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方法」不是寫在紙上的套路,也不是做成文件的模板,而是你動態思考的大腦。
作者:張良計
來源:張良計(ID:zhang_liangj)
許多剛工作的職場新人總喜歡問我有什麼提升工作思維的框架和方法。對此我都是小心翼翼地回答,不願意說太多。
倒不是吝嗇,而是方法論這個東西,即是蜜糖也是砒霜。
蜜糖自不必說,有了方法框架,能夠迅速理清思路找到破題解法,省時省力何樂而不為?
但方法論用久了,容易產生依賴和惰性,遇到新問題不願意再重新思考而是直接照搬。
這是方法論的第一個弊端。
久而久之,方法論就不再是方法論,而是捷徑。眾所周知,捷徑走多了是很危險的。
舉個例子。
我以前說過職場上有一種溝通方法叫總分總。先講結論,再說證據,最後做總結。對於大部分資深的職場人士,這招很有效,但是也有例外。
比如我遇到過一個客戶,他就不喜歡這種太直接的溝通方法。
相反他喜歡我先給他講個故事,說個現象,然後一步步引導他關注現象背後的原因和問題,最後再把解決方法和盤託出。
這個方法我戲稱為「哄小孩」。
倘若我一開始就把現象和問題告訴他,他反而會蹦出一大堆別的問題,最後討論越跑越偏。
再比如我還遇到過一個客戶大老闆,他早年出來創業成功,一路順風順水沒遇過什麼挫折,因此他比較高傲,從來不認可我們告訴他的答案,只認可自己想出來的答案。
頭疼,怎麼辦?
後來我和團隊想了個辦法,做了一個局。我們在方案裡,用一些文字和語言技巧,把其他所有的出路都堵死,唯獨留了一個出口。然後通過引導讓這位大老闆自己摸索著找到這個出口,說出正確答案。
其實這就是我們想告訴他的答案,只不過通過他的口說出來罷了。
以上這些例子,是我們一開始的方法錯了嗎?其實不是。
無論是「總分總」,還是「哄小孩」,甚至是「循循善誘」,都是很不錯的溝通方法,但任何方法都需要分對象。
不同對象適用於不同方法,而不是一個方法用到死,這叫思維靈活。
在上面兩個例子裡,需要花精力的地方並不是思考你該如何去溝通,而是摸清楚你的溝通對象習慣怎樣的說話方式,再去做適配。
同樣一句話,可以有好幾種說法。你可以正著說,也可以反著說,可以藉助其他人幫你說,還可以不直接告訴對方,而是通過引導讓對方自己說出答案。
而這,完全取決於溝通對象的性格和習慣。
相反如果一開始你認準了一個溝通方法,然後把這個方法到處去套用,很可能碰一鼻子灰。
因為你沒有花時間去了解溝通對象,沒有去理解對方接受信息的習慣,在對方眼裡你這是在「強買強賣」。
一旦形成這種感覺,之後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益。
方法論的第二個弊端,是局限性。
過去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現在的狀況,這是時間局限性;
A項目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B項目的情況,這是場景局限性;
X方法成立的條件不一定適用於Y方法現有的資源,這是條件局限性。
沒有一個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這是在使用方法之前,一定要記在腦海裡的話。
那怎麼辦?
很簡單,你要學會對方法進行改良。
改良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叫小改。
在不改變方法論精髓的前提下,對一些不適用當前情形但也不會造成重大影響的地方進行修改。
比如麥肯錫的PPT模板,每一頁都是一種信息呈現的方法論。那麼大家覺得下面這一頁想表達的核心是什麼:
說結論:左邊兩個淺灰色箭頭,導致了右邊這個深灰色箭頭。這是一種因果關係的邏輯呈現。
但這並非不能修改。
倘若你現在要展示一個現象,是3個原因導致1個結果,那麼完全可以在這個PPT的左邊再加一個淺灰色箭頭,於是變成三個淺灰色箭頭導致右邊深灰色箭頭(如下圖):
這就叫小改。你的方法論核心並沒有改變(因果關係的邏輯順序),你只改變了方法中的一個結構(2個淺灰色箭頭變成3個淺灰色箭頭)。
那什麼是大改呢?
你現在要呈現的不再是A導致B的因果關係邏輯,而是A、B、C、D並排列舉的並列關係邏輯。這時你就不能用帶有指向意義的箭頭,而是換做用方塊了(如下圖):
原來方法的核心精髓變了(從因果關係變成並列關係),相應的呈現方式也要做調整(箭頭變成方塊)。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想要做好改良,一定要理解這個方法的本質是什麼。
比如這個方法解決了什麼問題?這個方法是基於怎樣的理論?這個方法的適用場景和條件分別是什麼......
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方法所綁架。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方法。面對每次狀況,我都建議從頭再來。先分析當下的現狀,再結合現狀去匹配學過的方法。一旦發現匹配不上,要麼做改良要麼重新想。
雖然累一點,但絕不會錯。
方法論的第三個弊端,是選擇太多,亂花漸入迷人眼。
可太多不見得是好事。
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急吼吼地去把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擺在桌面上,看上去貌似做了許多功課,實際上這是病急亂投醫。
方法一旦多,接下來面臨的就是應該選擇哪一個方法。相信我,這個選擇的過程,並不比想方法來得更輕鬆。
這就跟治病一樣,選錯治療方案所帶來的風險,很多時候比什麼都不做還要來得高。
那該怎麼辦呢?
這裡的關鍵不在方法,而在於問題。之所以找到的方法太多,是因為對問題的理解不深刻。
拿我自己舉例。
年輕時有一段時間我特別迷戀PPT的方案模板。做廣告這一行,天生就跟寫方案脫不了關係。
我曾經搜集了一整個硬碟的各種方案,包括公關活動,品牌諮詢,新媒體運營,年度營銷計劃,APP項目開發,CRM關係管理,整合營銷規劃等等,可謂無所不包。
我洋洋得意,覺得有了這些「武器」,以後在工作上就能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可現實狠狠教我做人。
有一次我接了一個客戶的活兒,看到項目需求的第一眼我以為是要做個公關活動,於是立馬打開我的「武器庫」去套公關方案的模板。
結果和客戶聊完之後又覺得這是品牌諮詢的問題,然後又去找品牌策略相關的方法模型。
可最後跟客戶大老闆提完案後發現這是個年度營銷規劃的需求,此時我已經一臉茫然不知所措了。
實際上,以上這些需求全都存在。可跟我對接的人不一樣,需求的側重點就不同。
我面對的問題,在「武器庫」裡沒有一個方案能夠100%解決,生搬硬套最後都只是隔靴搔癢。唯有對不同的方法進行精簡與整合,甚至是再創造,才能完美解決這個客戶的問題。
融會貫通,就是這個意思。
後來這件事讓我學到了一點,不要覺得手握龐大的現成方法論就能高枕無憂。
解決問題一定要從問題本身出發,去找到問題背後隱藏的痛點。先把問題理解透徹,再去給問題「定製」想方法。
而不是一開始從方法出發,看到幾個表面的現象,就想當然去套用現成的方法。這不叫聰明,這叫偷懶。
真正的「方法」不是寫在紙上的套路,也不是做成文件的模板,而是你動態思考的大腦。
李小龍有一段關於水的哲學是這麼講的:「好的武術家應該像水一樣。因為水是無形的,你抓不住它,也無法用拳頭擊傷它,所以我們要像水一樣靈活。清空思想,無形無式,如水一般。將它倒入杯中,就是杯子的形狀,倒入瓶中,就是瓶子的形狀,倒入茶壺,就是茶壺的形狀。」
方法也是一個道理。真正掌握方法的人,不會被它的「形」所困住,而是像水一樣,遇弱則柔,遇強則剛。
我曾說一個無招勝有招的概念,一個人從掌握方法到最後運用自如一共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學招數;第二個階段,叫記招數;第三個階段,叫無招數。
所有學過的招式全部掰開揉碎了變成最小因子,然後根據不同的現狀去做重組,每一次出手都是你的新招。
能做到這樣的人,萬裡挑一。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訂閱諮詢:國宏老師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職場上最好的工作方法,是沒有方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