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泰山是五嶽之首,被稱為「天下第一山」,它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是古代帝王封禪和祭祀的首選之地。甚至成為了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
它被中國的傳統文化賦予了豐富多樣的內涵,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感嘆歌頌, 比如,杜甫的《望嶽》就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說的就是泰山。
我們人類生活在陸地上,當然與各種山的關係密不可分,很自然地,它也成為了古人造字的重要來源之一。
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和「山」有關的漢字。
「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象形文字,最底下的一橫表示地平線,上面的三條(也就表很多個的意思)曲線表示山峰。
「丘」和「山」的字形區別就是少了一個峰頭,「山」表示連綿起伏的大山,「丘」是低矮零散的小山。
小李筆記:孔子為什麼叫孔丘?《史記*孔子世家》:「生而頭上圩頂,固因名曰丘」,意思是孔子生來頭頂是四周向中間凹陷的,就像山丘的形狀,所以給他取名叫:丘。
學了「山」,學了「丘」,現在我們來學習由山和丘組成的「嶽」,現在「嶽」的字形完整地繼承了它最原始的字形,下面是山表示山峰,上面是丘表示上峰上的小山,合起來表示:群山中最高大的主峰。
「谷」的原始字形上面四點是「水」字的變形,下面四邊形的符號表示通道,山口。造字本義是:山嶺間水匯集的窪地。
「巒」字的原始字形上半部分的「言」和絞絲表示連接的意思,和下面的「山」組合而成,造字本義就是:連綿的山崗。
「崗」字是較晚的時候才由「山」和「網」構成,它最原始的字形是由左邊的獵網和右邊的「鉞」(在這裡代表獵刀)構成,整個字形表示的是:古人狩獵或者作戰的山脊。
「嶺」由「山」(山峰)和「領」(首領之意)構成,表示:群山中最高的山峰。
「嵐」由「山」(山峰)和「風」(氣流)構成,表示:群山中飄蕩的霧氣。
「峰」是由「山」和「夆」(即「鋒」,刀尖)構成,表示:山的尖頂。
「崖」是由「山」和「厓」(高聳的巖壁)構成,表示:高聳的山崖。
「島」由「鳥」(代表飛禽)和「山」組成,表示:鳥類喜歡棲息,四面環水的陸地。
「嶼」是由「山」和「輿」(有加入之意)構成,表示:水中成群的小山。
「岱」是由「代」(可示範的,可代表的)和「山」構成,是泰山的別稱,泰山也叫岱宗、岱嶽。
我們常用「巍峨」來形容山高大雄偉,其中的「巍」字原始的字形,上面是「山」,下面左邊是由「禾」和「女」構成的「委」(表垂落,掉落),還有右邊的「鬼」(表示詭秘),構成。表示:山高聳欲墜,形狀怪異令人畏懼的樣子。
「峨」字是由「山」和「哦」(表感嘆)的簡寫構成,表示:高聳如雲,令人驚嘆的山。
「崇」由「山」和「宗」(先輩)構成,表示:山中最高聳巍峨的山峰。
「崔」由「山」和「隹」(飛鳥)構成,表示:連飛鳥都難以逾越的高山。
「崢」由「山」和「崢」(「爭」的原始字形上面是一個「爪」表抓住,下面一個「又」表拿住,這兩個手之間在搶奪一個東西),那麼「崢」就表示:山體交錯,山勢險惡。
「嶸」由「山」和「榮」(茂盛)構成,表示:山像茂盛生長的草木一樣,山巒重疊的樣子。
「崩」是由「山」和朋友的「朋」(並,連)構成,表示:山體連鎖垮塌。
小李筆記:「朋」的本義是一種貨幣的度量單位,五個貝構成一系,兩係為一朋。由於它構造和形狀的關係,就引申出了:並,連的意思。
「崛」是由「山」和「屈」(古字形是一個人臥著翹著屁股的樣子,本義是:彎曲)構成,表示:山峰突然從平地隆起。比如,我們今天使用的詞語:崛起。
除此之外,由「山」構成的漢字還有:
「岸」(水邊帶有軍事意義的山地),嵩(山大而高),峻(山高聳陡峭),嶙(山體的巖石像魚鱗一樣,雜亂起伏),嵌(山的巖縫很深)
如果您喜歡,請繼續關注小李上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