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個問題:「有很多交面不交心的朋友是什麼感覺?」
下面有一個很扎心的回答:
原本以為自己的朋友很多,和誰的關係都好。後來才發現,比沒有朋友更孤獨的,是熱鬧過後內心的空蕩和落寞。
很多人都有害怕孤單的時候,為了不落單,會熱情地和周圍的人拉近關係。
可是,這種不走心的社交關係,或許正在消耗著你的能量和精力,讓你身心俱疲。
很喜歡木心的一段話:
生活最好的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好的關係,不是對誰都太過熱情,而是用適當的熱情,過適當的人生。
01
熱情,從來不是換取真心的標配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網友沐沐剛畢業時,入職了一家規模不算小的單位。
因為初入職場,上班第一天,她就幫大家帶了早餐,還帶了各種小零食與大家分享。
工作中,無論誰找她幫忙,她都十分熱情,哪怕熬夜也會認真做完。有時候,她甚至還會主動幫同事分擔一些工作。
自從她來到這個辦公室,訂外賣、取快遞、列印複印資料,她幾乎全都承包了。
後來,她在一次工作中,因為與領導的意見不統一,得罪了這個領導,領導處處為難她。
本以為同事們會站在自己這一邊,至少能替自己說句話,沒想到,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事後還一個個遠離她、孤立她,讓她徹底寒了心。
她才終於明白:熱情,從來不是換取真心的標配。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用熱情待人,拿真心交往,卻換不回哪怕一丁點的真情實意。
你是否也曾懷疑過,自己的熱情和真心都錯付了?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付出熱情。
《人間失格》裡有一段話:
無論對誰太過熱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倘若沒有過度的歡喜,便不會有極度的悲傷。
人與人之間,永遠是互相的。
你投進湖裡一粒石子,它若能還你一串漣漪,是一場幸運;若不能,便是花費再多的精力,也不過是一聲巨響後的沉寂,再無回應。
當我們看過太多的冷暖人情之後,才會明白:對於不在乎你的人,你的熱情,不僅不會被珍惜,還可能只是別人眼中的笑話。
很多時候,熱情,未必能換得來真正的情誼。
所以,要把熱情留給懂你的人。
02
太過熱情,是一場災難
紀伯倫說過一段話:
熱情,一旦加上「過度」,就是一個自焚的火焰。
熱情過了頭,不僅會讓對方望而卻步,還會使自己的精力過度消耗。
其實,任何一段關係的經營,都需要充足的時間作為後盾,感情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那些急速升溫的關係,大多也會以急速降溫,作為一段關係的句點。
若僅憑自己的意願,把一腔熱情強加到對方身上,只會適得其反,加速一段關係的結束。
恰到好處的熱情,才是一段關係的催化劑。
03
舒服的關係,都有點冷淡
張嘉佳在《雲邊有個小賣部》裡,講過一個故事。
劉十三以前是一個很害怕冷場的人,和朋友們在一起時,總是最活躍的一個。
只要看到沒人開口說話,他就會找各種話題,開各種玩笑,玩各種遊戲,總覺得不互動一下,場面就會太過尷尬。
有一次,他和兩個小夥伴在一起野餐,他們圍坐在酒精爐旁,都不約而同地盯著酒精爐藍色的火焰燒著鍋底,聽著氣罐發出的聲音。
他們三個人就各靠一邊,一聲不吭,但彼此之間的氣氛卻並不顯得尷尬。
那一刻,他才突然覺得,原來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並不是一直熱鬧,而可以是冷淡的,可以一直不說話,也可以隨時說話。
你或許也有過這樣的感觸:和特別要好的朋友在一起時,哪怕一整天不說話,彼此之間的感覺也是舒服放鬆的。
這樣的關係,在別人眼中可能很有距離感,冷冷清清的,缺少溫度。但在彼此的心裡,或許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沒有太過喧囂,也不會感到落寞。
說到底就是,舒服的關係,往往都是有一點冷淡。
這種冷淡,不是說冷酷無情,而是知道不需要靠表面上的熱絡來維持彼此的關係。
陳佩斯在一段採訪中,談到和朱時茂的情誼時,曾說過一句話:「從來都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這應該是就是最舒服的關係了,各自忙亂,又互相牽掛,沒有太熱絡,也不會太冷清。
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因為淡,才不會太膩。
其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怕有距離,就怕靠太近。
三毛曾說過一段話:
這種朋友,可進可退,若即若離,可愛可怨,可聚而不會散,才是最天長地久的一種好朋友。
世間所有關係,無不如此,看似冷淡,實則最舒服。
04
淡淡的,也挺好
蔡康永在一次採訪中說過:
我鼓勵大家做一個冷淡的人,太過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最佳方法。
很多熱情,並不值得我們去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就像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提到的:
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
這也可以理解為,當你內心足夠強大時,是不會懼怕冷清的。你不會為了那些無效社交,讓自己假裝愛上熱鬧。
你可以對很多事情說不,保持自己獨一無二的姿態,才能活得更自在。
不過分熱情,是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冷淡為人,冷淡處事,一切都是淡淡的,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