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顏料的人,在畫布上雕刻時光

2021-01-07 網易

  

  當畫作不再歸於平面,顏料也不僅為著色,你能想像這會是怎樣的作品?這種聽上去極具實驗精神的創作方式,似乎僅存在於假想之中,朱金石卻將它變為了現實。

  當你第一眼看到朱金石的繪畫,一定會驚詫於它飽滿激昂的張力:斑斕層疊的色彩此起彼伏,厚厚的顏料倔強地貼在畫布上如同浮雕,又像是雕塑。

  朱金石創造的繪畫是有厚度、有底蘊、有情感的,它們不像是由畫筆勾勒,更像是用砌牆的抹刀完成。藝術家也在不斷突破自我的創作中,成為了那個」解放「顏料的人。

  

  雕琢畫布的人

  從畫筆到刮刀

  

  1954 年,朱金石出生於首都北京,圖為他位於昌平的工作室。

  朱金石並不是那種規規矩矩作畫的「學院派」,創作時的他更像是一名動作純熟的「築牆工匠」——雙手各握著一把長方形刮刀,從調色板上鏟起黃油般厚重的顏料,反覆在雙刀之間刮削、攪拌、堆砌、掀壓到畫布上,最後用更大的筆觸拖曳、拉長,最終覆蓋整個畫布。

  自始至終,朱金石都在以一種從容不迫的節奏在創作,

  幾乎未有停頓猶豫,僅有極少數時候會後退一兩步揣度片刻,過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朱金石首次參加「星星畫展」的繪畫作品《雨傘》,圖源朱金石。

  1970年初,彼時還是一名鍋爐房工人的朱金石剛開始接觸繪畫,每個月工資雖然僅有18塊錢,他卻總省得下幾塊錢去買顏料、學畫畫。機緣巧合下,他跟著鄰居一同拜訪了當時居住在鼓樓一帶的前衛藝術家周邁,也為一直研習具象繪畫的朱金石打開了一扇通往抽象繪畫的窗戶。

  從1979年在有著劃時代意義的「星星畫展」展出作品《雨傘》,到七年後年移居柏林,創造更為豐富大膽、離經叛道的觀念裝置,他不再拘泥於單一的繪畫形式。

  

  朱金石布面油畫作品《初念》,尺寸為 160x180cmx3,創作於2017年。

  比如他將一立方米亞麻布和宣紙分別放置在北京和柏林兩地遙相呼應的《方陣計劃》,又或是用5萬張揉過的宣紙搭建出18米高的裝置作品《宣紙道》,還有將醬油瓶、排水管、汽車、茶壺放置在戶外或室內展覽......

  融入作品的麵粉、鐵皮、炊具、墨汁等材料,朱金石藉由觀念裝置呈現日常物品不同尋常的一面。

  

  朱金石的「厚繪畫」作品在合藝術中心展出,圖源合藝術中心。

  上世紀90年代,旅居西方的朱金石開始了往返於北京與柏林、徜徉於東西方藝術之間的過程。深感「繪畫」在西方當代藝術史江河日下的地位,加之受到Frank Stella等將繪畫過渡到雕塑的三維藝術家影響,他流露出重回繪畫界的想法。只不過,這一次他握起的不只是畫筆,還有工匠們塗牆用的刮刀。

  

  

  

  朱金石的「厚繪畫」作品,圖源朱金石。

  左右滑動

  從1980年代那一幅幅用畫筆完成的抽象繪畫,到如今用抹刀鋪就的、厚積薄發的「厚繪畫」,顏料不再是為描繪的對象著色的工具,而成為畫布上豐富而炫目、紊亂又猛烈的「雕塑」,迎面而來的張力足以讓觀者體會到當代繪畫的鋒芒所在。

  

  堆滿顏料的工作室

  如何做到一塵不染?

  

  在朱金石工作室裡, 可見很多厚重的調色板。

  十年前,朱金石結束了奔波於相隔千裡的兩地往返,決定定居於北京。如今,昌平的一棟兼具工作室和展廳功能的小樓,成為了他肆意自由創作的一方天地。

  早前,我們以視頻「雲採訪」的形式走訪了朱金石的工作室,他拿著手機帶我們上樓「參觀」工作室內的作品。那些厚重而立體的顏料,通過視頻畫面,幻化成屏幕上的色彩。鏡頭前的他謙虛文雅,大多時候目光看著前方,嚴謹認真地回答著每個提問。

  

  .一組正在創作中的小體量繪畫,藝術家統一用木盒做收納

  工作室面積不算很大,卻保存著上百個沾滿厚重顏料的調色板,存放著大量大盒顏料的置物架像極了高級餐廳後廚的消毒櫃,規整潔淨、一塵不染。即便繪畫過程中要使用到大量的顏料,朱金石的身上卻並不會沾染絲毫。

  在一兩年的時間段內,朱金石會同時進行30-50件大小不一的繪畫創作,更自由的創作方式讓作品迸發的情緒非常流動。他對厚重的顏料進行反覆地推、拉、疊,讓不同顏色的色塊宛如在畫布上遊走翻騰,他甚至會豎放未完成的作品,未乾透的顏料因為地心引力自動墜落,自然流露出未經人工雕琢的痕跡。

  

  工作室中疊摞繃好的亞麻布畫框。

  朱金石實驗精神的背後並不是隨意發揮,而是遵循著一套嚴格的創作方法,顏料在畫布之上發生的種種隨機與偶然,悉數流動於朱金石設定的閥值範圍內,掌控自如。

  為了使自己不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幹擾,他會將手機靜音,讓思維專注於創作思想與作品之上。「我對畫面的控制,不會讓人從畫面中明顯覺察出來,如果完全讓情緒隨意流動而創作,便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創作了,也不當代了。」朱金石一直在自由和秩序之間,當代與傳統之間,尋找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創作如同「蓋房子」

  在雕鏤中創造生命

  

  合藝術中心的一側的廂房中,隔湖可望見《失去白雲》這一三聯作品。

  朱金石不僅在探索材料的文化內涵,更試圖引導藝術與空間進行對話,對他來說,創作如同蓋房子,從一個個局部開始,逐漸相連成整體。

  這個概念在他於北京合藝術中心舉辦的2020年度首展——《木·字——朱金石》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座出落在紫禁城邊上的、代表著中國古代士大夫精神的蘇式庭院,一直以充滿當代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彰顯「合」的氣度。

  

  合藝術中心展覽現場,作品《山水案》局部,摺疊桌子、炊帚、麵粉和水,尺寸為 100×100×100 cm,創作於1995 年。

  「合」,即與天、地、人合,更要合心,它需體現當代意義,也能與空間、以及空間裡的人產生默契交流。裡頭展出的貫穿朱金石40年藝術實踐生涯的30餘件作品,就體現著「合」的精神。

  「木」字呼應著合藝術中心的主體木製框架,也指明了朱金石「厚繪畫」來源於「樹」的創作原料,比如亞麻布、宣紙等;「字」則代表著在藝術家在「厚繪畫」中呈現的獨特筆觸,同時呼應這合藝術中心的建築造型。

  

  朱金石的「厚繪畫」作品《牛頭》在合藝術中心展覽展出,圖源合藝術中心。

  方正的庭院規矩合度,平靜的內湖水波不興,即便內彰華彩亦是雅淡合宜。湖石窗欞與水榭亭臺隔池相映,朱金石的厚繪畫以及裝置作品在光影交錯中,與庭院建築互為映襯、相合相生。

  朱金石直言,他將整個展覽視作作品之一,而並非存放、展示作品的物理空間,照進來的光線、作品傾斜的角度,均經過仔細考量,「作品與庭院、窗戶,甚至屋頂的視角和關係,都在我的考慮範圍內。」他如此說道。

  

  

  展覽呈現著朱金石在「星星畫展」中展出的作品《雨傘》,還有創作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抽象繪畫以及寓所的小型裝置,以及千禧年後誕生的、面貌多變而精神相通「厚繪畫」,這場展覽精細地梳理著朱金石長達40年的創作生涯,圖源合藝術中心

  左右滑動

  從鼓樓區的居民小屋、東城區的「星星畫展」、德國柏林的公寓,再到如今北京昌平的工作室,關於建築與藝術的記憶一直在流動,而朱金石依然是那個」解放「顏料、在畫布上雕刻時光的人。

  INTERACTION

  話題互動

  裝置、觀念、多媒體等媒介,

  不斷刷新現代人的觀展體驗,

  你對「厚繪畫」有多期待?

  文末留言聊聊。

  部分內容來自《安邸AD》8月刊

  部分圖片由「合藝術中心」所提供

  攝影 | 李松鼠

  造型 | 查吟

  撰文|白雪,Xue

  編輯 | Xue,倫兒,餘雯婷

  視覺設計 | Link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讓人費解的義大利思維,畫布上沒有一滴顏料,卻賣出億元高價
    因為這幅畫根本就沒有用過一滴顏料,這幅畫是義大利畫家封塔納的作品。封塔納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的:這樣好像打破畫布的空間,給人釋放出了一種自由的感覺。封塔納根本就沒有在這幅畫上動過筆,他採用另外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割破。封塔納估計是拿起了小刀在在一張畫布上劃了幾刀。這樣一幅畫就完成了。
  • 濰坊皮雕藝人楊瑞峰:在牛皮上雕刻時光雕刻美
    一把錘子,幾把刻刀,劃刻、敲打、擠壓,52歲的皮雕藝人楊瑞峰正埋著頭,專注地將深淺不一的線條刻在一米見方的堅硬牛皮上,逐漸組成繁複的圖案。「皮雕技術最早起源於歐洲,是以皮革為雕刻材料的一種雕刻工藝,當時主要是雕刻盔甲。工業時期到來以後,皮雕經歷了一段暗淡的時光。後來,隨著美國西部大開發,護具、攬套等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皮雕技術再次興起。」
  • 雕刻時光|賦予平凡時光以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我們在平平淡淡的時光裡買一束花送給自己,在努力工作後的下班路上獎勵自己一份關東煮,或許是買一個會有音樂旋律流動的相框放在辦公桌上,在自己拍腦袋都想不出來解決方案或者文案的時候,拿起相框,扭動開關,享受此刻的細碎時光中的優美旋律,或許你會靈感乍現。雕刻時光就是一個這樣的相框音樂盒,整體以相框為主要造型。
  • 油畫顏料的演變進程
    因為古代的畫家都是自己製造畫筆,自己研磨、調製顏料,自己製造調合劑,畫家都在試圖尋找最佳的材料,這樣的氣氛預示著新的技法的誕生。大約在1420年,尼德蘭畫家凡·愛克發現他的一張蛋清畫(蛋黃跟水、顏料粉調和)在陽光照射下開裂,他試著去找一種在陰暗處可以乾燥的油,他偶然想出一個方子,即用一小部分布魯日凡立水和亞麻仁油或胡桃油混合,他首次用這種混合油調製顏料作畫,這大約就是油畫最初問世時的概貌了。
  • 時光旅行的你,手握時間雕刻刀,要怎樣雕刻未來的自己?
    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天起,便擁有了上天賜予的最寶貴的禮物——時間。於是,從出生的這一刻起,你我都成了時光的旅行者。有人說,上天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從生下來就殘缺不幸,而有人天生含著金湯匙出生。但是,有一點卻是絕對公平的,那就是:無論窮也好,富也罷,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時間,在人生的每一個低谷裡,都埋藏著翻盤的機會。時間,能讓有錢人變得窮苦落魄,也能讓窮苦的人變得富有。所以,世界又是公平的。那麼,時間到底是什麼呢?
  • 【畫布的魅力】畫布的世界,竟然是這樣的~
    下面小米就來說一說畫布的製作過程NO.1 紡紗這是一個半油性的塗層過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塗層過後可以直接作畫,一個足夠強的底子上才能更加長久地完好保存顏料。是不是大致了解了一下下知道了畫布的生產了~▪▪▪接下來就來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油畫布了通常大家都了解油畫布
  • 皮雕範本-唐草雕刻時光系列1~7
    雕刻時光百度釋義:指應珍惜每一寸光陰,讓自己度過的時光更美好更充實,以後回憶起來才不會因虛度時光而悔恨。
  • 在最昂貴的「畫布」上創作——紋身師李相甫
    機器是筆,紋身色料是顏料,人皮就是畫布,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畫布,一旦畫上去,將會伴隨一生,所以每一筆都必須要精心規劃 關 於 紋 身 對於紋身提倡與否,到底如何定義它,在這樣一個文化愈發多元化的時代早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在試圖改變自己的身體,嘗試各種新鮮的體驗,紋身的人也越來越多。
  • 皮雕範本|唐草雕刻時光系列15~20
    雕刻時光百度釋義:指應珍惜每一寸光陰,讓自己度過的時光更美好更充實,以後回憶起來才不會因虛度時光而悔恨。
  • 大三男生在樹葉上雕刻9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走紅網絡
    樹葉上雕刻9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這個上大三的南京男孩「火」了  近日,淮陰工學院(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大三男生劉奇花了兩個月時間製作的葉片雕刻作品走紅網絡,他在樹葉上雕刻了9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十分傳神。劉奇說,這是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
  • 大三男生樹葉上雕刻9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走紅網絡
    樹葉上雕刻9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這個上大三的南京男孩「火」了近日,淮陰工學院(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大三男生劉奇花了兩個月時間製作的葉片雕刻作品走紅網絡,他在樹葉上雕刻了9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十分傳神。昨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到劉奇,他擅長葉雕,學習書法7年,曾因創作16米長卷《中國抗疫圖鑑》上熱搜。他說:「趁著大學期間,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這段時光更有意義。」
  • 她把口紅塗在唇上,「狂吻」畫布3000多次,一幅畫作就完成了
    她把口紅塗在唇上,「狂吻」畫布3000多次,一幅畫作就完成了用嘴唇來當畫筆,聽起來是一件非常瘋狂的事情。那些我們平常用來繪畫的顏料,或多或少都會對人體有些微的損害,如果用嘴唇來蘸取它們進行作畫,長此以往,就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 沒有顏料管 就不會有印象派畫家
    接觸過顏料的人都知道,混合的色彩越多,得到的顏色就越接近黑色而非白色。據說在倫勃朗的畫作中,那些複雜、暗淡、巧克力色的陰影僅僅是他把調色板剩餘的所有顏料混合起來,然後直接塗到畫布上的結果,因為人們後來在不同的層次發現了不同的顏料。  從古至今,尋找更加豐富、更加明亮的色彩素來是藝術的基本使命。
  • 世界十大頂級顏料品牌,你知道嗎?
    一個畫家同業公會生產了一種優質的油畫顏料,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油畫顏料品牌--老荷蘭牌手工油畫顏料的前身,這種顏料至今一直保持著以手工製作的傳統,所有的顏色製作都是手工完成的,所有過程由藝術家控制。,被很多人奉為神級的顏料!
  • 丙烯與油畫顏料有哪些差異?
    油畫顏料的優點:顏料色相的穩定性。指顏料在色相上的穩定與耐久程度。一般來說,油畫顏料多數有機顏料,是不耐光,礦物顏料則是耐光。如深紅會在光照後逐漸褪色,而土黃、土紅及優質群青等卻經久不衰。若油畫用油的作用,過多地用油會造成色相變黃變暗。
  • 不忘享受繪畫,把最美時光記錄在畫布上
    所有的時光靜好,都該記錄在畫布上被透亮的光和色吸引很多人卻認為只有藝術家的生活,才有這樣美麗的景色其實只是愛畫畫懂藝術的人們過得節奏得慢些,用心發現了美而已不要忘記坐在編制的竹椅上,喝茶聽歌畫畫,看遠處陽光傾瀉而下,感受迷人的暖意。
  • 唐卡顏料:神與佛的色彩
    藏傳顏料研發工作室在傳統藏傳繪畫顏料的加工工藝與製作產品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成績,獲得了國家專利,並被列入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正在申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藏傳顏料研究課題組成員有丹巴熱丹、阿旺晉美、索朗仁青和古格·其美多吉。
  • 你的身體,我的畫布,她居然把世界變成了油畫!
    難道不是從油畫中走出來的人在地鐵上看到這樣的人也算是飽眼福了(眾人,估計都開始議論了)老爺子也是酷酷地▼具象的人體油畫每個人的身體都可以是Alexa的畫布任何時刻都可以作畫,例如「正在酣睡的姑娘」這種獨特新穎的藝術創作方式更是席捲了整個美國
  • 【紫牛頭條】南京男孩在樹葉上雕刻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還曾因這事...
    ,他在樹葉上雕刻了9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十分傳神。11月3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到劉奇,20歲的他是江蘇南京人。擅長葉雕,學習書法七年,抗疫期間他在16米長的捲紙上畫的《中國抗疫圖鑑》也上了熱搜。他說:「趁著大學期間,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這段時光更有意義。」
  • 《時光雕刻者》:在經典的引領下熱愛著
    如《時光雕刻者》這般引人入勝的訪談錄,表面上呈現的是一個個場景,骨子裡再現的是一次次思想交鋒。對話者之間如知音般,有惺惺相惜之感。「酒逢知己千杯少」,喝酒如此,談話何嘗不是如此?話不投機半句也多。在《時光雕刻者》中,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魏鋒對受訪者的敬意,這不是由下至上的尊崇,而是對對方在逐夢之旅上執著付出並收穫頗豐的高度推崇。與此同時,他們在面對年輕、好學、熱情的魏鋒時所表現出的人格、氣度、性情,恰恰呵護、保全了美好的對話氛圍。雙方臉帶笑容,共處和諧的談話氛圍中,傾訴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傾聽者用心聆聽、牢記心中。這樣的畫面即便只是遐想一番,也是備感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