穢亂那個穢亂了清宮的女人:《太后與我》讀後
只花了8塊錢就買到了這本在香港要賣138塊港幣的《太后與我》(盜版),在我把正經書讀「頂」了的狀態下,可說是物有所值。隔了幾天讀了幾章,感覺確實有放鬆了一下大腦的感覺。誠然,還不可能是慈禧太后那般因為吞咽了某種特殊液體而產生的「得以養神」的神奇效果。她在一百年前就已經有的那些在如今仍然不算落伍的不俗嗜好,我現在讀了還有略微的噁心。這讓我有點可憐那個三十歲的少壯之身、「洋榮祿」、二等侯爺巴恪思為一位六十幾歲的第一女人提供「嫪毐」式服務的屈辱。
可《太后與我》(又譯「穢亂清宮」,本義為「衰落的清朝」)的這位作者不以為辱反以為榮。也許與各類男女名人同床共枕壓根就是他的特殊情趣,有大清王朝的第一女人以諸多頗為榮耀的身份向他「買春」更是讓他興奮。何況暮年的慈禧駐顏有道,根本就不象那個年齡的老嫗。這方面的旁證有很多。比如德齡「公主」便說過幾十歲的太后皮膚如20歲少女;比如一個美國畫家親見她「從眼睛、眉毛、臉龐就是一個大美人,從70多歲來看就跟40歲的女人一樣,非常非常美貌」;再比如1928年盜陵的某位士兵見到已經死去二十年的慈禧的樣貌而生「奸屍」之念。
而巴恪思又何止是以此為榮那麼簡單呢?他對這位與他有過「走身子」、「肏屁股」、「吞精」之交的女人,甚至是發自內心地膜拜。直到她已經死去又被暴屍於外,他仍然盛讚「我的高雅的女主人」「她曾經美麗的私處如此神聖」云云。到自己進入生命的倒計時,他甚至不顧惜「兩性交往的一般年齡規範」(李銀河語)而將他與太后的六年情史用相當富於語言、學術、文學色彩的文筆寫出來,便更加可以讓人體會,他真的將當年與那位大出自己三十多歲的強權女人的交往,視作了自己的驕傲,甚至是自己情色與皮肉生涯的頂峰。因為正是在這本書裡他想公示自己的宣言:「任何人細讀過此書,都不會為如下事實感到吃驚:在芸芸老少浪子之中,吾之放蕩無人可敵。」如果說慈禧女士確實以她長達四十八年的努力穢亂了熊市下的大清,則巴恪思這位浪子,則是穢亂了那個穢亂者。
對於這段跨國畸戀的真實性,本書的海外版權人晏格文的態度是「可以有」:「我無法證明巴恪斯在撒謊。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像他這樣一個能說流利的漢語和滿語的外國人是比較容易進入清朝皇宮的。中國的帝王經常用性作為展示他們權力的方式,當然,慈禧也不例外。」
可慈禧享受男寵方面「百無禁忌」的風格卻真的讓讀者嘆為觀止。誰說晚清閉關鎖國?慈禧本人就是一個反證。只看表現在駕馭巴恪思時的各種手段,她就明顯是得過西風之惠的。否則,巴恪斯的男朋友之一王爾德的那句驚世駭俗的名言所反映的性觀念,她又怎麼會應用自如呢。
也許越是高處便越是開放。人們恰因為閉塞而無知。當康有為早年就形容過的「淫蕩的女人」開始納入異國面首,你再讀及她的那句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一定會有異樣的感覺。也許在她的內心,即使是畏之如洪水猛獸的洋人,也可以拿來做取悅自己的「玩藝」。
可是,即使是我們已經有足夠的寬容面對慈禧們的這般淫亂——畢竟「太后」也需要關懷,可是,鋪天蓋地的淫樂之風,已經預示著大清王朝的日薄西山。此書中揭示的晚清情場,諸如「男男、男女性事,受虐、虐待,口部、肛部行事,人獸行事,形式豐富多彩」,也極可能就是真實的寫照。而當清室皇帝們也感染了這種世風,則天地間的「正氣」必然會發生一些轉向。比如嘉慶喜好同性,橫死之時,正與男寵行事;同治出入風月場所,染上梅毒,不治身亡;光緒亦有同性之好。可知為何後代的幾任皇帝連正常的生育水平也那般低下了。當皇帝也玩起了「斷背」並沉浸在「品簫」、「桂葉」、「棒笞」的別趣中而忽略了自己在宮中的本體義務,後繼乏人也便從遠慮變成近憂。誠如翻譯者言:此書絕非一部露骨獵奇的庸俗之作,在其大膽的文風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和作者對滿清王朝滅亡的惋惜以及對慈禧太后的複雜的感情。這是對一個時代的憑弔,滿清王朝末世的歷史畫卷。透過他感傷的筆觸,揭露了滿清上層統治者在虛偽的禮儀、道德掩蓋之下,那種「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的末世心態,以及在這種頹廢情緒支配下的及時行樂的瘋狂、墮落的性生活。
「作風問題」每每與「貪汙受賄」相牽連,由此不可能不影響到吏治及統治基礎。既如太后在領受了巴恪思教授「仰承蔭蔽,賤軀尚佳,當效馳驅,答報慈恩於萬一」的服務之後,也需要破格給予提拔。此風一開,「上面有人」必然成為一種登雲捷徑,則「學成文武藝售於帝王家」的那種暢想,便遠不如「一笑君王便著緋」來的便當了。當此私移向彼私,「天下為公」的朗朗乾坤,便不要再指望。《太后與我》書中述及岑春煊前來捉姦,被慈禧罰銀後貶到有粵海關缺的廣東,便似在以「好貨」的甜頭,堵住「好事」的爛嘴。
因為讀的是盜版,實在感覺不到王笑歌的譯筆有多美。不過也實在太難為她了,一個曾經寫過風花雪月文字的人,居然來趕這般「熾烈」變態的潮流,無怪「本書作者都感覺不適,譯者更是瞠目難言了」。
一時讀不進正經書的我,只好拿這篇算不得正經的文字,來撩撥一下讀書寫字的靈感。
2012年2月29日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