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大運河,是穿越千年的傳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千年大計。與大運河相生相伴的淮安,已按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快進鍵」,在新時代唱響了一首高質量發展的「大運河之歌」。建設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項目,是省市合作共建、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項目,備受矚目。即日起,淮安市交通運輸局、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聯合淮安日報社(淮安報業傳媒集團)推出「舟楫南北 大河新韻——聚焦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項目建設」專題報導,全方位、立體式反映項目建設進展和歷程,剖析項目建設意義和影響,展現古老「黃金水道」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浩浩湯湯的運河水,流淌千年,它孕育了更見證了淮安的成長與變遷。全國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糧儲運中心、鹽榷稅務中心、漕船製造中心……在大運河承載中國航運主樞紐的時代,淮安因運河而興,成為運河線上的重要節點城市,被稱為「運河之都」。近年來,淮安主動接軌國家戰略,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努力在全國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體現淮安擔當、打造淮安樣板,昔日的「運河之都」正煥發出新時代風採。
漕運是我國古代重要的交通運輸體系。大運河主要因漕運而興,是世界最長、最著名的人工運河。淮安位於大運河與古淮河交匯處,扼淮牽運,是歷代南漕北運的重要樞紐。明清兩朝的淮安府,自設漕運總督部院之後,又在清江浦設河道總督。淮安附近盛產鹽,加上漕運發達,食鹽行銷全國,也讓淮安商業金融生生不息。淮安榷關是全國最大的鈔關,上繳關稅佔當時全國的一半之多。
融「漕、河、鹽、榷」四大重地於一身的淮安,也迎來了她的黃金年代。這裡有「倉房四十區」,轉儲江南數省漕糧;「清江漕船廠」綿延23裡,擁有工匠6000餘名;治河名臣如潘季馴、靳輔、張鵬翮以及著名水利專家陳潢、郭大昌等均在這裡大顯身手;「夾岸數十裡,街市櫛比」「淮郡三城內外,煙火數十萬家」……諸多文壇泰鬥為繁華的淮安留下大量錦繡華章。「南船北馬,商賈雲集」,淮安繁華與喧囂了500多年。
大運河不僅哺育了淮安城市,而且造就了一代偉人周恩來、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老殘遊記》作者劉鶚、抗倭狀元沈坤、抗英民族英雄關天培、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等一大批彪炳史冊的歷史名人。
作為因運河而興的城市,淮安孕育了集漕、河、鹽、榷為一體的獨特的運河文化,保存了相當豐富的大運河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大量的河道工程遺存,漕運總督署、河道總督署、淮關監督署等官衙遺存,漕船廠、常盈倉、盤糧廳等漕運相關設施遺存,惠濟祠、大王廟、陳潘二公祠等祠宇遺存,以及運河線上的古城鎮遺存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種多樣,包括河工文化、漕運文化、榷稅文化、運河宗教信仰文化、戲曲文化、美食文化等。
大運河是老祖宗留給淮安人民最寶貴的遺產和財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既是淮安人民飲水思源、傳承文脈的感情所系,更是淮安城市重現輝煌、重新崛起的重要路徑。
進入新時代,淮安堅持以項目為抓手,統籌推進遺產保護、生態修復、配套建設、資源利用等各項工作,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一直走在前列。河下古鎮、清江浦1415街區、中國漕運城、板閘遺址公園、西遊記文化體驗園、方特主題樂園等一個個建成或在建的文旅項目宛如鑲嵌在運河沿線的一顆顆珍珠。
大運河淮安段是大運河全線歷史最早、延續最久、變遷最複雜的河段,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航運功能。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項目建設是我省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省交通運輸廳將建設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列為我省交通強國建設江蘇十大樣板之一,其中淮安市境內淮安船閘至九龍湖公園,長約16公裡,被列為全省4個示範段之一。
近年來,淮安以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項目建設為抓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動淮安內河水運轉型發展,讓綠色成為這條「黃金水道」的最美底色。立足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高度,淮安進行統籌謀劃,將全線61.8公裡與示範段同步實施、同標準提升改造。沿線各區結合自身特色,優化細化本地方案,共同打造綠色現代航運「淮安樣板」。同時,對沿線重要節點、廣場、文化標識、碼頭等統籌規劃,積極建設沿河風光帶、遊園、慢行系統、體育園林,打造大運河文化長廊升級版。
歷史上,大運河曾起到了「半天之財富,悉由此路進」的巨大作用。今天,淮安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正全力打造富有活力的運河文化經濟帶,讓這條悠久的運河更好地造福民眾、煥發生機。
■融媒體記者 劉權 通訊員 孫鐵成 侯洪玉 楊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