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灰的自習室,ID:uptogetherup】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最近跟剛剛從教學中心轉到中臺的小夥伴聊天,她說最近不是在碼文檔,就是在去碼文檔的路上,每天一打開文檔,就有一種想要吐的感覺。
我很好奇,追問了一句:有這麼恐怖嗎?
「這其實還好,碼字還好,但最恐怖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寫完的文檔,沒人看,然後別人遇到了問題又跑過來問,我就很崩潰。」
確實,很多人不怎麼喜歡看文檔也不怎麼喜歡寫文檔,更喜歡直接問,畢竟這樣更直接,更省事,更效率高。
但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就想聊個概念:文檔生產力。
01
首先,想說一說,什麼是文檔生產力。
文檔生產力,其實就是你通過文檔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不同於內容創作或者新媒體碼字從業者,前者適用的範圍是標準化需求,而後者則是個性化需求。
我們產出一個社群運營SOP,撰寫裂變活動的策劃案,項目文檔,產品功能說明書,宣講會文檔,等等。
從公司的層面講,大家在各個業務線所產生的文檔,就是解決問題的百寶箱,也是企業知識庫的核心來源。
相信你也經歷過,在與不同部門的協同過程中,想要找個文檔卻怎麼也找不到的那種痛苦。
比如我隱約記得在之前做活動的時候,我們一個臨時小組組了一個特別吸引人的乾貨包,但是現在想要再找的時候(半年後),無異於大海撈針。
最崩潰的,是我們會時不時的需要配合各個業務線的大佬們,給他們提供班期基礎數據。
從我有記憶開始,班期的數據統計文檔,填了不下20次,每次都要我重新計算重新填(因為他們也不知道原來之前幹過,而且也找不到之前的數據了)。
沒辦法,為了防止重蹈覆轍,我自己把其中一份石墨表格做了複製自己存了起來。
比如18年大促時候,我們詳盡的做了一份活動規劃和風險方案,結果19年的時候,因為換了個人負責,又重新做了一遍,等到了20年,發現還沒之前詳盡,結果導致誘發了潛在的客訴風險,繼續重新幹了一遍已經幹過很多次的事情。
從企業和組織的角度來講,不做好文檔管理,任我們隨意擺放,其實就是讓很多高質量的知識流失掉了。
學而思的老師們在講課之前都會備課,而備課的基礎其實就來源於《老師用書》,這都是得到過千錘百鍊且經過無數次迭代的標準文檔,對於把控質量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我司費了很大的精力,才開始讓大家把文檔從石墨逐步搬入TM空間(知識管理空間)
02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更需要文檔生產力。
第一個原因,是我在《周報》一文中提到過的:網狀信息流。
他能讓你知道,別人都正在做什麼事情,尤其是你所處業務線的上下遊都在忙什麼,做什麼。
所以,我特別喜歡看同事的周報,也特別喜歡翻看各種功能文檔,各個業務線的操作文檔,看看他們當前在負責什麼,哪些可能是我現在需要關注的,哪些可能是未來與我有關的。
於是,我就成了「百事通」。
如果只是埋頭做自己的事情,那就看不到全局,可一旦你所接觸的信息都是刻意的以業務的方式交織成網,那你所看到的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第二個原因,是職場社交貨幣。
遇事不決,我會先去找文檔,自己先消化和理解,正所謂成熟的職場人,就是要學會自問自答,而不是成為一個「伸手黨」。
雖然遇到一些小問題,直接問是效率最高的,但長此以往,可能就會被同事貼上「啥都不會」還「懶」的標籤,這顯然不符合我「啥都懂」的人設。
而如果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時間去翻翻找找,那是多麼的美妙。
除此之外,自己善於整理文檔,還可以幫助同事高效解決問題,好感度豈不是要增加?
記得之前,我做了一次給教學專家的coco系統培訓,我就順手做了一份操作指南和錄屏,後面聽聞中臺的同事也要做一份這樣的文檔,我就直接把文檔甩過去了,這樣她就直接可以在我的文檔基礎上做小修小補,因此得到了她的誇讚。
那一刻,自我感覺非常爽,有沒有?
正如開頭所說,文檔生產力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份文檔如果恰巧就能非常詳細的從背景,到目標,到步驟和執行全部讓同事了解問題解決的全流程,豈不是加速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嗎?
03
第三個原因,文檔生產力還決定了我們搭建知識體系的效率。
在上一篇文章,我系統闡述了大腦是如何記憶和忘記信息的,但簡言之,大腦並不是用來記住知識的,而是用來思考的。
記住的工作,就需要交給「文檔」。
知識體系仿佛就是一棵大樹,盤根交叉,而通過文檔的梳理才會讓知識體系顯性化,最終達到「哪裡不會點哪裡」的效果。
所以,如果你善於輸出文檔,整理文檔,規範文檔,那麼在整個過程中,你其實就是在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
所以,一旦你開始整理文檔,你就會發現,這不僅僅是碼字這麼簡單。
除了知識效率的體系梳理之外,經常將一些工作內容文檔化,還可以起到反思復盤和重新審視自己思考深度的作用。
我算是比較喜歡且擅長寫文檔的了,寫完的文檔,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直接拿出來當做是「範本」用。
這並不是因為我寫的技巧有多麼高超,而是在寫的過程中就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邏輯。只不過文檔是展現了我思考的最終結果罷了。
一個人對問題有沒有思考清楚,看他的文檔就知道了。
優質的文檔,一眼就知道你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目標是什麼,以及為了達成目標你會如何拆解分析並管控進度,即便是給第三人看,也是賞心悅目的。
而不優質的文檔,就會讓人看得雲裡霧裡,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在說什麼,這樣只能進行二次溝通和確認,反而浪費了大家的時間。
04
碼字確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尤其是每周都要碼很多文檔的時候,不幸福感是指數級增加的。
我也不提倡為了寫文檔而寫文檔,這樣其實只會讓自己更厭惡它。現在很多職場人不喜歡寫文檔,也是因為他隱喻了「繁瑣的流程」「刻板的標準」和「不夠人性化」
但同時,不可否認,文檔是總結和提煉精華最有效的手段,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如果你認可「輸出倒逼輸入的價值」,若你沒有時間寫文章,那麼不妨從寫好文檔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