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5月25日從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新版《北京市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近一個月,全市居民家庭廚餘垃圾分出量明顯增加,僅5月1日至20日,全市居民家庭廚餘垃圾分出量較4月份增加一倍有餘。目前,全市具備廚餘垃圾處理能力的生化設施共23座,處理能力達8130噸/日,可基本滿足全市處理需求。
成效:家庭廚餘垃圾分出量翻倍
「您好,垃圾請分類投放,廚餘垃圾扔綠桶,其他垃圾扔灰桶,垃圾分類,人人有責!」在石景山區古城街道西路北社區,居民杜女士提著兩袋垃圾剛一走近樓下的分類垃圾桶站,就聽到垃圾分類監管系統自動播放的提示語音。「小區宣傳的挺到位,每次扔垃圾也都能聽見提醒,我現在已經習慣了。」說著,杜女士將手中裝有其他垃圾的黑色塑膠袋扔進了灰桶,另外一袋廚餘垃圾則「裸投」進了綠桶,又把塑膠袋抖了抖,才扔進灰色的其他垃圾桶。
廚餘垃圾是生活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垃圾分類中的重點和痛點。為了幫助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正確分出廚餘垃圾,全市不少社區因地制宜採取了諸多舉措。例如,石景山區古城街道西路北社區的垃圾分類監管系統不僅有語音提示功能,還能實現人臉抓怕,對屢次不配合分類投放的居民,可以將抓拍到的圖像與前期採集的居民頭像數據進行對比,追蹤到單元門戶;東城區建國門街道的雅寶公寓,因為封閉式公寓小區,於是每戶配備了一個小型「戶分桶」,居民將家中的廚餘垃圾裝入「戶分桶」內再放到樓下的戶分桶架上,清運人員定時收運,十分方便;還有不少胡同平房區採用了流動收集方式。
在這些分類投放措施的引導下,許多居民正在養成垃圾分類習慣。記者從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自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以來,隨著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推進,家庭廚餘垃圾分出量明顯增加。據統計,5月1日至20日,全市家庭廚餘垃圾日均分出590噸,較4月增長107%,其中5月11日至20日,全市家庭廚餘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729噸;其他垃圾日均清運量同比減少15%。
探訪:廚餘垃圾「變身」沼氣、油脂、有機肥
今天,記者來到位於門頭溝區魯家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的「魯家山餐廚垃圾處理廠」進行實地探訪。記者了解到,這處餐廚垃圾處理廠於2018年7月投運,日設計處理量為100噸,主要負責處理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及部分西城區產生的廚餘垃圾。
走進魯家山餐廚垃圾處理廠,透過巨大的玻璃幕牆可以看到,廠房內沒有工作人員,接料裝置、輸送機、分揀機都通過電腦控制自動運行,整個環境整潔、乾淨。記者了解到,這裡的處置設施包含「預處理+雙向複合微生物高溫好氧發酵、中溫厭氧發酵+兩級的生化瀝液處理」等工藝。進入料鬥的廚餘垃圾通過螺旋輸送機輸送,在經過三道除雜、兩道除沙、兩次提油後,「變身」成沼氣、工業粗油脂、生物有機肥以及廢水等。其中沼氣可在魯家山園區內部實現協同利用;工業粗油脂銷售到有資質的生物柴油廠家,通過製備生物柴油從根本上杜絕「地溝油」回流到餐桌;生物有機肥含有氮磷鉀等元素,可用於園林綠化及農業生產;廢水則通過無害化處理後回用於廠區,實現廢水零排放。
此外,這裡的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處理的每噸廚餘垃圾大約會產生20%不可利用的殘渣,這些殘渣將作為「其他垃圾」被送到旁邊的的魯家山生活垃圾焚燒廠,用於焚燒發電。
「我們的日處理能力是100噸廚餘垃圾,但實際現在每天大約處理150噸左右,這還是一期項目,預計到二期項目建成後總處理能力能達到400每天。」這裡的項目負責人表示,自5月1日北京垃圾分類新規實施以後,每天收到的廚餘垃圾量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近十天增加比較多,這也說明垃圾分類還是有效果的,廚餘垃圾分出得多了。」
處理: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可滿足全市需求
據市城市管理委設施處副處長蔡華帥介紹,目前,全市共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44座,總設計處理能力32711噸/日。其中焚燒設施11座,處理能力為16650噸/日;生化設施23座,處理能力為8130噸/日;填埋設施10座,處理能力為7931噸/日,可基本滿足全市生活垃圾處理需求。
雖然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將原有的居民家庭產生的廚餘垃圾,與餐飲單位、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等食堂產生的餐廚垃圾統一改稱為「廚餘垃圾」,但由於兩類垃圾處理工藝不同,目前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在運輸和處理時仍保持分開進行。
針對家庭產生的廚餘垃圾,記者了解到,目前本市主要採用直收直運和暫存轉運的模式,運往全市9座家庭廚餘垃圾處理設施,總設計處理能力5750噸/日。東城、西城、朝陽、石景山、門頭溝和順義6區無處理設施,由市城管委統籌調度跨區處理,其餘10區均有處理設施,在本區處理。
餐飲服務單位產生的廚餘垃圾處理方面,全市現有具有合法經營資質且產生廚餘垃圾的餐飲服務單位5.3萬餘家,廚餘垃圾的收集運輸主要採用直運模式,由有資質的收運單位使用專業車輛上門巡迴收集,直接運至14座處理設施,總設計處理能力2380噸/日。東城、西城、石景山和房山4區目前暫無處理設施,由市城管委統籌調度跨區處理,其餘12區均有處理設施,在本區處理。
截至目前,各區廚餘垃圾處理秩序基本穩定。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天淇 方非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