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畫作不再歸於平面,顏料也不僅為著色,你能想像這會是怎樣的作品?這種聽上去極具實驗精神的創作方式,似乎僅存在於假想之中,朱金石卻將它變為了現實。
當你第一眼看到朱金石的繪畫,一定會驚詫於它飽滿激昂的張力:斑斕層疊的色彩此起彼伏,厚厚的顏料倔強地貼在畫布上如同浮雕,又像是雕塑。
朱金石創造的繪畫是有厚度、有底蘊、有情感的,它們不像是由畫筆勾勒,更像是用砌牆的抹刀完成。藝術家也在不斷突破自我的創作中,成為了那個」解放「顏料的人。
雕琢畫布的人
從畫筆到刮刀
1954 年,朱金石出生於首都北京,圖為他位於昌平的工作室。
朱金石並不是那種規規矩矩作畫的「學院派」,創作時的他更像是一名動作純熟的「築牆工匠」——雙手各握著一把長方形刮刀,從調色板上鏟起黃油般厚重的顏料,反覆在雙刀之間刮削、攪拌、堆砌、掀壓到畫布上,最後用更大的筆觸拖曳、拉長,最終覆蓋整個畫布。
自始至終,朱金石都在以一種從容不迫的節奏在創作,
幾乎未有停頓猶豫,僅有極少數時候會後退一兩步揣度片刻,過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朱金石首次參加「星星畫展」的繪畫作品《雨傘》,圖源朱金石。
1970年初,彼時還是一名鍋爐房工人的朱金石剛開始接觸繪畫,每個月工資雖然僅有18塊錢,他卻總省得下幾塊錢去買顏料、學畫畫。機緣巧合下,他跟著鄰居一同拜訪了當時居住在鼓樓一帶的前衛藝術家周邁,也為一直研習具象繪畫的朱金石打開了一扇通往抽象繪畫的窗戶。
從1979年在有著劃時代意義的「星星畫展」展出作品《雨傘》,到七年後年移居柏林,創造更為豐富大膽、離經叛道的觀念裝置,他不再拘泥於單一的繪畫形式。
朱金石布面油畫作品《初念》,尺寸為 160x180cmx3,創作於2017年。
比如他將一立方米亞麻布和宣紙分別放置在北京和柏林兩地遙相呼應的《方陣計劃》,又或是用5萬張揉過的宣紙搭建出18米高的裝置作品《宣紙道》,還有將醬油瓶、排水管、汽車、茶壺放置在戶外或室內展覽......
融入作品的麵粉、鐵皮、炊具、墨汁等材料,朱金石藉由觀念裝置呈現日常物品不同尋常的一面。
朱金石的「厚繪畫」作品在合藝術中心展出,圖源合藝術中心。
上世紀90年代,旅居西方的朱金石開始了往返於北京與柏林、徜徉於東西方藝術之間的過程。深感「繪畫」在西方當代藝術史江河日下的地位,加之受到Frank Stella等將繪畫過渡到雕塑的三維藝術家影響,他流露出重回繪畫界的想法。只不過,這一次他握起的不只是畫筆,還有工匠們塗牆用的刮刀。
朱金石的「厚繪畫」作品,圖源朱金石。
左右滑動
從1980年代那一幅幅用畫筆完成的抽象繪畫,到如今用抹刀鋪就的、厚積薄發的「厚繪畫」,顏料不再是為描繪的對象著色的工具,而成為畫布上豐富而炫目、紊亂又猛烈的「雕塑」,迎面而來的張力足以讓觀者體會到當代繪畫的鋒芒所在。
堆滿顏料的工作室
如何做到一塵不染?
在朱金石工作室裡, 可見很多厚重的調色板。
十年前,朱金石結束了奔波於相隔千裡的兩地往返,決定定居於北京。如今,昌平的一棟兼具工作室和展廳功能的小樓,成為了他肆意自由創作的一方天地。
早前,我們以視頻「雲採訪」的形式走訪了朱金石的工作室,他拿著手機帶我們上樓「參觀」工作室內的作品。那些厚重而立體的顏料,通過視頻畫面,幻化成屏幕上的色彩。鏡頭前的他謙虛文雅,大多時候目光看著前方,嚴謹認真地回答著每個提問。
.一組正在創作中的小體量繪畫,藝術家統一用木盒做收納
工作室面積不算很大,卻保存著上百個沾滿厚重顏料的調色板,存放著大量大盒顏料的置物架像極了高級餐廳後廚的消毒櫃,規整潔淨、一塵不染。即便繪畫過程中要使用到大量的顏料,朱金石的身上卻並不會沾染絲毫。
在一兩年的時間段內,朱金石會同時進行30-50件大小不一的繪畫創作,更自由的創作方式讓作品迸發的情緒非常流動。他對厚重的顏料進行反覆地推、拉、疊,讓不同顏色的色塊宛如在畫布上遊走翻騰,他甚至會豎放未完成的作品,未乾透的顏料因為地心引力自動墜落,自然流露出未經人工雕琢的痕跡。
工作室中疊摞繃好的亞麻布畫框。
朱金石實驗精神的背後並不是隨意發揮,而是遵循著一套嚴格的創作方法,顏料在畫布之上發生的種種隨機與偶然,悉數流動於朱金石設定的閥值範圍內,掌控自如。
為了使自己不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幹擾,他會將手機靜音,讓思維專注於創作思想與作品之上。「我對畫面的控制,不會讓人從畫面中明顯覺察出來,如果完全讓情緒隨意流動而創作,便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創作了,也不當代了。」朱金石一直在自由和秩序之間,當代與傳統之間,尋找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創作如同「蓋房子」
在雕鏤中創造生命
合藝術中心的一側的廂房中,隔湖可望見《失去白雲》這一三聯作品。
朱金石不僅在探索材料的文化內涵,更試圖引導藝術與空間進行對話,對他來說,創作如同蓋房子,從一個個局部開始,逐漸相連成整體。
這個概念在他於北京合藝術中心舉辦的2020年度首展——《木·字——朱金石》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座出落在紫禁城邊上的、代表著中國古代士大夫精神的蘇式庭院,一直以充滿當代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彰顯「合」的氣度。
合藝術中心展覽現場,作品《山水案》局部,摺疊桌子、炊帚、麵粉和水,尺寸為 100×100×100 cm,創作於1995 年。
「合」,即與天、地、人合,更要合心,它需體現當代意義,也能與空間、以及空間裡的人產生默契交流。裡頭展出的貫穿朱金石40年藝術實踐生涯的30餘件作品,就體現著「合」的精神。
「木」字呼應著合藝術中心的主體木製框架,也指明了朱金石「厚繪畫」來源於「樹」的創作原料,比如亞麻布、宣紙等;「字」則代表著在藝術家在「厚繪畫」中呈現的獨特筆觸,同時呼應這合藝術中心的建築造型。
朱金石的「厚繪畫」作品《牛頭》在合藝術中心展覽展出,圖源合藝術中心。
方正的庭院規矩合度,平靜的內湖水波不興,即便內彰華彩亦是雅淡合宜。湖石窗欞與水榭亭臺隔池相映,朱金石的厚繪畫以及裝置作品在光影交錯中,與庭院建築互為映襯、相合相生。
朱金石直言,他將整個展覽視作作品之一,而並非存放、展示作品的物理空間,照進來的光線、作品傾斜的角度,均經過仔細考量,「作品與庭院、窗戶,甚至屋頂的視角和關係,都在我的考慮範圍內。」他如此說道。
展覽呈現著朱金石在「星星畫展」中展出的作品《雨傘》,還有創作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抽象繪畫以及寓所的小型裝置,以及千禧年後誕生的、面貌多變而精神相通「厚繪畫」,這場展覽精細地梳理著朱金石長達40年的創作生涯,圖源合藝術中心
左右滑動
從鼓樓區的居民小屋、東城區的「星星畫展」、德國柏林的公寓,再到如今北京昌平的工作室,關於建築與藝術的記憶一直在流動,而朱金石依然是那個」解放「顏料、在畫布上雕刻時光的人。
INTERACTION
話題互動
裝置、觀念、多媒體等媒介,
不斷刷新現代人的觀展體驗,
你對「厚繪畫」有多期待?
文末留言聊聊。
部分內容來自《安邸AD》8月刊
部分圖片由「合藝術中心」所提供
攝影 | 李松鼠
造型 | 查吟
撰文|白雪,Xue
編輯 | Xue,倫兒,餘雯婷
視覺設計 | Link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