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的化妝式樣極其豐富,不同時期流行的妝容也各不相同。從初唐到晚唐近300年間,妝容時尚又是如何變遷的呢?
這一時期妝容整體風格尚輕巧纖麗。女子膚色以傅粉潔白為美,又可在雙頰飾以紅妝。眉樣以細眉為主。如唐太宗才人徐賢妃《賦得北方有佳人》:
「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
也有在額際及兩頰畫上細細斜紅的妝容。貞觀朝後期,女子妝容開始變得濃豔,出現了兩頰與雙眼上下都塗紅的妝容。
-參照-
▲貞觀十三年(639年)·楊溫墓壁畫
▲貞觀十七年(643年)·長樂公主墓壁畫
▲顯慶三年(658年)·執矢奉節墓壁畫
Part1
在武則天再度入宮的高宗朝初年,女子妝容大體延續著貞觀末的時尚,柳眉白面,眉眼雙頰塗紅。接下來隨著武則天登上後位,女子的眉式向著粗黑闊眉發展,雙眉間隙也逐漸變窄。額上的花鈿與兩頰的斜紅產生出更多豐富的花式,兩側嘴角也裝飾有點狀面靨。
-參照-
▲約唐高宗時期·阿斯塔那唐墓絹畫局部
Part2
到了高宗與武則天二聖臨朝以及武則天成為太后實際掌權的時期,妝容變得更加豔麗,額上的花鈿與兩頰的斜紅愈加濃豔。當時詩文《遊仙窟》形容女子妝容為:
「紅顏雜綠黛,無處不相宜。豔色浮妝粉,含香亂口脂。鬢欺蟬鬢非成鬢,眉笑蛾眉不是眉。」「口上珊瑚耐拾取,頰裡芙蓉堪摘得。」「靨疑織女留星去,眉似姮娥送月來」。
-參照-
▲約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吐魯番阿斯塔那永安太郡君麴氏夫人墓出土女俑
Part3
隨著武周女帝時代的到來,女子面上更加穠麗,花鈿佔滿額頭,雙眉暈開眉尾,眉下直至雙頰施以濃重胭脂。直到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女子妝容才有所收斂。
▲約武周長安年間(701-704)·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舞樂美人圖絹畫
Part1
開元前中期的妝容都較為柔和。面妝以在眼角暈染淡紅的「桃花妝」為主;花鈿式樣較為小巧精緻。眉形細長如柳葉,斜紅形如新月。
-參照-
▲開元九年(721年)·薛儆墓石槨線刻
▲約開元中期·阿斯塔那遊春美人圖
▲開元十九年(731年)·李景由夫人盧氏妝奩所盛花鈿
Part2
開元末年至天寶初年,女子的妝容變得明豔多樣。先是濃眉再次變得流行,兩道平直粗眉暈開如拂雲;額頭、鼻梁、下頜保留傅粉的白底色,再以鮮麗的紅妝施於眉下直到佔滿兩頰,大約即是所謂「酒暈妝」。花鈿除常規式樣外,更有用華麗的金銀珠玉製作的花鈿面靨可貼在嘴角及眼下承淚等處。
-參照-
▲約開元末天寶初年·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美人絹畫
▲約開元末年·西安出土女俑
Part3
天寶年間,妝容再度變得柔和。
如白居易
《上陽白髮人》:
「臉似芙蓉胸似玉」、「青黛點眉眉細長」;
《長恨歌》: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細長的柳眉與短促的垂珠眉都有流行。面上花鈿裝飾愈加豐富,斜紅除常規形態外更有作五色飛鳥狀的。
-參照-
▲約天寶年間·敦煌莫高窟壁畫都督夫人太原王氏行香圖局部
這時又有若干特別的妝容
▼
白妝黑眉
傳說中楊貴妃發明的妝容,粉面偏白,眉以墨塗黑。
-參照-
▲約等同於天寶年間·日本奈良正倉院鳥毛立女屏風
淚 妝
傳說中天寶年間後宮嬪妃喜愛的妝容。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宮中嬪妃輩,施素粉於兩頰,相號為淚妝。識者以為不祥,後有祿山之亂」。
-參照-
▲約天寶年間·繪淚妝的女俑
Part1
安史之亂後,女子妝容經歷了數十年的平和過渡期,其間並未產生太多新式樣;只是女子面妝逐漸變得淺淡,花鈿不再如盛唐那般使用抽象豔麗的圖形,而是作小小草花形態。
-參照-
▲天水摹唐人《搗練圖》局部
直到八世紀末九世紀初,各種標新立異追求奇特的妝容才開始接連產生。
Part2
貞元啼妝
雙眉畫作悲愁似啼的八字狀;斜紅與面妝融合,只表現為臉畔紅粉的淺淺邊際線,如被淚痕染出痕跡一般。
-參照-
▲唐人《宮樂圖》局部
元和時世妝
在貞元式妝容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誇張化,不用胭脂粉妝而是仿效遊牧民族的「赭面」習俗,再畫出八字愁眉與烏色嘴唇。
「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垂鬢椎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
——唐·白居易《時世妝》
長慶血暈妝
剃去眉毛,在眼睛上下畫出三四道紅紫色長痕,如凝滯的淤血一般。
「婦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橫,約於目上下,謂之『血暈妝』。」
——宋·王讜《唐語林》
-參照-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趙逸公夫婦墓壁畫局部
太和險妝
把本來的真眉毛剃去,又剃開額前的頭髮讓髮際線上移,使額頭變得寬廣。過去長慶年間的血暈妝已然過時,此時妝飾的重點是在寬廣額頭上另行描上眉妝。
「一日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唐·徐凝《宮中曲》
-參照-
▲陝西韓家灣唐墓壁畫局部
Part1
晚唐以來,女子妝容重回到纖麗精巧的軌道上來,主流是以長長柳眉、小小朱唇為喜好。女子將眉形、唇妝作為化妝的重點,並因此產生了諸般名目講究。五代時期的大部分地域仍延續著晚唐流行,追求精美、纖巧、淡雅的妝容細節。
蜻蜓花子
「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線籠儲養之,爾後上元賣花者,取象為之,售於遊女。」
——宋·陶谷《清異錄》
-參照-
▲五代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王處直墓壁畫仕女妝容
北苑妝
「江南晚季,建陽進『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別,極可愛。宮嬪縷金於面,背以淡妝,以此花餅施於額卜,時號『北苑妝』。」
——宋·陶谷《清異錄》
-參照-
▲約五代南唐·《簪花仕女圖》仕女妝容
Part2
花鈿、斜紅、面靨都不再成為日常裝飾重點,只偶一為之以增添嫵媚之態或用以搭配盛裝,列入特殊名目的化妝之中:
金 靨
孫光憲:
「膩粉半粘金靨子」;溫庭筠:「臉上金霞細」,;
毛熙震:
「時將縴手勻紅臉,笑拈金靨。」
-參照-
▲約五代同時期·于闐公主李氏像妝容
鳥 靨
「勻臉安斜雁」
——李賀《惱公》
「鶴子草,……採之曝幹,以代面靨。形如飛鶴,翅尾嘴足,無所不具。」
——唐·劉恂《嶺表錄異》
花 靨
「薄妝桃臉,滿面縱橫花靨。」
——唐·歐陽炯《女冠子》
-參照-
▲五代敦煌曹議金家族女眷妝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