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季成
2020-11-20 11:00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作家張承志曾說:「地理想像的貧乏可能導致思想理解的不足。」 西部往往帶著一種神秘感,地域上與生活方式的差異性一直吸引著攝影師前去深入拍攝,2020年10月末於上海莫幹山路M50創意園中,幾位攝影師用他們的攝影作品與觀眾分享了他們與中國西部的故事。粉色餐館,2010,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李偉:1976年出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2001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現為自由攝影師,紀錄片導演,工作生活於北京。曾任《新周刊》雜誌攝影記者,影像藝術家,紀錄片《克什克騰蒼穹下》導演。曾參加2020年澳大利亞HeadOn攝影節;2019年蘭州攝影雙年展《文獻之上——當代語境下的中國紀實攝影》;2013年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2009以來的中國新攝影》等。出版圖書《李偉/中國當代攝影圖錄》。
賽烏素,2014,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黃昏的村莊,2009,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羊群,2011,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2001年,李偉大學畢業後決定留在北京繼續發展,直到2008年辭職後開始做自由攝影師。拍攝《大地》項目的契機是出於對家鄉的感情與探索,促使他回到內蒙古拍攝了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直至2020年項目仍在進行中。長期的拍攝也變成他了慢慢解自己家鄉的過程。
李偉的拍攝方式很有意思,搭車到處找尋拍攝對象、在路途中尋找線索,拍了就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語言不通,但並不影響他去感受自己的家鄉,有了一些距離反而給了他觀察和記錄的空間。內蒙古地區獨特的地理風貌,地平線永遠是平的,畫面上的小鎮,村莊和寺廟等給人一種乾淨,安靜的氛圍,天氣與地理的特質得到充分體現。他在分享會上介紹說埃裡克·索斯(Alex Soth)的作品對他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大地》項目整體也呈現出一種散文化,抽象化的特色。
因為135相機的拍攝太過於新聞感,所以在器材的選擇上,李偉選擇中畫幅Mamiya RB67與彩色負片,這樣的組合既可以在後期放大印刷,也能使用腰平取景接近拍攝對象時減少壓迫性。他的經驗是,在西部地區除了早晚時段外都可手持相機拍攝,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畫面風格。同時,他的畫面是多樣的,與傳統紀實攝影有些許不同。他拍攝肖像,也有景觀和靜物等等,他認為這些都是建構起他印象中家鄉的重要組成。
帳篷裡的男人,2009,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傳統遊戲,2010,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李偉作品中的肖像有著強烈的地域性,讓人一眼看出是在西部的故事,比如下面這張照片——冬日裡的一位牧民站在房間角落,光線透過窗戶,服飾與神情細節的抓取,準確的傳達了內蒙古地區的風土人情;摔跤手側身換衣服的瞬間,使用中畫幅膠片相機進行動態的捕捉是十分困難的,畫面左側露出的自行車與地上的服裝在構圖上有一種相呼應的感覺,牧民看向遠方皺眉的表情都鮮活真實地體現了攝影師對於家鄉風土人情的了解。
阿迪亞,2009,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表演前換裝的男人,東烏旗,2008,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廣告牌,2015,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馬與乾草堆,2009,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兩個男孩,2014,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恐龍雕塑,2014,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李偉承認,美國攝影師黛安·阿勃斯(Diane Arbus)對社會邊緣人物拍攝的肖像在一定程度影響了他。西部地區發生的一些宗教活動作為其項目中的一部分也是他不會放棄的拍攝機會。比如下圖中的薩滿,是當地居民信仰祭祀的知者,無論是牛丟了還是生病了,當地居民都會來此詢問。並且到現在內蒙古也還有祭敖包的儀式,人們會圍繞著敖包祭祀神靈、祈願平安。
薩滿呼德,陳巴爾虎旗,2011,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祭敖包,2011,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歷經十幾年的拍攝,照片印證著時間的不斷流逝,比如後期作品裡出現的摩託車,水箱等現代元素又或是遺留的碉堡,路牌,雕塑等,這種改變是潛移默化且無聲的。期間,李偉還作為導演拍攝了紀錄片《克什克騰蒼穹下》,這部電影的主要人物是兩位蒙古族牧民,寶音達來和阿拉騰德力格爾生活在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貢格爾草原,細緻描述了兩戶牧民家庭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2018年,李偉再次拜訪其中一位牧民時,他與愛人舉行了草原婚禮,畫面上的牧民身著紅色服裝,對著鏡頭靦腆的笑著。談到這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時,李偉認為,
紀錄片比起靜止的圖像通過聲音與對話可以傳遞更多的信息量,但是圖像的拍攝更是歷史的積累,瞬間的爆發。草原上的婚禮,克什克騰旗,2018,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山坡上的女人和孩子,2010,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KTV,2009,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舊學校,2015,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畫著兩匹馬的日曆牌,2014,圖片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內蒙古,西北攝影,紀實攝影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