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最好的工作方法,是沒有方法

2020-12-13 澎湃新聞

真正的「方法」不是寫在紙上的套路,也不是做成文件的模板,而是你動態思考的大腦。

作者:張良計

來源:張良計(ID:zhang_liangj)

許多剛工作的職場新人總喜歡問我有什麼提升工作思維的框架和方法。對此我都是小心翼翼地回答,不願意說太多。

倒不是吝嗇,而是方法論這個東西,即是蜜糖也是砒霜。

蜜糖自不必說,有了方法框架,能夠迅速理清思路找到破題解法,省時省力何樂而不為?

但方法論用久了,容易產生依賴和惰性,遇到新問題不願意再重新思考而是直接照搬。

這是方法論的第一個弊端。

久而久之,方法論就不再是方法論,而是捷徑。眾所周知,捷徑走多了是很危險的。

舉個例子。

我以前說過職場上有一種溝通方法叫總分總。先講結論,再說證據,最後做總結。對於大部分資深的職場人士,這招很有效,但是也有例外。

比如我遇到過一個客戶,他就不喜歡這種太直接的溝通方法。

相反他喜歡我先給他講個故事,說個現象,然後一步步引導他關注現象背後的原因和問題,最後再把解決方法和盤託出。

這個方法我戲稱為「哄小孩」。

倘若我一開始就把現象和問題告訴他,他反而會蹦出一大堆別的問題,最後討論越跑越偏。

再比如我還遇到過一個客戶大老闆,他早年出來創業成功,一路順風順水沒遇過什麼挫折,因此他比較高傲,從來不認可我們告訴他的答案,只認可自己想出來的答案。

頭疼,怎麼辦?

後來我和團隊想了個辦法,做了一個局。我們在方案裡,用一些文字和語言技巧,把其他所有的出路都堵死,唯獨留了一個出口。然後通過引導讓這位大老闆自己摸索著找到這個出口,說出正確答案。

其實這就是我們想告訴他的答案,只不過通過他的口說出來罷了。

以上這些例子,是我們一開始的方法錯了嗎?其實不是。

無論是「總分總」,還是「哄小孩」,甚至是「循循善誘」,都是很不錯的溝通方法,但任何方法都需要分對象。

不同對象適用於不同方法,而不是一個方法用到死,這叫思維靈活。

在上面兩個例子裡,需要花精力的地方並不是思考你該如何去溝通,而是摸清楚你的溝通對象習慣怎樣的說話方式,再去做適配。

同樣一句話,可以有好幾種說法。你可以正著說,也可以反著說,可以藉助其他人幫你說,還可以不直接告訴對方,而是通過引導讓對方自己說出答案。

而這,完全取決於溝通對象的性格和習慣。

相反如果一開始你認準了一個溝通方法,然後把這個方法到處去套用,很可能碰一鼻子灰。

因為你沒有花時間去了解溝通對象,沒有去理解對方接受信息的習慣,在對方眼裡你這是在「強買強賣」。

一旦形成這種感覺,之後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益。

方法論的第二個弊端,是局限性。

過去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現在的狀況,這是時間局限性;

A項目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B項目的情況,這是場景局限性;

X方法成立的條件不一定適用於Y方法現有的資源,這是條件局限性。

沒有一個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這是在使用方法之前,一定要記在腦海裡的話。

那怎麼辦?

很簡單,你要學會對方法進行改良。

改良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叫小改。

在不改變方法論精髓的前提下,對一些不適用當前情形但也不會造成重大影響的地方進行修改。

比如麥肯錫的PPT模板,每一頁都是一種信息呈現的方法論。那麼大家覺得下面這一頁想表達的核心是什麼:

說結論:左邊兩個淺灰色箭頭,導致了右邊這個深灰色箭頭。這是一種因果關係的邏輯呈現。

但這並非不能修改。

倘若你現在要展示一個現象,是3個原因導致1個結果,那麼完全可以在這個PPT的左邊再加一個淺灰色箭頭,於是變成三個淺灰色箭頭導致右邊深灰色箭頭(如下圖):

這就叫小改。你的方法論核心並沒有改變(因果關係的邏輯順序),你只改變了方法中的一個結構(2個淺灰色箭頭變成3個淺灰色箭頭)。

那什麼是大改呢?

你現在要呈現的不再是A導致B的因果關係邏輯,而是A、B、C、D並排列舉的並列關係邏輯。這時你就不能用帶有指向意義的箭頭,而是換做用方塊了(如下圖):

原來方法的核心精髓變了(從因果關係變成並列關係),相應的呈現方式也要做調整(箭頭變成方塊)。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想要做好改良,一定要理解這個方法的本質是什麼。

比如這個方法解決了什麼問題?這個方法是基於怎樣的理論?這個方法的適用場景和條件分別是什麼......

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方法所綁架。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方法。面對每次狀況,我都建議從頭再來。先分析當下的現狀,再結合現狀去匹配學過的方法。一旦發現匹配不上,要麼做改良要麼重新想。

雖然累一點,但絕不會錯。

方法論的第三個弊端,是選擇太多,亂花漸入迷人眼。

可太多不見得是好事。

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急吼吼地去把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擺在桌面上,看上去貌似做了許多功課,實際上這是病急亂投醫。

方法一旦多,接下來面臨的就是應該選擇哪一個方法。相信我,這個選擇的過程,並不比想方法來得更輕鬆。

這就跟治病一樣,選錯治療方案所帶來的風險,很多時候比什麼都不做還要來得高。

那該怎麼辦呢?

這裡的關鍵不在方法,而在於問題。之所以找到的方法太多,是因為對問題的理解不深刻。

拿我自己舉例。

年輕時有一段時間我特別迷戀PPT的方案模板。做廣告這一行,天生就跟寫方案脫不了關係。

我曾經搜集了一整個硬碟的各種方案,包括公關活動,品牌諮詢,新媒體運營,年度營銷計劃,APP項目開發,CRM關係管理,整合營銷規劃等等,可謂無所不包。

我洋洋得意,覺得有了這些「武器」,以後在工作上就能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可現實狠狠教我做人。

有一次我接了一個客戶的活兒,看到項目需求的第一眼我以為是要做個公關活動,於是立馬打開我的「武器庫」去套公關方案的模板。

結果和客戶聊完之後又覺得這是品牌諮詢的問題,然後又去找品牌策略相關的方法模型。

可最後跟客戶大老闆提完案後發現這是個年度營銷規劃的需求,此時我已經一臉茫然不知所措了。

實際上,以上這些需求全都存在。可跟我對接的人不一樣,需求的側重點就不同。

我面對的問題,在「武器庫」裡沒有一個方案能夠100%解決,生搬硬套最後都只是隔靴搔癢。唯有對不同的方法進行精簡與整合,甚至是再創造,才能完美解決這個客戶的問題。

融會貫通,就是這個意思。

後來這件事讓我學到了一點,不要覺得手握龐大的現成方法論就能高枕無憂。

解決問題一定要從問題本身出發,去找到問題背後隱藏的痛點。先把問題理解透徹,再去給問題「定製」想方法。

而不是一開始從方法出發,看到幾個表面的現象,就想當然去套用現成的方法。這不叫聰明,這叫偷懶。

真正的「方法」不是寫在紙上的套路,也不是做成文件的模板,而是你動態思考的大腦。

李小龍有一段關於水的哲學是這麼講的:「好的武術家應該像水一樣。因為水是無形的,你抓不住它,也無法用拳頭擊傷它,所以我們要像水一樣靈活。清空思想,無形無式,如水一般。將它倒入杯中,就是杯子的形狀,倒入瓶中,就是瓶子的形狀,倒入茶壺,就是茶壺的形狀。」

方法也是一個道理。真正掌握方法的人,不會被它的「形」所困住,而是像水一樣,遇弱則柔,遇強則剛。

我曾說一個無招勝有招的概念,一個人從掌握方法到最後運用自如一共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學招數;第二個階段,叫記招數;第三個階段,叫無招數。

所有學過的招式全部掰開揉碎了變成最小因子,然後根據不同的現狀去做重組,每一次出手都是你的新招。

能做到這樣的人,萬裡挑一。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訂閱諮詢:國宏老師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職場上最好的工作方法,是沒有方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職場「秘術」:能掌握以下3種工作方法的人,工作效率就是高!
    雖然說職場上領導都很看重能力,但是能力強的人,工作效率卻並不一定高,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所以,比起能力的高低,大部分領導往往更加注重員工的工作效率。如果你想得到領導的青睞,不妨看看這個職場「秘術」:能掌握以下3種工作方法的人,工作效率就是高!
  • 【學海無涯】職場工作中,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掌握這三個方法
    在職場中,面對相同的工作量,總有些同事能處理的遊刃有餘,看起來輕輕鬆鬆,但有些同事卻顯得力不從心,忙活了多半天連別人的一般還沒有做到,這其中就反映了每個員工的工作效率的不同
  • 職場上,和同事合不來怎麼辦?4個方法教你體面應對!
    職場上,和同事合不來怎麼辦?很多職場人會向朋友抱怨:這個同事怎樣怎樣不好,那個同事如何如何讓人討厭。其實,一味的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嚴重幹擾自己的工作。今天和你分享,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需要掌握的4種方法。方法一:轉換思維,合拍的人未必能成事
  • 想換工作、職場迷茫、中年焦慮?學會這3種方法,別再盲目的吃虧
    一旦達到中年,你還沒有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那麼你肯定會在未來的工作中恐懼,害怕丟掉工作或擔心壓力不斷增加;中年人的職場危機確實更加可怕,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將來就不會有良好的發展。實際上,只要你掌握了適合中年人的東西,即使他們選擇換工作,找到適合自己的能力和經驗的工作也相對容易。對於中年人來說,很難跨行業更換工作。在新的起跑線上與年輕人競爭並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 職場心理健康的標準 常見的職場心理問題成因及調節方法
    出來職場上混的,哪有幾個不是身心疲憊的。職場人不怕身體上的磨練,最怕心理上疲倦。現在職場人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快節奏的生活,行業上的競爭壓力,高強度的工作等都成為了打工人心理健康問題的來源。各位打工人,如果你在工作中感到疲倦、煩躁、焦慮,一定要重視起來,時刻審查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時調整。
  • 在職場上想發揮大腦機能,提升專注力?我給你3個方法
    在嚴酷的南極雪地上探險,斯科特抱著僥倖心理,期待好天氣,根本沒有生存的可能。 我們在職場上同樣如此,如果身處失控的環境中,要懂得發揮大腦的機能,專注於自己的計劃,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 學會這3個方法,成為優秀職場人,屹立職場不倒
    學會這3個方法,成為優秀職場人,屹立職場不倒無論在哪裡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自己要抱有希望,相信自己能在社會上闖出一片天地。想要成為職場人上人。自己要成大事,就必須有縱觀全局的意識,做什麼之前都去以大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能因為一些小利而患得患失,要善於分析利益的長遠問題,想要走得更遠就必須擁有這樣的意識。在社會上做事,只有你自己付出了才會有回報,雖然說沒有回報的付出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你想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就必須有所付出。
  • 職場溝通是門藝術,掌握這3個方法,讓你成為職場達人
    在職場上努力工作,儘管你是成年人,你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非自願的,尤其是領導者不喜歡的事情。作為下屬,你絕對不能這樣做。職場溝通是門藝術,掌握這幾個方法,讓你成為職場達人!1、不要談論工作的痛苦和疲倦工作很辛苦,很沉重。這是我們必須經歷的起點,因為舒適感是留給另一個世界的人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感到疲倦。因為這是我們選擇的道路,這證明了我們的能力,我們無法將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告訴別人。
  • 職場之中,遇到工作瓶頸要怎麼去擺脫,並取得工作上的突破呢?
    怎麼樣才能擺脫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首先,可以用簡單粗暴的方法,直接炒了老闆。這就要建立在兩個方面。也就是說你的能力,技能是現在職場上的稀缺貨。是工者市場。2,你有足夠生存準備金,至少有一年右的生活保障,然後炒了老闆,慢慢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否則,你往從這個火坑上來,又跳進另一個火坑。純粹浪費時間與生命。其次,分析自己現狀,自己不喜歡現在工作的原因是什麼?
  • 想要成為職場精英,這四種對抗工作沒激情、不主動的方法你要學會
    我的手機聯繫人裡,有這樣一位職場高人,而且他本人就姓高,我們這些朋友都叫他「老高」。老高之所以被認為是職場高人,就因為他在不到十年的工作生涯裡,經歷了三次轉行,而且跨度都特別大。說實話,像老高這樣的人充滿激情、充滿幹勁兒的人並不多,大多數對工作、對行業失去激情的人,往往並不會激進的選擇轉行,他們基本都是麻木的坐在工位上,機械般的重複著自己每天的工作。當然了,我說這話的意思也並沒有鼓勵大家,要像老高一樣沒有激情就轉行,相反,這是一種很冒險的行為,任何轉行都意味著從零開始,誰都不知道這其中存在著的是風險還是機會。
  • 《高效大腦工作法》:提高工作效率最好的方法——一次只做一件事
    對此,有人認為:一心多用的做事方法不僅影響了一個人完成任務的速度和準確度,而且對流暢度和條理性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最後,作者指出:工作中最好還是老老實實地專注於一件事上,這樣才能提高效率和有效性,生產力也會更強,實際效果遠勝於一心多用。我們的大腦為什麼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呢?
  • 這18種工作方法,事半功倍!(職場好文)
    方法是為達到某種目標而採取的途徑、步驟、手段等,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明燈和路標。毛澤東同志曾強調,「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
  • 職場生存法則:工作要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就是沒有錢,再來找,人也找不到了。躲了起來。董明珠就天天堵在辦公室門口,終於有一天把領導人給堵到了。結果大老闆又玩無賴,讓格力再給59萬的貨,貨到了以後再一起給結清。貨很快被搬走了,老闆也沒有辦法 只好從了。董明珠這次要帳要了四十天,一路都很艱辛,她對這個老闆說:「從今以後,再也不和你做生意了。」即使格力的生意再困難的時候,格力都沒有在給這個客戶供應產品。
  • 工作不開心、沒有成長空間?你遇到了假性瓶頸期,3個方法破局
    進入職場的前三年,我們如同章魚一樣,全身心的張開自己的「觸角」,如饑似渴的吸收各種知識,從而也是我們成長最快的三年。可是隨著對業務知識、工作內容的越來越熟悉,我們慢慢的進入到一個「平臺期」,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公司的一個小螺絲,每天按部就班的做著一些「毫無意義」的工作。沒有進步空間,找不到存在的價值,工作毫無成就感,工作越來越敷衍,能推則推,成了所謂的「職場老油條」。
  • 對付職場小人的三個方法,讓小人無力還擊
    大家在職場中混,多數人都是在爭奪利益為目的,當身邊競爭的人多了,就會出現各種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為了爭取利益,在工作中會使用各種手段,去搶奪那塊本來不大的利益蛋糕;面對身邊的小人,大家往往都是有苦說不出,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三個對付小人的方法,供大家來參考。
  • 提高工作效率的四個方法
    在職場上有兩種現象,一種是越幹越輕鬆,一種是越幹越累。那麼為什麼有的人越幹越輕鬆,而有的人越幹越累呢?實際上人在職場上不能蠻幹,想要發展的好,必須懂得方法。只要掌握以下方法,你就能夠越來越輕鬆。一、不積壓問題和工作。要想讓工作變得輕鬆,首先要養成不積壓工作的習慣。我們工作中的問題,或者工作任務,要及時的去完成,不要拖延時間。屬於你工作內容範疇之內的事情,如果沒有去解決那麼它始終都是待解決的工作,自然而然後面就會感覺壓力很大了。
  • 怎麼提高工作效率?20歲掌握好的工作方法,讓你受用30年
    職場上,免不了組織一些大大小小的會議和活動。 剛工作的時候,我也跟著領導參與組織過一些會議和活動,那時候只是負責一些局部的具體工作,比如擺放席籤、安排工作餐等等。
  • 職場中壓力過大怎麼辦?學會這3種解壓方法,讓你輕鬆緩解
    職場中壓力過大怎麼辦?學會這3種解壓方法,讓你輕鬆緩解在生活中,當我們工作完之後,我們都會感到疲憊。有的時候如果工作量比較大,或者是工作較難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定的工作壓力。但是如果你不能緩解你的壓力,那麼,你的工作效率也會因此降低。所以說我們應該尋找方法,幫助我們緩解壓力。1.將壓力轉為動力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出現壓力。
  • 好為人師是職場大忌,學會指正他人的方法也是職場生存哲學
    小楊在公司很熱心,遇到他人困難都很願意使力幫一把,當然遇到他人不懂的、不會的、或者不對的,都會插上一手甚至教育別人。在一次工作協作中,小李寫的技術方案上有一些問題,而恰好小楊以前接觸過這方面,就主動上去看了看,然後就在小李面前說:小李,你這個方案有問題,你方案裡面沒有考慮到背景因素,會導致大問題的。
  • 番茄工作法:全球公認的最為高效的工作方法
    番茄工作原理可以說是目前全世界公認的最高效的工作方法。一個簡單的時間管理工具,堅持使用就能極大提升我們每個人的工作效率。番茄工作法的核心精髓就在於,讓人們駐足、觀察、醒悟,並在此過程中改進自我。在過去的工作中,時間對於大部分職場人來說,要麼是不夠用的,要麼是追逐我們前進的。番茄工作法的優勢就在於分割時間,並將事物分開處理,以提高我們完成任務的速度。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