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點,槓桿發生作用時起支撐作用固定不動的一點。引申指事物的關鍵,中心。有個支點,可以翹起整個地球;有個支點城市,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
近日,隨著膠東經濟圈一體化再次提速,青濰一體化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而濰坊高密市委書記圍繞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的積極表態,也讓高密成為青島濰坊間的支點城市帶來可能。
都市圈崛起的年代,全國大中小城市都在「拉幫結派」,建新群,抱團作戰。青島濰坊間呼之欲出的支點城市高密,能否藉此東風,在一體化的進程中實現1+1>2的效果?
凰探第710期
撰文/莊建成
審校/博雅
青島濰坊間再添支點型城市
濰坊與青島,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產業相融,早在十年前便提出了「青濰一體化」的發展概念。在青島都市圈的規劃中,也提到由青島、濰坊2市和煙臺市萊陽市、海陽市構成。
兩城想要實現一體化協同發展,需要找到一座居於兩者之間的支點型城市。
翻開地圖可以發現,青島與濰坊間確實存在這樣一座支點城市,與兩城的中心城區距離都在70公裡左右,這座城市便是高密。
近期,隨著膠東一體化逐漸步入實質性推進階段,青島與濰坊間的一體化發展再次被提上日程。對此,高密市委書記卞漢林也公開表態:「兩城本來就是同步發展的,地緣、人緣、經濟關係早已形成,只需順勢而為即可。」
高密市委書記的公開表態,讓青濰間誕生一座支點城市變成可能,這也是高密成為支點城市的主觀因素。
客觀因素方面,高密也具備成為支點城市的優勢。
首先是地理位置。如前文所述,高密地處青島與濰坊兩座城市中間。相對居中的位置,決定了高密發展過程中,不會顧此失彼。
其次是交通。膠濟客專、濟青鐵路等均經由高密,聯通青島與濰坊。位於兩座城市間的高密,起到了聯通東西的樞紐作用。按照「一小時都市圈」理論,通勤時間一小時範圍內抵達市中心的區域,被認為是都市圈內競爭優勢最強的區域,高密完全符合這一標準。
第三是文旅。5月19日,膠東經濟圈文化旅遊合作聯盟正式成立,這也是膠東經濟圈一體化全面啟動以來,五市共同籤署的第一份合作框架協議。具體到高密,擁有莫言家鄉東北鄉等獨特的文旅資源,可以呼應青島、濰坊的文旅資源,完善整條旅遊產業鏈。
最後是產業。高密歷來是膠東地區的工業強市,在產業構成上與青島、濰坊均存在聯動以及承接的可能性。同時,高密市也規劃了膠東產業轉移聚集區,為承接青島以及濰坊的產業項目奠定了客觀基礎。
天時、地利、人和的高密,讓青濰一體化誕生新支點城市成為可能。而在高密市2020年發展規劃中,也傳遞出了與區域龍頭城市青島積極對接的信號。
積極對接青島
這個詞緣何成為關鍵詞
都市圈崛起的年代,全國大中小城市都在「拉幫結派」,建新群,抱團作戰。作為青島濰坊間的支點城市,高密的行動也備受外界關注。
圍繞與青島積極對接做文章,高密市長王文琦在所作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6次提及「臨港」,重要性可見一斑。
隨著膠東國際機場即將啟用,高密發展進入空港時代,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承接產業轉移聚集區,臨港經濟區建設受到更高層面的關注。高密方面也把規劃建設臨港經濟區作為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和首要任務。
據了解,臨港經濟區的規劃概念已於今年2月編制完成。在規劃中,將約62平方公裡的臨港經濟區放在了國際、國家、山東半島、青島都市圈、膠東經濟圈一體化、高膠、高密等八個層面上進行了頂層設計。
事實上,臨港經濟區這一概念的提出,與青島即將啟用的膠東國際機場以及由高密力主建立的對接青島常態化機制息息相關。高密想要在更大範圍、更高層面上與青島對接,必然需要臨港經濟區發揮更大的作用。
目前正在規劃建設階段的臨港經濟區究竟該怎麼建,從而與青島更好的對接,顯然是當下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上海臨港自貿區
某種程度上來說,定位都是「節點」的高密臨港經濟區與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很像。因此,上海自貿區發展之路對高密臨港經濟區也要借鑑意義。
作為城市大力扶持發展的區域,政策支持以及資源聚集方面肯定會迎來很多利好,這也是上海臨港新片區具備的最大優勢。
但對於2003年便開始規劃建設的上海臨港來說,如何聚人始終是這座新城最「卡脖子」的問題之一,這裡雖然產業發展迅速,且引進了眾多科研院所,但大多數的人都變成了臨港的「過客」。
制約上海臨港聚集人才的根本原因便是區位,臨港交通不便且配套服務相對落後,導致城鎮功能缺失,人才不願意來到臨港發展。
隨著膠東一體化進程提速,高密臨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他們同樣也面臨巨大的壓力。上海臨港遇到的問題,他們也很有可能會遇到。目前看來,「產城融合」或許就是高密臨港經濟區實現突圍的關鍵因素。
作為積極對接青島而提出的臨港經濟區,可以與擁有優質資源的青島在多個領域進行對接合作。
首先是人才。青島擁有眾多高等院校,在2020年高密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爭取青島農業大學在高密市設立研發機構。如果高校可以順利引進,能否就勢選擇落地在臨港經濟區,提供人才保障。在上海臨港開發的早期,也引入了上海海洋大學和上海海事大學兩所高校。
其次是增加人氣。作為山東省內基礎設施水平發達的城市,高密臨港經濟區能否引進青島的醫療資源、文化資源等基礎配套保障,增加區域的「人氣」,避免臨港完全變為高新工業園區。能夠進一步構建本地社區功能、社區氛圍,讓臨港經濟區充滿「人氣」,是重中之重。
最後是交通層面。聚焦臨港經濟區發展的膠王路拓寬工程等項目已陸續進入研究實施階段。最終形成「五橫五縱」對接膠東國際機場快速路網框架,連入膠東半島「一小時經濟圈」。
積極對接青島的高密,將臨港經濟區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能否探索出一條適合與青島協同發展的道路,也將直接決定高密能否抓住此次作為支點城市的發展機遇。
高密能不能被青島「帶飛」?
「我們跟青島一體化的發展,堅定不移!」這是高密市委書記卞漢林的公開表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高密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高密方面沒有將一體化僅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高密市交通部門圍繞推進一體化發展進程,提出將青島地鐵8號線延伸至高密市的項目,從而實現濰坊市與青島市地鐵以及城際鐵路的無縫對接。
高密究竟為何想要與青島實現一體化發展?
在青濰一體化層面上來看,兩座城市的攜手自然是想產生1+1>2的效果。
對濰坊而言,融入青島都市圈,能夠接受青島的帶動和輻射,提升區域發展水平。且可利用青島上合示範區、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政策紅利,推進濰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對外開放等的建設,早日形成優勢產業集群並改善開放短板。
濰坊擁有豐富的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場景,也和目前青島發力工業網際網路的態勢十分契合。
對青島而言,濰坊是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要塞,且擁有豐富的資源及產業,一體化發展能夠便於青島拓寬輻射範圍,解決土地承載力不足的問題。還能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利用濰坊的豐厚資源發展新產業,更高效、更大範圍地調動、集聚、共享資源,拓寬城市格局。
青島與濰坊之間想要實現上述聯動,必然需要像高密這樣的支點城市在其中「穿針引線」。在上聯下通的過程中,高密自身也會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2019年,高密市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0.05億元,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億元。雖然他們的數據在濰坊市內排名前列,但放到全省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不與青島一體化發展,他們的發展潛力可能不會完全釋放。
與青島更緊密的聯繫,也將為高密帶來更多的有效投資,從而進一步激發當地的金融活力,帶動各類資產的合理有序配置。
已經有了決心和行動的高密,具備成為支點城市的一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