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日,在四川資陽一所中學的軍訓休息時間裡,一名男生跟一名女生跳起了女團舞,引起了一眾同學和老師的圍觀。
跳了一會兒,女生就靦腆地退到後面的臺階上坐下了,而男生則繼續跟著音樂跳著,節奏感十足的表演,吸引了臺下同學的陣陣尖叫。
有網友表示,男生妖嬈起來就沒有女生什麼事了!光從舞蹈動作來看,這個男生的肢體的確可以稱得上「婀娜多姿」。
但其實並不是這個男生故意這樣妖嬈的,而是這支女團舞就要這樣跳才對,所以才有人評論說:「氣質拿捏得死死的。」
可是除了欣賞之外,更多的人卻對男生提出批評,表示「不支持,太女性化,中國的男孩能不能陽剛點?」
甚至還有人直接用「娘」來表示對男生的不屑,覺得男生就應該有男生的樣子,而不應該這樣「娘娘腔」。
從小到大,父母就教育孩子,男孩要剛強,女孩要溫柔,但凡男孩愛哭一些,女孩剛勁一些,總要被父母們斥責:「像什麼樣子?」
這種男女有別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認同自己的性別有幫助,但是如果父母過於強勢地要求孩子必須怎麼樣的話,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社會學家李銀河說,傳統的性別觀念對現實當中的性別權力關係,仍有強大的影響和型塑力。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引導孩子認識並認同自身的性別,更應該允許孩子不拘泥於性別限制,勇敢做自己才對。
【2】
性別歧視的惡意有多重?
前一段時間,歌手伊能靜的兒子哈利,在社交平臺再曬女裝照,哈利穿著粉色紗裙,化了粉色桃花妝,而頭髮則是挑染的兩種顏色。
再搭配上耳環,哈利整個人看上去表現力非常足,但是卻有人評論說:「個人感覺不舒服,辣眼睛,想吐。」
但其實哈利偶爾嘗試一下女裝,真的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就像小S的大女兒許曦文穿著西裝拍雜誌照片一樣,只是讓孩子感受不同的風格而已。
男孩穿小西裝,女孩穿小裙子,這種固定的搭配雖然沒有錯,但是並不能因此嘲諷反著穿的孩子呀,畢竟孩子也有選擇的自由。
我同事小陶最近有些鬱悶,她6歲的女兒桃桃從小不喜歡穿裙子,她也沒有太介意,就給桃桃買的都是休閒類的衣褲。
結果國慶節前幼兒園組織節目匯演,桃桃參加的這組節目要求穿民族風的小裙子,桃桃非常不樂意,就連老師都說不通她。
於是老師找小陶協商,讓她勸說桃桃穿小裙子,但是小陶知道女兒非常有主見,她說不願意穿,當媽的也沒有辦法。
小陶原本以為老師會寬容桃桃,卻沒有想到桃桃最後被老師換了下來,傷心的桃桃哭倒在媽媽懷中問:「媽媽,我不喜歡穿裙子真的不對嗎?」
英國詩人託馬斯·哈代說,人生意義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變遷,而在乎內心的經驗。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他們都有選擇讓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的權利,但是長久以來約定俗稱的關於性別的方方面面的約束,真的對孩子的成長不夠友好。
【3】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認同並超越性別?
「哥哥」張國榮曾說過,我覺得藝人做到最高境界,是可以男女兩個性別同在一個人身上的,藝術本身是沒有性別的。
張國榮在《霸王別姬》塑造的虞姬成為一代經典,但這並不妨礙他在《阿飛正傳》中演活了一個叛逆青年的形象。
不只是在藝術領域,在人生的每一個賽道中,那些既有男性的剛強,又有女性的柔軟的人,無論男女都會表現得更加出色。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孩子在出生時就天然擁有了性別,男孩或者是女孩,但是父母卻可以引領孩子兼具男性和女性的優秀品質。
首先,引導孩子認同自己的性別。
男孩有小雞雞,女孩沒有小雞雞,這是大部分孩子對性別的最直觀的認識,但其實這樣膚淺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
孩子在生理層面認識自己的性別後,父母要告訴孩子男孩上男廁所,女孩上女廁所等社會常識,讓孩子在遵守公共秩序的基礎上認同自己。
同時,父母不能故意逗弄或者嘲笑孩子,比如說「你要是男孩就好了!」或者「誰讓你是女孩呢?」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容易導致性別錯亂。
其次,帶領孩子超越性別的桎梏。
前幾日,在天安門廣場上穿著迷彩服,踢著標準正步的4歲女孩依依火了,她還說長大以後要當兵,爸爸說會一直鼓勵支持她。
並不是一定只有男孩才喜歡槍啊炮啊,也並不是女孩只能喜歡布娃娃,在孩子表現出喜歡另一性別的物品或者事情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支持。
如果孩子被周圍的人質疑,父母更應該站在孩子身邊,告訴他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只要自己想做,就可以按照內心的想法堅定走下去。
【4】
雌雄同體的孩子更具魅力。
大家還記得2018年火爆全網的《感謝貧窮》的作者王心怡嗎?她憑藉707分的好成績,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
然而她的內心卻有一個軍營夢,在努力學習的同時,堅持體能鍛鍊,今年終於如願參軍,成為一名光榮的大學生軍人。
看著剪著短髮的王心怡,我們能感受到的不只是女孩的溫柔嫻靜,更多的是朝著夢想努力的堅強和拼搏,這樣兼具男秀品質的孩子,未來一定不可限量。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在男人偉岸的身軀裡,生存著陰柔的女性原型意象;在女人嬌柔的靈魂中,也隱藏著剛毅的男性原型意象。
也就是說,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心理上並不是強制地一分為二,而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徵,這才是大部分的人的真實內心世界。
而為什麼男孩越長大越不柔和,女孩越長大越不剛毅了呢?除了世俗的力量外,父母有意無意的誤導也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不以性別拘泥孩子的個性發展,限制孩子的興趣愛好,是父母應該有的認知,同時更應該是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的舉動。
就如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說,我們總以為,不讓孩子順從規則,就會出現放縱和混亂。事實上,這種「逼迫孩子順從」的方式,只會製造更多的挑戰。
期待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在父母的寬容以待中,順應內心的需求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