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是一部繞不開的作品,這部片子於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正式上映,受到了大批觀眾的喜愛,並於2003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一部以電影身份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柏林金熊的動畫作品。
不得不說,《千與千尋》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為吉卜力工作室開創了一個了不起的新時代。但是在下定決心創作我們現在看到的作品之前,宮崎駿其實企劃的是一部《畫煙囪的小玲》的作品。
據吉卜力工作室創始人之一鈴木敏夫所說,《畫煙囪的小玲》講述的是一個六十歲的老頭和十八歲少女的愛情故事。為了做好這個作品,宮崎駿幾乎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來畫草圖進行構思。
但對於這個企劃,鈴木敏夫直言非常討厭,不明白六十歲的老頭和十八歲的少女談什麼戀愛,所以當宮崎駿把這個作品的企劃案正式提交給鈴木敏夫的時候,他就婉轉表示要做電影的話,主人公還是要年輕才行。
雖然對於鈴木敏夫的話,宮崎駿沒有完全聽進去,但是宮崎駿回到房間還是把自己一年來畫的草圖全部扔進了垃圾桶。用鈴木的話說,宮崎駿是那種非常討厭別人反對他意見的人,理由什麼的也根本不想聽,但要是自己想做的東西被人反對那就乾脆不做。所以最終《畫煙囪的小玲》這部作品沒能動畫化,倒是扔掉的草圖有一張被保留下來,裝飾到了美術館。
不過,雖然《畫煙囪的小玲》的最初企劃遭到了拒絕,宮崎駿還是很快就有了新的靈感,提出了以日本電視電影部部門部長女兒千晶為原型做一部作品,而這時的企劃就和我們後來看到的《千與千尋》很接近了。
在《千與千尋》裡,宮崎駿完全拋棄了六十歲老頭和十八歲少女的設定,變成了十歲的少女千尋和父母意外進入神靈世界後發生的故事,展示了宮崎駿天馬行空的幻想,以及對於世人貪婪成性的警示。
如前文所說,《千與千尋》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巨大的歡迎,而《畫煙囪的小玲》則只剩下一副手稿在美術館展出。其實大家不妨設想一下,要是當時問世的作品不是《千與千尋》,而是《畫煙囪的小玲》,那現在的吉卜力又會走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