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治療AD:miR-200a-3p可減輕Aβ產生和Tau 過度磷酸化

2020-12-15 腦科學君

AD具有兩個特徵性病理改變:一是由β-澱粉樣蛋白前體裂解酶1(BACE1)主導的Aβ澱粉樣蛋白的過度產生,二是由於蛋白激酶A (PKA)相關的激酶/磷酸酶系統失衡引起的tau蛋白過度磷酸化。MicroRNA(miRNA)是短鏈RNA,長度約為20–25個鹼基對(bp),通過與mRNA三個主要非翻譯區(3'-UTR)關聯,調節目標信使RNA(mRNA)的轉錄後表達。此外,miRNA已被證實具有組織、細胞和疾病特異性,在AD患者的腦脊液和血漿中均存在,其豐富性在與AD相關的基因表達變化中也得到了具體說明。因此,miRNAs是無創生物標誌物和AD相關靶基因潛在調節劑的極佳候選者

MicroRNA-200a-3p(miR-200a-3p)屬於miR-200家族,位於染色體1p36上,在人類腫瘤中發揮重要作用,並調節細胞凋亡和增殖。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miR-200a-3p可能與AD病理有關。這篇發表在Frontiersin Pharmacology雜誌的研究MicroRNA-200a-3pMediates Neuroprotection in Alzheimer-Related Deficits and AttenuatesAmyloid-Beta Overproduction and Tau Hyperphosphorylation via Coregulating BACE1 and PRKACB。探討了microRNA-200a-3p(miR-200a-3p)在介導針對AD相關缺陷的神經保護中的作用和潛在的分子機制。

1,miR-200a-3p在AD病程中的表達降低

在AD患者血液中及另外三種AD模型的腦組織中——APP / PS1雙轉基因小鼠、APPswe細胞、快速衰老小鼠8(SAMP8),均觀察到miR-200a-3p的表達水平呈顯著下調趨勢。這表明miR-200a-3p可能參與了AD病理過程的調節

圖1.miR-200a-3p的異常表達與AD的進展有關

2,miR-200a-3p抑制Aβ1-42的產生,減弱Tau磷酸化並抑制細胞凋亡

通過向APPswe細胞中轉染miR-200a-3p mimics,發現Aβ1-42的產生減少,tau蛋白在絲氨酸202/蘇氨酸205(AT8),絲氨酸214(S214),絲氨酸396(S396)和絲氨酸356(S356)表位的磷酸化顯著降低;並且,流式結果表明其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和總凋亡的比率均顯著降低。而在miR-200a -3p抑制劑轉染的APPswe細胞中,Aβ1-42則過度產生,tau蛋白各位點的磷酸化均顯著升高,細胞凋亡率顯著增加。

圖2.miR-200a-3p在APPswe細胞中表現出神經保護特性

3,BACE1基因是miR-200A-3P的直接靶標

使用miRNA目標預測資料庫TargetScan進行了計算分析,結果表明miR-200a-3p在BACE1 mRNA 的3'-UTR中具有潛在的靶位點。此外,使用雙重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測定來研究miR-200a-3p調節BACE1的方式。得出的結論是miR-200a-3p與BACE1的3'-UTR特異性結合。此外,由於miR-200a-3p模擬物或抑制劑未影響BACE1 mRNA 的表達,而顯著影響了BACE1蛋白的表達,表明miR-200a-3p與BACE1的相互作用方式在於蛋白質翻譯過程而非轉錄過程的調控

圖3.BACE1的mRNA是miR-200a-3p的直接靶標

4,PRKACB是miR-200a-3p的另一個靶標

生物信息學分析預測,miR-200a-3p的另一個候選靶標是PRKACB,其編碼PKA的一個旁源催化亞基之一,從而通過Ser214,Ser356和Ser396表位增加磷酸化tau的水平。雙螢光素酶報告實驗結果表明miR-200a-3p與PRKACB之間的潛在相互作用。並且,miR-200a-3p模擬物顯著下調了PRKACB的mRNA和蛋白質表達。

圖4. PRKACB是miR-200a-3p的另一個靶標

5,miR-200a-3p通過調節BACE1和PRKACB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將BACE1或PRKACB與miR-200a-3pmimics(或NCM)共轉染到APPswe細胞中。BACE1或PRKACB與NCM的共轉染增加了APPswe細胞的早凋、晚凋和總凋亡率以及caspase-3的活性;而miR-200a-3p模擬劑可抑制BACE1或PRKACB引起的APPswe細胞凋亡、Aβ1-42增加以及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此外,當使用BACE1 siRNA和PRKACB siRNA沉默BACE1和PRKACB時,在APPswe細胞中發現miR-200a-3p神經保護的作用減弱(補充材料)。這些結果表明,miR-200a-3p可能通過在體外協同調節BACE1和PRKACB來保護神經細胞。

圖5. miR-200a-3p對APPswe細胞中BACE1、PRKACB及Aβ過量產生和tau過度磷酸化的影響

6,總 結

本研究表明了miR-200A-3P與AD病程進展密切相關,並且通過兩種可能的機制發揮針對Aβ毒性的神經保護作用:第一,通過抑制BACE1的表達直接或間接地抑制Aβ過度產生;第二,通過同時降低PKA的表達來降低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當然,miR-200a-3p調控軸相關的其它潛在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此外,通過適當的新型載體將miR-200a-3p局部遞送到某些大腦區域,例如皮層和海馬體,也可能為AD的miRNA療法提供新指示。

圖6. miR-200a-3p在APPswe細胞中神經保護作用的示意圖

參考文獻:

WANG L, LIU J, WANG Q, et al. MicroRNA-200a-3pMediates Neuroprotection in Alzheimer-Related Deficits and Attenuates Amyloid-Beta Overproduction and Tau Hyperphosphorylation via Coregulating BACE1 and PRKACB [J].

編譯作者:樂行僧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Victoria、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Tau 蛋白
    而AD患者該蛋白過度磷酸化後與微管蛋白的結合力僅是正常Tau蛋白的1/10,也失去其促進微管裝配形成的生物學功能並喪失維持微管穩定的作用,引起神經元微管結構廣泛破壞,正常軸突轉運受損,最終突觸丟失,神經元功能損傷,發生腦神經退行性病變。
  • 首個Tau抗體臨床試驗失敗 阿爾茨海默症Tau藥物還有哪些希望?
    在阿爾茨海默症中,tau蛋白與這些微管分離,被過度磷酸化或翻譯後修飾,並在神經元內形成神經纖維纏結(NFT)。雖然對於異常tau蛋白或這些NFT究竟如何殺死細胞還沒有達成共識,但細胞內毒性的各種機制已經被提出。例如,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可能誘導異常的蛋白質運輸,並且tau蛋白聚集可能干擾蛋白質的清除機制。
  • 阿爾茨海默症在研藥物盤點:從抗β澱粉樣蛋白到基因療法
    與此同時,陰性Aβ試驗繼續出現,這進一步破壞了Aβ假說。儘管其支持者認為答案在於儘早開始治療、甚至在症狀出現之前。今年2月,羅氏和禮來發布報告了gantenerumab和solanezumab臨床試驗DIAN-TU的結果,數據顯示,對早發遺傳性AD進行至少4年的治療,沒有取得任何改善。目前,研究人員症狀對患者亞組進行研究,以觀察這種聯合療法是否會對其中一組或幾組患者產生任何益處。
  • 薑黃素抗AD老生常談?它的衍生物效果更佳!
    文章認為TFEB是自噬溶酶體途徑重要的調節劑,而薑黃素類似物C1可直接結合併激活TFEB,增強自噬和溶酶體活性,減少APP、APP C末端片段、Aβ和tau聚集體,從而改善突觸和認知功能。實驗表明,經過C1處理的鼠模在曠場實驗、Morris水迷宮實驗、空間探索實驗顯示出優勢,且同時確定APP、tau、TFEB和自噬分子變化。結果表明,C1通過促進TFEB介導的自噬和溶酶體生物發生,有效促進APP片段化、Aβ和磷酸化tau聚集體的降解,產生神經保護作用。
  • Aβ與tau共舞,為阿爾茲海默症掀起怎樣的波瀾?
    Amyloid-β and hyperphosphorylated tau synergy drives metabolic decline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Mol. Psychiatry 22, 306–311 (2017)4.Wang, L. et al.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tau蛋白與微管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深入認識...
    突變或翻譯後修飾,比如降低tau蛋白對微管的親和力的高度磷酸化,被認為導致tau蛋白纏結物形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對結合到微管上的天然的全長的成熟的tau蛋白進行成像,成像整體解析度為4.1埃。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Tau蛋白對認知功能影響,男女有別
    腦脊液(CSF)中總tau和磷酸tau(p-tau)的水平在整個認知障礙譜系的APOEε4女性攜帶者中都較高,包括那些臨床表現上正常的人。屍檢結果也觀察到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tau纏結(tangles),最近對多個隊列的屍檢樣本進行的薈萃分析也證明了這一點。雖然體內CSF (in vivo)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但這種方式並不能提供關於tau負擔的大腦區域特異性信息。
  • Tau蛋白有望成為阿爾茨海默病及類似疾病的要害
    (圖片來源:Pixabay)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特徵長期以來被視為大腦中兩種蛋白質的積聚: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而幾十年來對β-澱粉樣蛋白的關注並沒能顯著幫助患者。因此,研究人員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這對搭檔中的另一個成員。
  • Tau蛋白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
    3.1 Tau蛋白的翻譯後修飾Tau蛋白對行為和功能的調節主要是通過翻譯後修飾來實現的。在Tau蛋白的異常磷酸化被發現後,其他翻譯後修飾形式也相繼被發現。目前Tau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對認知功能障礙的作用並未完全闡明。然而,現已證實單獨的過度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能分別誘導或消除Tau蛋白的功能,且每種Tau病變中均有過度p-Tau,說明不同的修飾均可能涉及到過度磷酸化 。
  • 睡眠機制新解:大腦累了,竟是蛋白質磷酸化在作怪 | 前沿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睡眠需求較強時睡眠相關磷酸化蛋白質磷酸化程度高,反之亦然,睡眠相關磷酸化蛋白的磷酸化可作為睡眠需求的分子標誌。此前的研究表明,清醒時突觸連接的強化能夠產生記憶,而睡眠可鞏固記憶並恢復突觸的穩態。因此,睡眠相關磷酸化蛋白質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循環可能是突觸穩態和睡眠/清醒穩態的一種主要調控機制。
  • 阿爾茨海默(AD)新希望!禮來β澱粉樣蛋白抗體donanemab 2期臨床...
    donanemab是一種靶向N3pG(一種修飾類型的β澱粉樣蛋白)的單克隆抗體,研究數據顯示,在早期有症狀AD患者中,與安慰劑相比,donanemab治療顯著延緩了認知能力和日常功能綜合指標的下降。TRAILBLAZER-ALZ是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多中心的2期研究,旨在評估donanemab治療早期有症狀AD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療效。該試驗入組了272例患者,這些患者是根據認知評估以及澱粉樣斑塊成像和tau成像進行選擇的。研究的主要終點是從基線到第76周綜合阿爾茨海默病評定量表(iADRS)的變化。
  • 「AbMole科研」一種新型環狀RNA miR-377-3p/GOT1通路調控順鉑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一種新型環狀RNA hsa_circRNA_103809/miR-377-3p/GOT1通路調控順鉑-非小細胞肺癌的耐藥研究順鉑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NSCLC)的一線化療藥物,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靶向環狀RNA(circRNAs)成為提高NSCLC順鉑敏感性的有效策略,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 ACS子刊:哮喘藥物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常見的哮喘藥物沙丁胺醇可能提供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病的潛力。阿爾茨海默氏病是痴呆症最常見的形式,在全世界影響4700萬人,預計到2050年其患病率將增加兩倍,達到1.3億例。目前尚未發現治癒該疾病或減慢其進展的有效療法。
  • 周兆才/焦石發現胃癌的新靶標:PP2A磷酸酶調控亞基
    Hippo通路失調和YAP / TAZ–TEAD活性與多種疾病(最明顯的是癌症)有關,這使得該途徑成為治療幹預的誘人靶標。 通常在癌症中觀察到Hippo腫瘤抑制劑活性的喪失和YAP的過度活化。Hippo激酶MST1 / 2的失活突變並不常見,目前尚不清楚在腫瘤發生過程中如何關閉其活性。
  • 張永清研究組揭示Tau蛋白細胞毒性可被乙醯化微管所挽救
    張永清研究組揭示Tau蛋白細胞毒性可被乙醯化微管所挽救除了AD,其它多個相關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發生過程中也有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和神經纖維纏結的形成,這類疾病統稱為Tau蛋白病(tauopathy)。在正常生理情況下,Tau蛋白起著穩定微管的作用,但在Tau蛋白病的病人大腦中,Tau蛋白功能異常,從而導致微管結構破壞。
  • Nat Commun|Aβ酵母模型新發現:氧化還原代謝調控Aβ毒性
    阿爾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主要以錯誤摺疊的β澱粉樣蛋白(Aβ)的聚集為特徵。內質網(ER)作為蛋白質質量控制和分泌的主要細胞器,在AD神經元中會受到顯著的影響。Aβ產生或聚集增加會引起不同程度的ER應激異常,從而導致AD中突觸功能損傷。
  • β-hCG升高不一定是懷孕
    hCG 由α和β兩個亞基組成,其中α亞基與垂體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和促甲狀腺激素(TSH)的α亞基相似,β亞基則是特異的,因此一般用β-hCG 抗體來測定標本中的β-hCG。因為β-hCG 的濃度與懷孕的進程密切相關,因此常用來診斷早期妊娠、異位妊娠、先兆流產、產後及人工流產術後的監測。
  • 科學家發現MicroRNA有望促進頭髮再生
    目前治療脫髮的手段有植髮,塗抹米諾地爾,口服非那雄胺等,但這些方法性價比很低,高昂的費用和微薄的效果讓人失望不已。最近對脫髮的研究顯示,在脫髮後,毛囊細胞會縮小但並不會消失。這個發現激發了研究人員的靈感,如果將DP細胞人為的補充到脫髮位置,是否可以刺激毛囊細胞從而達到修復毛髮生長的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