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官網12月4日消息:經研究,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於英傑同志任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
中科院官網「院領導」最新顯示,於英傑現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
在11月14日,於英傑已以中科院黨組成員的身份出席活動。
據官方簡歷,於英傑出生於1973年10月,內蒙古赤峰人,博士,1995年參加工作後,曾任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處長、副局長,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主任、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局長等職。
據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官網顯示: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成立於2003年12月,由中科院與上海市共建。2014年,該中心成為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研究所分類改革首批五個試點單位之一。同年10月經中科院黨組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獲批後,2016年5月14日,中科院重大任務局在上海召開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主任任命宣布大會,任命於英傑為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主任。
2017年9月,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於英傑任該研究院院長。
據《科技日報》報導:2017年11月30日,一則來自「悟空」的消息刷屏了——有充分數據證實,我國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太空中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的一處異常波動。這一波動此前從未被觀測到,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取得了一項開創性成果,且有可能與暗物質相關。這一成果由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據《科技日報》:「悟空」號是世界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我國第一顆空間天文衛星,這顆衛星的「產地」就在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這所位於上海的研究機構是我國最好的微小衛星研製機構之一,廣為人知的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天宮二號伴星、稀薄大氣科學試驗衛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衛星等都是由這所機構研製。
新華社於2017年12月4日報導稱:作為中國微小衛星研究的高地,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平均年齡僅31歲。「『研究團隊裡的年輕人多了,是個可喜的變化。』站在衛星模型前,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於英傑感慨,讓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參與核心的科研工作,既是對青年人才的信任和歷練,也是難度不小的挑戰。作為前輩,要考慮的是,怎麼在追求準確的科研項目攻關中,允許年輕人試錯、幫助他們在項目中成長,甚至獨當一面」。
據中科院官網:2018年5月,於英傑卸任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主任職務。這之前,他已於2017年10月,被任命為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卸任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主任後,任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
重大科技任務局的職能包括:負責國家重大專項相關任務的培育、爭取與管理,A/C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策劃與管理,全院戰略高技術科技創新工作的統籌協調、規劃與前瞻布局,戰略高技術創新類重點實驗室與平臺建設與管理、科技重大任務的策劃與管理,創新研究院的策劃與籌建等。
近期,中科院領導調整還包括:原任中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接替白春禮任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原任天津市委副書記陰和俊,任中科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琪,任中科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