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嬰幼兒的腦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對大小便控制能力不強,需要家長進行適時引導。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由於嬰幼兒缺少自主排洩能力,家長便需要肩負起「監督者」的責任,引導孩子排大小便,而在如今科學育兒的影響下,「傳統把尿」的方式逐漸被年輕人摒棄,但是殊不知,一種「新型把尿」正在悄然來襲,傷娃於無形。
案例
璐璐是一位年輕媽咪,寶寶剛滿兩歲時,她認為給娃穿紙尿褲很不舒服,容易捂出紅屁屁,便停止給孩子使用,可又擔心尿褲子,便時不時吹口哨喚娃尿尿。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本以為能夠鍛鍊寶寶的自主尿尿能力,自己還可以省事很多,可是孩子上幼兒園後卻經常尿褲子,璐璐帶娃到醫院檢查,醫生道出真相:「由於長期被刻意催促尿尿,寶寶的排便系統遭到破壞,使其形成應激反應,憋尿時間較短,在幼兒園很可能因為不敢告訴老師或者來不及上廁所,憋不住尿了褲子。」
寶寶明明沒有尿意,卻被媽媽催促著上廁所,這種「新型催促式把尿」現象開始在諸多年輕媽咪間流行起來,看似方便省事,其實傷娃於無形。
「新型把尿」傷娃於無形
1、影響孩子的排洩反應
身體的每個器官和部位都有自己的運作節奏,一旦被打亂則會給身體帶去負擔,美國兒科學會研究表明:孩子的排洩控制肌肉一般在12-24月間達到成熟,平均年齡在18個月。
如果父母反覆催促孩子尿尿,可是他們自身卻沒有這種需求,長期刺激會影響到寶寶的排洩反射,本來大腦沒有便意的信號,卻不得不去上廁所,就容易導致排便功能發育障礙,括約肌功能發展滯後,孩子自主掌握排便時間的能力會比同齡人更遲。
在這種習慣和意識的深度影響下,往往會出現膀胱已經充盈,但孩子還不知道或不想去排尿,從而直接尿褲子。
2、破壞孩子專注力
有的家長催促孩子尿尿根本不顧他們自身的感受,比如當寶寶正專心思考積木怎麼搭時,媽媽突然打斷,讓其思維不能連續,注意力很難集中,長此以往,極易破壞寶寶的專注力和上廁所的積極性。
如何避免入坑「新型把尿「
1、儘量使用紙尿褲
不要為了省尿布錢或者怕孩子尿床尿褲子嫌麻煩,就經常強制孩子尿尿。一般來說,寶寶通常要到3歲左右才會自如地控制排便排尿,尤其是一歲半以內的寶寶對大小便的把控能力有限,給娃使用紙尿褲比較好。這樣可以讓寶寶隨心所欲地大小便,以適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節奏,沒有心理負擔,有尿意時自己解決。
一般而言,父母可以從娃2歲開始戒紙尿褲,先從白天入手,慢慢訓練孩子如廁能力,可是夜間仍需要使用紙尿褲,隨著他們控尿能力增強,再逐漸去掉夜間紙尿褲即可。
最好在寶寶3歲後停用紙尿褲,因為此時他們的生理髮育已經成熟,可以穩當地坐在馬桶上,懂得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也知道如何穿脫褲子。
2、不要指責孩子
孩子尿褲子時,寶媽不要總是一味地嫌棄、指責孩子,而是多與娃溝通,與其達成約定,每當有尿意時,可以悄悄告訴媽媽,或者用一個「指定動作」暗示,不要憋尿。
當孩子成功獨立完成排大小便時,父母應該給予一定的口頭獎勵,多稱讚孩子,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心。
3、不要夜裡喊娃尿尿
睡眠對寶寶身心健康影響挺大,如果睡覺中途被吵醒,會降低寶寶的睡眠質量,甚至入睡困難、頻繁驚醒,長大後容易出現半夜尿頻、遺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