談懂得感恩,均符合題意。
當今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只有改變才會帶來新的活力,溫州市中考命題形式的新變,一定會帶動初中作文教學與應試的新變化。
戈月素 溫州實驗中學 初三語文教師
抓住關鍵詞寫看法——作文題極具思辨色彩,解讀材料需有全局意識
這個題目的材料出自名著,對學生來說頗有些「似曾相識燕歸來」的親切感;更何況,給予兩個材料,學生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最重要的是,兩則材料難度都不大,學生可以很快讀懂其核心要義。
若以《人類群星閃耀時》這則材料為寫作對象,則可抓住「錯過的瞬間」和「不會恩賜第二次」這兩個關鍵要素書寫看法,或贊同,或反對,皆可。可寫自己或他人錯過且無法彌補或可彌補的某一瞬間的具體經歷,比如欣賞一朵花的開放,參與一次比賽的機會,表達一種情懷的時間,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也可以就兩個關鍵詞之間的關係展開議論,以現實、歷史、文學藝術中與此相關的事例和名言警句為論據,論述觀點。底蘊深厚的孩子還可以另闢蹊徑,寫小說和讀後感。
若選擇《名人傳》這則材料,學生可圍繞「熄滅」和「燃起」這兩個關鍵詞,從不同角度切入。這則材料更容易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比如開始和結束,起點和終點,生命的生生不息等。雖然兩則材料之間是對立的關係,但要把它們結合起來論述,對於生活閱歷和批判性思維還沒到達一定深度和高度的初中畢業生還是有點難度的。
面對這類極具思辨色彩的作文題,學生在解讀材料時若缺乏全局意識,只抓材料中一個核心要素,就容易偏題。
王冰(先後任溫州都市報總編室主任、評論部主任等職;現為溫州都市報編委、全媒體新聞集成中心集成官)
寫讀後感是討巧方法之一——考場作文要出彩,繞不開「情、事、理」三字
考場作文要出彩,繞不開「情、事、理」三個字:或以觀點獨到服人,或以故事曲折取勝,或以筆端含情動人。
面對考場作文題,要懂得「化題」——就是把陌生考題,化成你熟悉的作文題。比如把「誰錯過了這一瞬間,它決不會再恩賜第二次」這句話,化成《機會只有三秒鐘》《英雄的瞬間》這類題目。
「化題」的關鍵,就是化大為小,化小為巧。
今年中考作文,根據要求可知,此文可敘事、可小說、可論述、也可寫成讀後感。對初中生而言,討巧辦法之一,就是寫一篇讀後感。下面就單以寫讀後感為例談化題。
羅曼·羅蘭《名人傳》寫了貝多芬、米開朗斯基、託爾斯泰等3人,史蒂芬·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寫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拿破崙、歌德等12人。一篇600字讀後感,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論述。要是寫成《讀<人類群星閃耀時>有感》,題目就太大,只能選擇其一,比如《拿破崙:滑鐵盧的一分鐘》,並抓住一點,感悟成篇。
《讀<名人傳>有感》,要是寫成《讀<貝多芬傳>有感》,題是化小了,就是不巧,要是寫成《聆聽貝多芬生命燃燒的聲音》,就顯得比較巧。
值得提醒的是,學生寫讀後感,最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大段轉述原著內容,然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草草完篇。讀後感要出彩,必須由彼及此,能從貝多芬說到司馬遷;並由此及己,能從司馬遷說到自己身邊實例。只有這樣,文章才有豐富的層次。這裡考核的,就是一個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思考的深度了。
不過,要是書讀得少的,對《名人傳》和《人類群星閃耀時》這兩本初中必讀名著十分陌生,看到這個作文題,可能會被一下子難住。
這也是今年中考作文題給學生們的一個「常識性」提醒:只有閱讀經典好作品,才能寫出靈性好文章。
朱乾 溫州網絡作家協會 常務副主席
堅持理想,把握機遇——網絡作家談「我今年的中考作文思路」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次作文題的第一段材料是羅曼·羅蘭寫託爾斯泰的,意思是說託爾斯泰雖歷經各種磨難,但其生命之火依舊熊熊燃燒。給考生的提示是人生需要堅持不懈,堅持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二段材料所表達的意思就相對比較明確,通俗來講就是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所以我認為這兩段材料給人傳達的意思是,對於自己的目標或事業你不僅要努力,還要堅持不懈,並等待機遇降臨。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和青春,那麼就算機遇降臨,也只能錯過。
在理清這個思路後,如果是我來寫這篇作文,會在文章開頭先闡述這兩段話的含義,也就是堅持並等待機會的來臨。在作出這個論證之後,我會著重闡述在機會來臨之前,在你燃燒生命之火之時,在現實中遇到阻力該怎麼辦。比如馬雲做淘寶之初經歷了很多年的挫折、劉強東在做京東商城時曾遇到工資都發不出的窘境,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你是否還會堅持?在所有人都勸你放棄的情況下如何去堅持自己的信念?
第三部分,當機遇來臨時,你如何分辨這是機遇而不是陷阱,如何去發現、捕捉、把握這個機遇。最後還需要作思辨,在強調堅持等待機遇的同時再作反思,如何認清我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
袁誠堅 北京德恆(溫州)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
死灰總有復燃日——「走進考場」寫作文
前段時間,幾篇記載季羨林厭學、胡適沉迷打牌的日記在網上廣為流傳。人們津津樂道的原因一方面是竊喜於印象裡應燃膏繼晷、皓首窮經的學者,也有不務正業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在於日記內容引起大家共鳴。因為惰性是人們共同的痛點。惰性與理想之間的鬥爭,常使人陷入痛苦。
律師行業多以結果為導向,敷衍拖延只會起到反作用。同時律師又注重成長性,需不斷學習新知識。而業務學習追求上進,卻不得不將大把時間應對繁忙工作,這種矛盾使人身心俱疲。偶爾休息一下,竟然還帶著負罪感。我也相信絕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工作,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人難免會陷入「打牌」狀態,那種既享受又帶著對理想追求的愧疚,常使人困苦不堪。在這個時候也只能學會自我排解了。
排解的關鍵在於理解,我們需要坦然面對困境。如果將追逐理想的熱情比作維持燃燒的火焰,幾乎沒人能一直使火焰燃燒。火焰都會有熄滅的時候,我們應當理性平靜地面對熄火,不要焦慮。我們可以慢慢地考慮,如何使火焰更快地復燃,燃燒得更持久,甚至有時需要更換燃料。
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分,影響人們行為的需求,可分成「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人都是穿插往來於這幾種需求之間變化的,但基本都在範圍內。它們都是使理想燃燒的燃料。
如所裡曾有一名律師,起初選擇行業的原因,更多的是為生存需要。而現在他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按理應放下工作了吧?但現在激勵他的是尊重需求甚至是實現自我的需求——這便是一種更換的燃料。
我們要相信,生活中,理想熱情的一團火焰熄滅了,另一團火焰遲早會燃起。或者說,火焰永遠是一朵,只是換了燃料罷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火焰熄滅時的坦然面對。而有時候,主動尋找新燃料、去點燃你的火焰也是不錯的方法。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
吳祖堅張新彤
杜一川朱斌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