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0,
是上海日新月異,
物質空前豐盛的20年,
也是第一批90後跨入30歲,
70、80後逐漸老去的20年。
還記得和小夥伴把老吳江路、彭浦夜市從頭擼到尾,
一起到襄陽路、七浦路殺價大淘特淘買新衣,
網紅餐廳從辛香匯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
情侶們從集中到來福士約會,
到熱衷去潮酷地標打卡......
我們在享受著當下,但還是會懷念過去,
過去的美食,那些人那些地,
和那些無處安放的青春。
盤點了近20年來的流行生活方式,
這就給大家帶來一大波溫馨的回憶殺!
提起兒時重要的美食記憶,除了蘭心餐廳、保羅酒樓等幾家本幫菜館,就要屬避風塘了。1998年第一家避風塘出現在長樂路老錦江飯店的後門,小辰光姆媽經常帶著阿拉表姐妹幾個去打牙祭,而今喝粵式早茶,也成為了上海人習慣的日常。
能與之一拼鑊氣的是乍浦路和黃河路,甚至還從中出了一個上海首富周正毅。而如今的吳江路,卻只剩小楊生煎、王家沙點心、紅寶石、港式甜水「甜蜜蜜」等寥寥幾家還在堅守了。
而那時以親民價深入人心的西餐品牌,要屬2003年開張的義大利式快餐廳——薩莉亞。便宜、實惠,似乎我身邊朋友童年的西餐記憶,都和薩莉亞有關。
大家都會感嘆小時候吃一次薩莉亞有多開心,長大後再也難覓那樣簡單的快樂,但其實味道是和小時候一樣的。如今,薩莉亞也所剩無幾,曾經隨處可見的三個大字,現在也是很難找到了。
對於吃貨們來說,辛香匯川菜館是屬於那個年代的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前有榮騰漁鄉,後有姐妹店「厚味香辣館」,但其它兩家均不如它火爆。要排幾個小時才能吃上,受歡迎程度,即使放在今天也算得上是超級網紅。
2000年,上海第一家星巴克在霞飛路(淮海路力寶廣場)開業。當年上海人均工資1200元,一杯19塊的拿鐵,即使在原本有咖啡文化的魔都,也算是真˙奢侈品。
和星巴克同年來到上海的,還有和家裡鬧掰、負氣出走的安妮寶貝,以及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的自貢少年郭敬明。很快他們都愛上了上海這座城市,星巴克也被寫進了他們的小說裡。
現在哈根達斯已遍地開花,上海市民關乎它的記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愛她,就帶她吃哈根達斯」的廣告詞傳遍大街小巷,帶女朋友約會吃哈根達斯,是當時最扎臺型的事了。
2003年開業的金錢豹國際複合式美食匯,是上海人腦海裡的高光記憶,當年高端豪奢自助餐的代名詞。帝王蟹、生蠔、牛排、佛跳牆等等,很多人都是在金錢豹吃過才有概念的。而當我們終於感覺能隨便吃得起金錢豹時,它已在全國範圍歇業了。
阿拉叔叔姑姑那代的時尚Icon,年輕時最愛逛的可不是什麼Gucci、Prada專賣,而是從「中華服裝一條街」華亭路遷到襄陽路的服裝市場。洋氣的款式,還吸引了超多外國友人,攤主們操著四國語言叫賣,也成了魔都一道很牛的風景線。
2001年新七浦路商場誕生,被稱為「CHEAP ROAD」。年輕姑娘們最愛周末和小姐妹三三兩兩去這裡淘衣服,和小販對半殺價,收穫一堆戰利品。
至於80、90後小時候最愛逛的地方,那必須是「西宮」啊!周五一放學,就要約上同學去那兒瞎轉悠。除了划船、玩遊藝,各種少女心的包書紙、本子、筆、飾品,就算用不掉也要囤著的。第一次偷偷摸摸「臭美」也在那裡!
第一批90後看著《我為歌狂》、《紅蘋果樂園》......逐漸告別了童年。
白天扎堆在嘉年華玩耍夠了,晚上也會跟著大人,在復興公園附近錦衣遊走。而當年在錢櫃排隊進去K歌,唱累了吃一頓自助補充體力,再通宵達旦縱情歡唱的場景,70、80後沒有一個不熟悉的。
說起70後、80初的約會、面基聖地,第一個映入腦海的,就是人民廣場的這塊大屏幕。那時大家都喜歡選擇在這個醒目的地方碰頭,並且要說上一句「在人民廣場大屏幕下見。」2002年人民廣場改造,這塊大屏幕被拆除了,還讓不少市民深感惋惜。
對於21世紀初夜生活的回憶,問過很多70、80後,話題總繞不開衡山路地帶。先上歐登玩兩局保齡球,再去泡吧跳一會迪斯科。這條馬路上的幾十家酒吧,仿佛承包了整座城市井噴的荷爾蒙:有前衛時尚的真愛、英式情調的SASHA』S薩沙,美國風格的波缽街……
那當時的年輕人,都怎麼蹦迪呢?「在真愛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個女孩在我面前搖了半小時的頭」。不知不覺已嗨到凌晨兩點,治安大隊來趕人了,一晚上就在霓虹閃爍中揮霍過去了。
原址在衡山路領館廣場對面的波缽街,是當年的人氣之王,有實力雄厚的黑人樂隊和火辣的鋼管舞,鼎盛時甚至需要通關係才能入場。要是你能認識他們家的經理,那就真的叫做「路道粗」。而今,整條衡山路的酒吧,早已沒了當時的鼎盛模樣。
2006年「快樂檸檬」開始走紅大街小巷,明媚的黃色標識,就是夏天滿大街尋找的續命點,它還是第一個進入購物中心的奶茶,從那以後少女們逛街,總少不了奶茶在手。
彭浦夜市更可謂當時美食界的風向標,別的地方有什麼新款美食,馬上就能在這吃到。譬如一聽說臺北士林夜市有油炸奧利奧,這裡就同步更新了。
壽寧路小龍蝦一條街,幾百米的街道,小龍蝦館多達20多家,光是以「香吧島」命名的就有十多家。在全民擼蝦的季節,人聲鼎沸,通宵達旦在這裡是常事。
除了小龍蝦,火鍋也是人見人愛的美食。2006年「海底撈」剛剛興起,用無微不至的神仙服務,打造出了一個餐飲界的傳奇。當然,對於那時還在讀書、或剛踏上工作崗位的80、90後來說,這裡的人均消費也是偏貴的。趕上逢年過節,才捨得約上幾個好友來「開洋葷」。(而今海底撈已經把火鍋開到了倫敦,服務還是那麼好。)
說起美食,還不能不提到古羊路日料一條街,最早入駐的據說是上島咖啡。喜都乃於2005年開業,萬藏、大吉、炸串串東等緊隨其後,上海逐漸成為中國日料水準最高的城市。
那些年,80、90後們都到了戀愛的年齡,而當時的人廣來福士廣場,簡直就是「宇宙約會中心」,無論中西彎直,情侶們都願意去那裡碰頭。還有人廣地下的迪美購物廣場,時髦女孩們最愛到那裡買買買,一起「Pika! Pika!」拍大頭貼。
2006年加油好男兒 上海賽區5強
2004年,東方衛視我型我秀開播,出了張杰、薛之謙。接著2006年「加油,好男兒」播出,李易峰、喬任梁、井柏然、馬天宇,這一屆選手的共同點:那就是帥!那年夏天,為喜愛的男孩徹夜發簡訊投票,向周圍人瘋狂安利偶像拉票,是90後上海小囡獨特的青春記憶。
自2005年興起,文藝氣息十足的田子坊,則吸引了國內外無數文藝青年的腳步,連陳逸飛先生都為其提了匾,後來更成了國家AAA風景區,魔都最著名的文藝地標之一。
2006年,同樂坊正式開始營業,前世的「弄堂工廠」,也搖身變成了文藝地標。
2007年,新天地全面建成開業,成為滬上潮人聚集的新地標。後來 「上海時裝周」的主秀場也搬到了這裡。隨之1933老場坊、M50創意園、紅坊創意園等文藝地標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
衡山路這時已被外國人佔領了。愛玩的年輕人紛紛轉場到了復興公園,成群結隊出沒夜行動物,醉倒躺成一排的場面見怪不怪。
Richy的門口,每晚像是跑車展,蘭博基尼、法拉利都很常見。能夠擠進內場小廳的卡座,開幾瓶香檳,更是成了70、80後富二代名流身份和財力的象徵。
還有裡面的官邸,是ABC、海歸們愛光顧的銷金聖地。而今人去樓空,只剩下樹木依舊綠意蔥蘢了。
那時候,魔都地下搖滾老炮們的精神聖地是育音堂,略顯狹小的空間,幾乎感受不到的空調,卻並不影響氣氛燥起來。跟著臺上或者頹廢或者酷的歌手,隨著震耳欲聾的音樂嘶吼、搖擺、釋放,仿佛就是他們夜生活的全部。
之前的「上海首富」鋃鐺入獄,至今沒有出來。2009年,另一位姓周的大腕卻正當紅,那就是周立波。當時,他的海派清口秀票價被黃牛們炒到辣手。費盡千辛萬苦搶到了票,陪媽媽去美琪大劇院聽一場《笑侃三十年》,不小心就笑出了眼淚。
歡樂谷對於曾經在松江上大學的人,有著特別的記憶,每年萬聖節招募演員,深夜接送百鬼們在園區與學校之間穿梭。園區裡遊樂項目很能打,坐絕頂雄風、藍月飛車、礦山歷險驚險刺激直到現在還歷歷在目。
2013年,《來自星星的你》熱播,捧紅了都教授,炸雞和啤酒成為當年大熱CP。隨之虹泉路也淪陷了,據說當時就沒有不排隊的韓國料理,最長能排2-3小時!還有網友爆料有一些粉絲甚至會對某代言明星海報一通蹂躪。魔都小囡的胃和心,雙雙感受到了韓流的強大。
2014年,上海文藝青年、小資人群已經從田子坊分流到「巨富長」,不到3000米的小馬路,仿佛有著逛不完的潮流小店、老洋房,更有吃不盡的美味。
K歌聖地從錢櫃轉場到了臺北純K,環境和音效更新更現代了,連包廂菜單上的小吃飲品,看著也高大上了許多。
而那時滿大街開始流行起「段氏龍蝦」,好像讓你永遠分不清孰真孰假。小龍蝦、啤酒,漸漸成為魔都夏天夜宵的標配。
2006年的你,如果想偶遇明星,一定會去紅坊的MAO Livehouse,總能收穫驚喜:蘇打綠、範曉萱等一眾港臺明星,經常在此演出。還可以去王廠長上海人氣酒吧288 melting pot 聽脫口秀,去MUSE端一杯雞尾酒對外灘江景慢搖,魔都夜生活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
曾前來打碟的Marshmello
直到2008年,沉睡中的夜生活地標延安中路1123號,終於被每天入夜後無數聲的「師傅,延安飯店」喚醒。這裡開出的MYST,將大操場舞池還給年輕人,順勢也帶起了集郵百大DJ的風氣。
從2015年起,潮汕火鍋開始火爆申城,之後在火鍋界引領了多年的風騷,有的甚至創下了千人等位的紀錄。
一陣風過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粵式火鍋:2016年「樓上」掀起花膠雞鍋的浪潮,滬上其他港式火鍋店開始紛紛效仿,熱度至今不減。加上2017年興起的主打牛蛙的「哥老官」,火鍋也躋身進入「網紅時代」的大軍。
說起高端網紅美食,當然不能忘了2017年進駐上海的Lady M:排隊6小時才能買到的可怕陣仗,更引發了一大票代購和黃牛的強勢加入。導致開業才2天,就不得不停業整頓。同一年,千層蛋糕開始走紅上海灘。
當年的安妮寶貝已改名慶山,過上了恬淡半隱居的生活。郭小四也住進了價值7億的原汪精衛姨太的花園,他們也許早已不喝星巴克了。但星巴克卻沒有停止發展的腳步,去年星巴克在上海開出第一家豪華的烘焙工坊。
魔都的咖啡館總數,據統計已超過8000家,儼然成為了一座漂浮在咖啡香中的城市。
進入2018年,小龍蝦鬥爭進入白熱化,老牌、新生的館子,上海已經有6000多家,居全國前列,冬陰功、鹹蛋黃、冰醉…各種口味也是爭奇鬥豔。連五星級酒店也按捺不住加入了競技場,推出了高端的小龍蝦自助。從前接地氣的小龍蝦,已成為「財富自由」的衡量標誌之一。
2016年,上海迪士尼樂園開園,不僅逐漸取代了歡樂谷的地位,更成了吸引全世界人流的夢幻王國。縱使長達數公裡的排隊,採取限流入場等措施,也根本阻擋不了大家瘋狂的熱情。80、90後在這裡好像回到了童年,去過幾次都嫌不夠。
現實中的我們,大多數已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經歷996加班後的年輕人,趁著夜色去TAXX、ERAA,開一個上萬的卡座,吹掉整瓶黑桃A香檳,跟著Techno盡情宣洩自己,湮沒在燈紅酒綠的人群之中。
魔都的繁華畫卷,每天都在被徐徐展開,
一代弄潮兒終將歸於平靜,但後浪們總還年輕,
其間有喜有悲,有人飛黃騰達,有人下落不明。
20載上海灘,還有哪些讓你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