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導演的新作《一秒鐘》,儘管歷經磨難,最終還是和觀眾們如約而至。
但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它顯然已經承載了太多太多。
當膠片、燈光、幕布等帶著濃鬱電影記憶的元素爭相出現,總能喚起我們,對於電影最初的美好回憶。張藝謀自己接受採訪時也說,拍這部電影,就是為了表達對當年的電影和那時人與人之間樸素情感的懷念。
上映六天,影片累計票房已經超過一億。對於張藝謀來說,這一票房成績不算驚喜,或者說《一秒鐘》的票房表現跟它7.9分的高評分實在不搭。
只能說這部影片受眾群體太有限了,畢竟很多年輕人別說膠片電影了,就連露天電影都沒有看過,短視頻、流媒體和行動裝置的崛起已經大大改變了年輕觀眾的觀影習慣。
當電影院都變得可有可無的時候,又有幾個人會在意電影放映的過去與沿革呢?
影片在宣傳時打出了「張藝謀給電影的一封情書」這樣的標語,但真實的《一秒鐘》其實是一封歷史的血書,溫情背後是聲淚俱下的控訴。
透過對刪減內容的了解,以及對片中細節的回想,依然能辨出幾分原片的狠辣。
如果在了解了這些內容之後,無論你是準備去看這部電影還是已經看完了,再繼續理解這部電影都會更順暢一些。
因為這部電影刪掉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題眼。
那就是張譯飾演的張九聲,他的女兒到底在哪裡。
他從勞改地逃出來,不計後果想見女兒一面,為什麼捨實就虛,寧可去銀幕上看虛幻的一秒鐘裡的新聞簡報上的女兒,而不想著衝回家去看看有血有肉的女兒?
首映式上的一幕。
觀眾問道,「張九聲好不容易逃出來,為什麼不直接去見女兒,而是要到膠片裡去找?」
臺上的張藝謀和張譯面面相覷,不知怎麼回應。
倒是主持人搶過了話頭:「有些話,主創們不方便說,我來說。可以告訴大家,片中的女兒為了爭先進,其實已經死了。但很遺憾,主創們沒法把它拍進去。」
原版內容應是這樣的:
張九聲曾經跟「造反派頭頭」打架,被扣了「壞分子」的帽子。
在被關的六年裡,有人寫信告訴張九聲,他的女兒在電影《英雄兒女》前面的22號新聞簡報裡。而他由於勞改,已經很多年沒見自己女兒了。
所以張九聲所渴慕的一秒鐘電影,並不是真的愛電影,只是為了「看女兒」,它甚至不存在於《英雄兒女》正片,而是新聞簡報,第22號。
在那段編號為22的新聞簡報中,記錄了女兒最後的影像。
僅有短短的一秒。
只見畫面中,女兒笑著,接過重重的面袋,扛在了瘦弱的肩上。
張九聲喃喃自語:「爭什麼呢?這麼小的孩子,爭什麼呢?「
範電影說:「還是要爭的。只有她比大人更努力,才能擺脫你這個父親對她的壞影響。「
劉閨女無意吼:「這就是你女兒?她怎麼沒被面袋子壓死!」.....
然而電影這裡被刪減了——
為了擺脫父親勞改對自己的影響,張九聲的女兒積極表現,爭著扛糧袋,但在一次扛糧袋的過程,因為卡車還沒停穩,女兒就被車撞死了。
這個片段,可謂是全片的靈魂,最有說服力的動機,最深的揭露。
而公映版的《一秒鐘》刪去這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情節。
這段關鍵劇情的語焉不詳,對影片表達的完整性損傷極大。只有了解這段劇情,觀眾才能對張九聲一系列近乎偏執的行為有更合理的解讀,才能理解那句「她才十四歲,跟大人爭什麼呢」的悲憫,也是為什麼劉閨女在說「糧袋子沒把你女兒壓死啊」這句話時,張九聲會勃然大怒。
巧合的是,老謀子當年在拍《活著》時,將餘華原著中的有慶之死,從更加荒誕諷刺的抽血至死,改為了被車撞倒的牆砸死,可依然沒能在大陸順利上映。二三十年後的今天,相似的歷史背景,相似的「意外」,都沒能直接傳遞給觀眾。
不僅如此,張九聲、劉閨女和範電影三個人的家庭和過去都儘量略去不表了,於是影片中人和時代的矛盾就被弱化為了人和事的衝突。
讓人值得玩味的是戲裡的範電影說:「今天電影放不成,責任不在我們。」
預告片上繼而出現四個大字:技術原因
至於影片的結尾,總共有三個版本,細心的觀眾其實也不難發現其中的一些蛛絲馬跡。
第一個版本自然是當前的上映版本,結尾的「兩年後」,紅色年代結束,恢復高考,都是新加上去的,一切都充滿希望。
第二個版本是沒有「兩年後」的版本,也就是影片最初未經補拍的版本。
這個大版本下又分為兩個小版本。其中一個是劉閨女最後在沙漠中撿到了那「1秒鐘」膠片的版本,另外一個是沒撿到膠片、只撿到報紙的版本。
根據張藝謀的說法,最初是想用撿到膠片的版本的,但是後來覺得「拿錯了」反而更有層次一些,更有利於主題的表達 ,於是正式版選擇了只撿到報紙的版本,而將撿到膠片的版本放到了結尾的MV中。
當然了,即便已是殘本,《一秒鐘》的劇本稱得上張藝謀30餘年的職業生涯裡,最厚重、最深刻的一次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