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綿寶寶的創作者史蒂芬·海倫伯格去世,年僅57歲。奪走他生命的,是霍金也罹患的一種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
這個消息引起了許多人的悼念,確實,《海綿寶寶》作為一部從1999年開播到現在仍然廣受歡迎的動畫片,給人們帶去了許多歡樂。而它的創作者是這一切歡樂的源泉。
(海綿寶寶和創作者史蒂芬)
史蒂芬·海倫伯格創造了一個奇異有趣的海底世界,情節有許多根本不符合海底規律的地方,比如海底可以生火、衝澡,但好玩的是,史蒂芬並不是不懂科學,他在做動畫之前,本身就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
感謝這名不務正業的生物學家,創造了一個永遠樂觀向上、神經大條的海綿寶寶,和一個對朋友掏心掏肺的派大星,不但逗笑了孩子們,也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對待生活、對待朋友。
更神奇的是,等我成為牙醫之後,我才發現,《海綿寶寶》甚至還可以拿來當教育孩子愛護牙齒的動畫片。
在這一集裡面,海綿寶寶吃了一個超級重口味的聖代,然後沒刷牙就出門了,結果所過之處,燻得寸草不生……
可以給孩子看看這個片子,問問他們:「不刷牙的海綿寶寶是不是不受歡迎了?那是不是應該刷牙呢?」
這一集裡,海綿寶寶起床後抖擻精神,打扮洗漱,還用上了非常具有特點的牙刷和牙膏,讓人以為他是專門為自己的兩顆大門牙設計的。
沒想到它們的用途竟然是……
在這一集中,海綿寶寶追著派大星要幫他刷牙,除去腋臭,讓這位懶惰的朋友不再邋遢,而是要講究衛生。
可以告訴孩子們,講究衛生的小孩,才能交到好朋友~
關於愛牙護牙,如何跟孩子溝通?
下面是孩子成長過程中
有關牙齒的一些重要時間點和習慣
Dr. Xu給爸爸媽媽們的指南
第一次看見自己的牙掉下來,許多孩子是會感到慌張不安的。千萬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去看,認為這是正常的、自然的,所以置之不理。
在孩子的世界裡,掉牙可能是天大的事情,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會影響到ta對自己牙齒的看法,以及對待牙齒的行為習慣。有的孩子可能會因此覺得牙齒很脆弱,從而不敢刷牙。
這時候,一味用「科學知識」來講給孩子聽,不一定是個好辦法,情緒的勸慰也十分重要。
這可以通過一些巧妙的手段來實現,比如講童話故事——編一段關於掉牙的奇妙故事,孩子很快就不害怕掉牙了。
雖然美國牙科協會建議家長們應該從孩子1周歲開始就帶他們去看牙醫,但我懷疑很多人做不到,總是要等到孩子乳牙得了蛀牙,或者是乳牙鬆動想要拔牙時,才匆匆忙忙帶著孩子到診所。
那麼,父母就可能會面臨一股強大的阻力:孩子根本不願意去,到了診所見了牙醫還又哭又鬧,沒法配合。
等到這時候才來訓斥孩子、威逼利誘,已經太晚了。實際上,對孩子的心理建設應該在看牙之前就提前做好。
美國Parents雜誌有一個很棒的建議,就是可以在看牙之前和孩子演練一番,去除他們的陌生感、恐懼感。具體的做法,可以看看我之前寫過的有關孩子「牙科恐懼症」的文章。(點這裡)
在討論怎麼引導孩子之前,前提是作為父母,你自己本身得先養成好習慣——可別教訓孩子晚上要刷牙,最後被ta發現你自己偷偷跳過了這一環節。「言行一致」,本身就是讓孩子更聽話的必要條件。
有許多父母喜歡用威逼的手段,每天起床趕著孩子刷牙,睡覺前又趕一次,孩子還總是不聽,搞得比趕羊還累。實際上,最有效的手段往往是引導,而非威逼。
引導需要技巧,比如上文提到過的講童話故事,或者給孩子看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像《海綿寶寶》。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部國產動畫片,叫《小紅臉和小藍臉》。它呈現了細菌如何侵蝕牙齒,造成蛀牙,警示孩子們要注意刷牙。通過動畫片的有趣展示,孩子們才能真正聽得進去。
(兩個搗蛋的細菌,雖然畫風有點老,但是還是很精彩的)
所以,爸爸媽媽們對於孩子應該保持開放、耐心的心態,「管」總是不如「引」。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真的需要好好感謝那些創作出優秀作品的人——優秀的兒童文學、動畫片、遊戲等,這些好作品對於孩子的正確三觀和良好生活習慣,可以起到導入正軌的作用。
最後,讓我們一起感念海綿寶寶世界的締造者史蒂芬,願他在天堂,依然能夠開心創作,自由想像~
再見啦!~
掃碼獲取👆更多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