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野棉花
田治江
初冬時節,回了趟寧窪村,剛踏進村子,遠遠地發現陰面山坡上有一些白色的東西,剛開始我以為是未能消融完的積雪。可又一想,不對,最近根本就沒有下過雪。帶著好奇走近,才發現果然不是雪,而是野棉花。
我有幾十年時間都沒看見過野棉花了。或許野棉花仍然年年都在生長,年年都在開花,年年都在結棉球,都會在差不多的時間裡如白雪一樣散布在寧窪村陰面的山坡上,是我沒有在對的時間回來,沒能趕上。或者回來了,也沒有注意到。
野棉花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10釐米。根狀莖斜,木質,基生葉有長柄。它的莖是一個圓形的條狀,在莖的上部分有很多分支,但是在下部分卻找不到分支。
它的葉子呈心狀卵形或心狀寬卵形,邊緣有小鋸齒,表面疏被短糙毛,背面密被白色短絨毛;葉柄有柔毛。花葶粗壯,有柔毛。它的花苞是紫紅色的,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圓圓的小顆粒,開花後它的花瓣是五片,非常好看,也非常大氣。在花瓣的背面,可以看到還有一些點狀的、漸變的亮色,很是神奇。也有人把這種植物叫做大網花,等它開完花後會結下一些白色的棉絮,正因為如此,人們把它叫做野棉花。
野棉花一般生長在山坡草地、溝邊和疏林中,它好像也明白自己的身份似的,從不佔有良田和耕地。它在山野裡基本上都是自生自滅的,沒有人管理,更沒有人給它澆水、施肥,它的成長全靠它自己努力。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民間草藥,它的根苦、辛,有毒,止咳止血,理氣殺蟲,祛風溼,接骨。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溼骨節痛、黃疸,內、外傷出血等。尤其是它開花後結下來的這些白色的絮狀物,具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在物質不發達的年月,野棉花也是人們過冬棉衣裡保暖和禦寒的棉花的替代品。記得那時候我和弟弟妹妹都很小,野棉花開花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在意過,尤其是到了冬天,天氣轉冷,山野裡的草木相繼枯萎,我們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豬草採不到了,二是身上的棉衣總是很單薄。母親總會告訴我們,別看大山不起眼,山裡什麼都有,什麼都有用,只要人勤快。首先是採豬草,因為沒有豬愛吃的綠色草了,母親告訴我們可以採摘野棉花的葉子,此時野棉花的葉子已經乾枯,成片成片地堆在野棉花稈下面,呈灰白色。我們把這些葉子收集回來,清理掉雜質,用手揉碎,放在鍋裡加水煮,等煮到一定時候,拿出來加入少量的冬瓜、碎洋芋之類,就成了豬的美食。冬季寧窪村人家的豬大都離不開野棉花葉子,總會看到家裡的男孩子、女孩子提一隻筐,在山窪裡撿拾野棉花葉子或者撿拾野棉花,這是在為豬準備食物,或者為我們自己身上單薄的棉衣做準備。也可能是那時野棉花撿拾的人多,沒幾天時間,山野裡就看不到它的影子了。
母親動員我們趁著野棉花還沒有完全落地的時候出去採野棉花。野棉花採回來之後,母親放到院子裡用一根棍子捶打,將野棉花籽敲掉,通過捶打讓野棉花變得更加柔軟一些,然後把這些野棉花加在原來的舊棉花中,這樣就可讓棉衣裡的棉花層變得厚實一些,穿在身上也能稍暖和一些。野棉花曾給過我們溫暖,也給過我們童年的快樂和小小的富足。
如今又見野棉花,滿山遍野的,也沒有人再去撿拾它們了。它們在山野的草叢中隨風飄散,自生自滅,成為下一年草木繼續生長的肥料和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