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躺的裸女》創作於1917-1918年,描繪一個斜躺在紅色長沙發,頭枕藍色枕墊的裸體女人。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舉行的「畫家與繆斯」晚間拍賣活動中進行拍賣,現場競拍共持續9分鐘。在此之前,佳士得拍賣行的專家為《斜躺的裸女》估價1億美金,而該畫最終成交價達1.704億美元。被上海一家私人美術館拍得。
任何一個藝術家的創作風格都離不開童年烙印和精神歷程
莫迪裡亞尼(Amedeo Modigliani)義大利畫家兼雕塑家,1884年,莫迪裡亞尼生於義大利南方塔什肯尼地區一個小鎮的猶太人家庭。為家中么子,長相俊美,加上染上肺疾,因此家人相當溺愛與保護,但也因此變的喜怒無常。是一個有點被寵壞、一點任性但長得很漂亮的孩子。莫迪裡亞尼由外祖父伊薩克·卡賀森與阿姨蘿拉·卡賀森照顧長大,這對他的影響相當大,這兩個人也是迪多最喜歡的人。祖父伊薩克.卡賀森對歷史與哲學相當感興趣,是一位西洋棋能手,不只熟諳法文與義大利文,也懂西班牙文、希臘文、英文、阿拉伯文。他帶領莫迪裡亞尼到博物館去欣賞文藝復興大師多明尼克·吉爾蘭達與當代藝術家喬凡尼·法託利等人的作品。這對他今後的藝術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莫迪裡亞尼10歲那年,外祖父逝世,他陷入絕望的深淵之中,無法釋懷。13歲時,莫迪裡亞尼實現了爺爺的夢想。莫迪裡亞尼小時候就接受猶太教的歷史與傳統教育,在他後來的繪畫中,某些作品背後都可以找到希伯來文或猶太教神秘哲學的符號,透露出折磨著他靈魂的恐懼與想像。
莫迪裡亞尼11歲那年的夏天患上了肺膜炎,他有三個兒時摯友,其中,他的早熟特別吸引了身形單薄瘦小、個性脆弱且害羞的一個女孩,然而女孩後來患了嚴重的腦膜炎,不久後便去世了。這個事件在年輕的莫迪裡亞尼心中留下深刻的傷痛。
1902年十八歲的莫迪裡亞尼入世界著名學府佛羅倫斯美院,次年轉入威尼斯美術學院。受同齡學藝青年的感染,開始嘗試波西米亞式的生活。1906年,莫迪裡亞尼來到當時西方藝術的中心巴黎,先搞雕塑,受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西庫,後來因為喜歡印象派、後印象派、勞特雷克和畢卡索,他轉入繪畫。
1912年,他回到義大利的故鄉,重拾雕塑,他的雕刻作品存世約20多件左右,據說他買不起石材,又不敢偷竊,有一段時間他每天晚上到附近的一處地鐵建築工地,因為工地裡堆積了許多建築石材,心中滿懷創作的欲望,於是利用晚上工人休息後,直接在工地裡雕刻。這些石頭後來在工程進行時全數被埋入地底當作地基之用,包括他一些未完成的傑作。後來他重返巴黎。很多年以後,莫迪格利阿尼名聲大噪。
1912-1917年間,形成了他的藝術特色,即運用優美、精練的線條勾畫對象的輪廓,然後塗布經過誇張、提煉的濃豔色彩。他接受東方繪畫的影響,吸取塞尚表現形態結構的方法,並且把形象通過誇張變形而特別拉長。他筆下的人物並不真實,經過加工之後,畫面呈現出一種有韻律的優美節奏。
莫迪裡亞尼是個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義大利藝術傳統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畫派的前衛精神;他既將埃及、黑非洲和東方古代雕刻視為自己的指路明星,又像波西米亞人一樣在內心中苦苦流浪;他既執著地追求藝術,生活在貧困之中,又沉迷於女人、酒精和毒品,過早摧毀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豐富的精神與感情生活,又處在絕望的孤獨裡。正是這些矛盾,造就了他這樣一位藝術家。
1920年1月24日去世的那天,這位36歲的現代藝術大師躺在巴黎街頭的診所,用母語義大利語唱起家鄉的歌。莫迪裡亞尼去世10年後,他悲劇的經歷和獨特的視覺表現吸引了很多人,才被尊為巴黎畫派巨匠。
「斜躺的裸女」描繪一名裸體女子斜躺在紅色沙發和藍色靠墊上。這幅裸女畫當年在巴黎首次展出時引起醜聞,群眾圍聚在展廳窗外爭看,警察下令立即停展。
因為莫迪裡阿尼只活了36歲,所以在他非常短暫的一生中,作品極其有限,拍賣就是物以稀為貴,這是原因之一。在莫迪裡亞尼短暫和悲慘的一生中,絕想不到他的畫竟這麼值錢。在1918到1919年的冬天,急著用錢的他把他巴黎畫室裡的所有作品,很可能包括這幅「斜躺的裸女」,以當時的100英鎊賣給英國一對作家兄弟,但這對貴族兄弟竟籌不到現金。
回歸價值理性——沒有自己的文化標準,早晚會被洗白
拍賣是財產權利轉讓的最古老方式之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所著的《歷史》中,指出拍賣這活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古巴比倫。古巴比倫城一年一度舉行適婚年齡女子的拍賣,每逢此時,人們便會將美麗女子送到市場去,競買人就紛紛出價,以求得到心儀的姑娘。
真正的商業拍賣應該是由古羅馬時期開創的。古羅馬人拍賣掛毯、宮殿、雕像等物品。而「拍賣」(auction)一詞源自拉丁語,意思是「增加」,即在拍賣交易中不斷加錢,務求能競得拍賣物品。
近年來,印象派與現代藝術作品在國際拍場上屢創高價,中國富豪對這一領域的關注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對此,藝術策展人皮力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20世紀70年代日本戰後經濟開始騰飛,其中最主要的結果是日元在國際壓力開始升值。在此背景下,日本的海外消費開始迅速提高。其中藝術品收藏也是其中一塊。日本的企業特別是保險和金融企業購買了大量的印象派到後印象派乃至畢卡索。可以說今天這些市場價格的高漲和日本的貢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8000萬美元的《鳶尾花》和最早上億美元的畢卡索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而那個時候之所以日本走向的印象派時期的風格,一方面是比印象派更早的作品都已經在戰後進入博物館,不再市場上流通了,而比印象派晚的抽象藝術和觀念藝術,雖然價格便宜,但是因為比較前衛被日本人看做是曇花一現的東西。
所以日本人造就了戰後最大的印象派和畢卡索的泡沫。 20世紀80年代能源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加上美國對日本經濟的圍剿,日本經濟下滑,日元又開始貶值。在這個背景下,當年冒進的企業和個人紛紛開始遭遇資金壓力直至破產。很多作品,包括上面談到的梵谷和畢卡索被抵押到日本的銀行,但是市場繼續下行和日元貶值,現在當銀行想出售這些作品的時候,已經不能得出當年的抵押的錢了。這就是為什麼這些作品今天不在市場上也不在美術館。它們被深深的鎖在了銀行的保險柜,永不見天日。
(2.8億港幣:《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如果我們想像70-80年代日本藝術家在幹什麼呢?晚期的具體派,崛起的物派,以及回到日本的草間彌生和小野洋子。這些人的文化價值我們今天在重現發現,新的價格記錄也在不斷刷新。但當時這些藝術家其實非常慘,具體可以參見北野武的電影「阿基裡斯和龜」。知道90年代以後,日本才恍然大悟。從國家文化層面,日本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開始著力在亞洲背景下推廣日本文化。而企業家開始審視自己的文化創作,森美術館就是這個時候的產物。而在這個背景下才出現了後來的森萬裡子,奈良美智和村上隆。這時在回溯,他們才發現具體派和物派的價值。但是這時他們也不得不用高價從歐美人手上買回自己當年不屑一顧的東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第一,沒有自己的文化標準早晚會被制定標準的人洗白的;第二,一定愛惜你周圍的藝術家,和他們一起創造屬於自己文化才是最好的投資。
(《斜躺的裸體女人》拍賣現場)
中國書畫市場雖然擁有全球最大的收藏群體及根深蒂固的收藏傳統,新生代收藏投資者也將在危與機的夾縫中生長。不盲目跟風,追求大名家,能夠發現「潛力股」,這已經被一些收藏者視為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對藝術品市場價格泡沫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屢創新高的藝術品價格與國際市場通行規則嚴重不符。二是天價交易背後存在的虛假套利乃至洗錢嫌疑一直沒有澄清。僅從收藏目的來說,那些活躍在全國各大天價拍賣市場中的「大玩家」,玩的可能是拍品可能會帶來的效益上的刺激,真正藝術品本身所帶來的精神價值並沒有得到體現,只是從拍賣行的保險柜中取出後,挪到了新主人家中的保險柜內,除此無他。倘若藝術品貶值嚴重,那麼就是一筆不小的財產損失。
中國收藏「億元時代」的到來有兩個直接推手——一是國家貨幣投放政策,二是出現了高價值藝術性的拍品。人有很多本能,對收藏而言,審美和投資的需求結合在一起必然會掀起浪潮。
從經濟學的原理看,資本投向稀缺性資源時才是最安全可靠的。藝術品不僅是稀缺性資源,而且是一種「價格模糊性」的產品,一件拍品從5 萬元拍到500 萬元,有人的主觀喜好在裡面,也有歷史修養和鑑定技術含量在裡面。而模糊價格產品和稀缺性資源的投資回報是相當大的,甚至被形容為「價值連城」。現在的收藏熱就是藝術品的投資功能被激發後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