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雲頂之弈》S2更新前寫點文字,不想等事後諸葛亮。我的觀點:自走棋想保持活力,就要重做,否則到最後就會淪為分奴們的運氣遊戲,沒有營養。
早在《雲頂之弈》沒上線時,官方就表示過三個月會重做一次,如今三月之期將至,抱怨者不在少數,表示「如此徹底重做是否有些託大和自負?不顧玩家感受,小心把遊戲改到沒人玩」,「之前學的都沒用了」,「老版本還沒學會就出新版本,已卸載」,「先讓我們玩習慣,之後又改的面目全非。這操作是不是有點噁心了?」
為了避免嚇跑玩家,很多媒體稿件都用了善意的謊言,把「徹底重做」美其名曰「大量重做」,把「牌庫覆蓋」美其名曰「牌庫擴充」,以麻痺玩家並沒有什麼大改動,事實上所有的英雄和羈絆都被刪除了,裝備合成公式變了一半。你把劫2費變5費,技能Q變W,這就叫刪除重做棋子,說保留劫不是自欺欺人嗎?
的確,重做是自走棋保持活力的重要手段,但重做得如此高頻徹底是否合理,還要打一個問號,我也僅從以下兩方面聊聊自己的看法。
技巧與隨機性(套路和運氣)——利大於弊
賽季初上分靠套路:重做是一場「信息差革命」,先說句廢話:版本更新後第一個開發出新套路的玩家總是上分最多的人,不敢想像第一個開發出狂野刺的人一天上了多少分,而玩別人剩下套路的人分卻總是不夠掉。就像1999年買房和2019年買房的人賺的錢肯定不一樣,在技術運氣相當的情況下(人品守恆,運氣本來就是相當的),雲頂之弈三個月的信息差比20年的房價差還要大。
在牌庫共享機制下,當所有人都用一個套路時就會互相卡牌,都很難湊到2星,遊戲體驗極差。因此,再好的套路到每個人都在用的時候,也很難穩定上分,所以賽季出天下大亂,是靠套路創新來建功立業的最好時機。
對於那些把裝備合成手抄筆記,羈絆套路列印貼牆的玩家而言,重做無疑是抄家級的,他們很可能沒有這個熱情了。舉個例子,我也是一名既得利益者和套路投機者,喜歡靠著豐富的套路池和裝備記憶下棋,鑽石分段的小號30場排位,吃雞率50%,前三率90%,唯一輸的幾場是因為有事情忙提前投降了。我可以靠吃老本在這個賽季重拳出擊,但下個賽季我若不思進取就只能唯唯諾諾徘徊黃金。
這樣看的話,為了推翻老套路的壟斷,重做簡直太應該了。對於肯鑽研敢創新的人而言,重做是革命,更是機會,強者恆強,自走棋的核心玩法沒變,他們依舊會快速適應,迎難而上。但問題就是,老玩家憑什麼還為了你的更新再學一次?不過無所謂啦,老玩家的感受就是個笑話,畢竟剛第一賽季,官方算準了這樣更新後新增玩家勢必大於流失玩家。仿佛在說:「第一賽季沒玩的兄弟們你們賺大了,BUG什麼的第一賽季的老玩家都幫你們踩過了,第二賽季重做了,同一起跑線快上車!」不調侃了,能有更多的新人進來,對生態來說是好事,對大盤的價值是提升的。
賽季中上分靠技術:賽季中期,各個套路已經家喻戶曉,能區分段位的主要是技術。我覺得自走棋的技術包括了算牌能力,經濟運營和操作手速。心理素質就先不提了太賣弄了。
算牌能力:每個回合的準備時間你需要切7家對手的屏,查看記憶他們的手牌,以計算出自己下一回合會刷新什麼,特別是在1-1到1-3回合的時候,觀察對手的手牌去選擇別人沒有的牌,會讓自己更容易在2-1階段出更多的2星英雄。儘快觀察對手的套路,選擇別人沒有或是克制其的套路。重做對算牌能力的影響幾乎為0,算牌純考驗腦力運算和手速,不過未來腳本可以解決這一切,就像鬥地主記牌器和德州撲克概率輔助一樣,發展到那個時候不知道wegame會不會妥協自己做一個腳本加入其中,畢竟這玩意沒法防。
經濟運營:特別簡單說白了就是怎麼貪利息,怎麼湊50塊錢保血怎麼過渡,怎麼當機立斷果斷升7升8,因為這個遊戲你先升到8級剩30塊錢刷牌,比晚一回合到8級留50塊錢的同行更容易搶到5費英雄,還能卡同行的牌。無論如何,重做對經濟運營理解能力的影響很低。
操作手速:在打怪回合結束後的「新-1」階段需要極速刷新換牌,重置陣型,合成裝備,說實話30秒的準備時間完全不夠用,一個殘陣手滑上去的事故時有發生,最強王者的主播也經常犯這個錯誤,對手速和反應的要求很高。還有就是,遊戲最終回合你需要在最後1秒換Carry位以防止被刺客秒殺或者凌風吹風,但說實話操作依舊不高,比玩沙漠皇帝簡單多了。不過重做對操作手速的影響是有一點的,因為新牌需要記憶和熟悉,一不留神就刷過去了,牌都不熟悉操作肯定慢。
說破天,自走棋在技術要求方面,腦子大過操作。賽季中我靠常規套路和基本操作打到電一1000分,期間連續吃分25場,賽季末?不掉到大師就不錯了,因為我的套路被看穿了。但是,也沒必要因為下一把棋就有什麼誰比誰聰明的優越感。因為一局分不出來什麼,和同水平的人打20局,30局的平均排名才能說明問題。
賽季末上分靠運氣:賽季末期,段位水平基本定型,高段位的套路理解和技術水平都達到瓶頸,略帶調侃的說上分主靠「運氣」。你讓最強王者賽季末每天打10把,就算每天平均排名在第三,由於隱藏分太高,匹配隊友分低,運氣一般第三第四也會扣分,幾天下來掉個幾百分妥妥的。這不怪最強王者不強,而是怪大家套路和技術都很接近了,隱藏分機制又很坑爹,第一名的綜合能力比第二名強,強也就強在第一人平均排3.65名,第二人平均排3.69名罷了,而他們的高排名和積分都是靠賽季初中或版本更新後打上去的,或是靠前面的人賽季末浪沒了自己更替上去的。
因此一到賽季快結束的時候,最強王者們就很少玩大號了,玩就掉分妥妥的,不過,也有很多人中龍鳳在玩,比如現在的國服第一第二這幾天還是頻頻排位拿下第一第二,不畏懼掉分丟排名,這就是絕對實力和遊戲理解吧。當然,還是守門不打的人比較多,因為如果不打了,也很難有人上的去分超過他們,因為賽季末你再有實力和套路,上分難度都是賽季初的十倍(靠演員和豆商除外)。另外就是,打著打著從最強王者前三掉個八百分的主播更多,很多人嘲笑他們怎麼變這麼菜了,我卻覺得他們真的很值得尊敬,為了給粉絲獻上更好更高質量的比賽不顧用自己大號掉分,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們並沒有輸給技術,而是輸給了機制。
此外不得不吐槽一點,這個版本官方把二階段的小英雄傷害從1點提升到3點,大大降低了容錯率,使得遊戲更加拼前期運氣了,我覺得提高到2點合理,3點美其名曰防賣血真的有點影響體驗了,依我對數值的理解,這比重做致命的多。
總之,從技巧和隨機性角度而言,賽季重置與版本重做頻率越高越好,這符合競技性的要求,就是可憐拳頭的策劃要累死了,腦細胞消耗的可比峽谷大多了,對數值能力要求極高。雖然仍有很多其他的解決方案能避免重做,例如羈絆不變,部分刪除並新增卡牌,但是這樣版本沒什麼太大改動的話,就算新賽季重置積分清零,所有的人遊戲體驗依舊會非常噩夢,因為老套路還是太多,多數人保守不敢創新,新套路可開發空間極少,只能繼續拼運氣和操作,高手上分將變得很困難和無聊。還是那句話,下棋腦子大過操作,在「技巧與隨機性」面前,重做利大於弊。
快感和社交性(爽與娛樂開黑)——喜憂參半
快感:我覺得在英雄聯盟比賽時候看兩個戰隊BP的過程就像下棋一樣,在BP階段腦補勝負、英雄克制、比賽畫面就和自己在下棋的體驗差不多,因為自走棋的每一個羈絆和技能都是濃縮了這個英雄的特色,使理解和上手變得更簡單,休閒,一回合接一回合,戰鬥的高潮時間變長,刺激的高潮次數增加,這就是自走棋的魅力所在。
當老的套路玩膩了,老的英雄看煩了,喜歡的英雄玩不到時,重做換英雄的必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但下棋畢竟是簡單休閒一下,總是重做羈絆和英雄,曝光和新鮮感是增加了,這夜夜笙歌的學習過程不知道召喚師們的身體能否受得了,快感太強了小心受不住啊。
社交性:下棋比峽谷更容易娛樂起來,就好比打籃球你需要個場子,而打鬥地主和德州只需要一副撲克,下個月下棋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行了,這是我們這些工作出差者的福音。另一點,下棋的運氣成分比峽谷重,運氣永遠比技術更適合社交娛樂,因為沒有那麼強的勝負心,搖色子喝酒更多靠運氣,換成掰手腕喝酒你覺得還有人玩嗎?可是每三個月重新學習一次卡組和技能,清空一次以前的記憶,又是我們這些工作出差者的噩夢,就算學生黨也沒那麼多時間吧,真的很擔心頻繁地重做牌組會流失掉很多曾經的玩伴。
總之,我們不是沒有感情的機器,理性而論,我們都知道峽谷的劍姬重做後更強,但感性而論,我還是懷念原來的利刃華爾茲。話說回來,雖然有感情,但時間久了也會膩,在「快感和社交性面前」面前,重做的太快學習負擔重,重做的太慢套路太無聊,真是讓人十分糾結,因此,找準恰當的時間節點更新很重要,整體來講喜憂參半,道理大家都懂,期待最後真香。
總結——理所應當
細數雲頂之弈的發展史,更新節點,重做版本,都不是什麼硬傷;BUG,皮膚通過時間也能解決。不重做開發新玩法的自走棋不是好的自走棋。自走棋涼,絕不會涼在重做上,而是會涼在任性的數值設計上,時至今日,我還是覺得首回合小英雄掉3滴血的更新很浮誇。同時,希望第一賽季的牌庫有朝一日能夠再回歸讓我懷舊,我真的對他們有感情了!重做,真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我看好下棋未來成為年輕人社交的落地點,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把打德州和鬥地主的時間花在下棋上,原因就是要站個自己的隊,支持自己的遊戲,建立自己年齡圈層的文化壁壘,努力將自己的興趣愛好推上主流文化,這也是電競產業迅猛增長的主要原因,而下棋這種超大日活躍的遊戲將是電競生態中的重中之重。不管你玩的是哪個品牌的自走棋,都希望你的遊戲能迭代得更好,你能夠下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