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不留
2021年《時代周刊》2021年第1期的封面,是個大紅的喜慶之色。過去的一年,雖然在全世界都在遭受病毒的肆虐,但中國經濟卻取得了耀眼的成績,尤其在線上網購方面,一片熱鬧景象。
本期的封面文章就指出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應該在中國尋找靈感。
在過去的10個月,西方的購物方式正進行一場五十年未有之大變革。疫情導致了線上消費的激增,也使實體店的轉型速度加快了5年左右。
華爾街的投資者們仍然樂觀地以為西方零售站在時代前沿。
然而,世界真的應該把目光投向東方,中國的市場要大得多,也更具有創造力。中國的未來可期。
中國在電子商務方面的領先並不是新鮮事了。在2013年,它的市場規模就超過了美國。
阿里巴巴在2014年上市時,是全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IPO。如今,中國的電子零售市場規模達到了2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和歐洲的總和。
除此龐大的規模之外,它現在還在幾個關鍵領域都擺脫了歷史的束縛,走在了西方前列。
首先,它更具活力。在過去的幾年裡,新的競爭者不斷湧現,包括美團和拼多多。
競爭激烈的一個跡象是,阿里巴巴在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市場份額已經從上市時的81%下降到今天的55%。
競爭也使得電子商務公司和其他科技公司打破了不同類服務行業之間的界限,在中國,在線購物平臺現在已經整合了電子支付、團購、社交媒體、遊戲、實時新聞、短視頻和名人直播。
而這種界限在西方仍然普遍存在。
那麼,中國的電子商務模式是否會走向全球?
估計比較難,就像幾十年來的情況一樣,西方習慣低估中國。
西方的網際網路企業長期以來各自專精一塊:Visa專注於支付業務,亞馬遜專注於電子商務,Facebook專注於社交媒體,谷歌專注於搜索。
西方的電子商務已不太可能成為世界上佔主導地位的購物模式。中國模式只需要一個"超級應用"就可以提供一條龍服務。
跨國公司高管也開始來亞洲了解最新的數字營銷、品牌和物流技術。
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已經在西方零售業的核心地帶顯現,部分因為疫情影響影響,巨頭們開始打破以往互不涉足的壁壘,跨界融合經營,更加多樣化的發展。
西方對中國的創新總有著一種思維定勢:從電子產品到太陽能電池板,中國製造業的進步要麼被無視,要麼被視為抄襲,然後被輕描淡寫,最後在世界範圍內勉強予以認可。
如今,中國消費者的品味和習慣正在影響全球。現在應該學習接受中國了。
雜誌之後的《中國大商場》對封面文章也進行了更深入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