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歸「醫」,新氧破局

2020-11-01 新摘商業評論

讓醫生回歸專業,讓臨床回歸技術,讓產品回歸本質,是醫美行業破除亂象,走向規範的必由之路。

文/子雨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當代年輕人在「我要變好看」的路上稱得上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今天去光子嫩膚、小氣泡按摩,明天又開眼角,打瘦臉針,過段時間再來個自體脂肪移植充填,為美消費絕不手軟。

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年代,美麗的兌付能力正在變強。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追求美上投入金錢,旺盛的醫療美容需求的確帶來了行業繁榮,卻也加劇了供需兩端的資源分配不均,尤其是核心醫生資源的稀缺。

另一邊,「愛美之心」造成的高度市場化和強消費屬性導致醫美的醫療屬性被長期弱化,強營銷環境也讓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醫美背後潛藏的風險。

如何為愛美人士提供更專業的醫美服務,讓好醫生站到臺前,讓醫美行業回歸醫療本色迫在眉睫。

洗牌時刻,醫美拐點之年

中國醫美市場稱得上「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雖然醫美行業在中國起步相對較晚,但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強大的消費能力推動醫美行業在中國呈現出勃勃生機。

據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醫美服務行業總收入達1217億元。2018-2023年中國醫美市場保持著24.2%的年複合增速,並有望在2021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醫美市場。

支撐醫美行業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市場滲透率的提升,包括80後、90後等新一代消費群體的進入,市場下沉以及消費升級觀念下醫學抗衰從小眾整形市場「破圈」,走進大眾消費群體的視野和生活。

一邊是中國醫美行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另一邊卻是資本和技術急速擴張下的行業亂象。

曾有業內人士總結醫美行業的八大坑:合規機構佔比低,合法醫師佔比低,非法藥械大行其道,非規範操作屢見不鮮,醫美效果虛假宣傳,暴露用戶隱私,價格虛高,無安全保障。每一個坑都凝結了消費者為了變美付出的血和淚。

醫療美容本身是一個醫患共建的過程,可是魚龍混雜的市場環境大大加重了消費者在選擇醫生和機構時的決策難度,市場不規範造成的信息不透明也成為行業亂象滋生的溫床。

據《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2020》顯示,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而非法經營的醫美店鋪數量超8萬家,合法醫美機構僅佔行業的14%。

哪怕在合法的醫美機構中依然存在15%超範圍經營的現象。

除此之外,供需兩端的不平衡也加劇了消費者甄選的難度。醫美市場需求千變萬化,可是一名正規醫師的培養卻是門「慢生意」。

一般一名正規醫生的培養年限為5-8年,1.3萬家醫美機構醫師的標準需求數量為10萬名,行業醫師的缺口巨大,優質醫師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近些年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拓寬了醫美市場的邊界,尤其疫情更是激發了醫美產業的線上化進程,有越來越多的愛美者通過網際網路了解、選擇、預約甚至下單心儀的醫美項目。

醫美行業面臨洗牌,線上線下聯動頻繁,行業資源高度整合,變革和機遇也孕育其中。

何以破除醫美行業的「信息繭房」

假醫生、假耗材、假機構等醫美亂象像一把達摩克裡斯之劍懸在愛美者頭上,阻礙了行業發展,也消耗了消費者對醫美行業的信任。

想要扭轉這一現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信息流通

信息不對稱一直是醫美行業最為外界詬病之處,過去大量醫美廣告充斥導致在消費者心中覺得醫美是個靠營銷撐起的行業,但其實醫美的本質是醫療,專業的醫生才是醫美行業最重要的資產,也是醫美產業鏈條中最核心的資源。

破除醫美行業的信息繭房,以專業醫生為紐帶連結求美者和醫美服務商,保證消費者與醫療機構間的信息通暢與透明,不僅能提升行業效率,也是為消費者安全變美提供一份保障。

行業呼喚真誠誠信的服務和安全高效的治療,尤其在黑醫美導致事故頻發的當下,行業亟需一套高標準的評判體系來保障消費者安心求美,維護合規醫生的發展。

在強化醫美行業「醫」的本質上,新氧走過了七年。成立之初,新氧就在踐行「醫生為核心」的戰略,而在行業規範化建設上,新氧也率先邁出了一步。

今年7月,新氧推出了經過重重嚴格甄選的、比肩「米其林標準」的行業非學術、非商業的醫生榜單——新氧綠寶石醫生榜單。

這份榜單經過技術、審美等101道維度、14道審核評比,成為中國醫美行業真正意義上的「醫美醫生白名單」。

時隔三月,新氧第二期綠寶石醫生榜單上線,再次甄選出100名醫生,其中70名正高/副高職稱的高年資、行業經驗豐富的醫生,持續為醫美行業賦能。

對整個醫美行業而言,綠寶石醫生榜單的推出是一個多方利好的共贏之舉。

通過綠寶石醫生榜單層層甄選優質醫美醫生,並把優質醫資反哺到消費者,給求美者科學變美提供了更為專業和放心的醫療機構與醫生的選擇參考,改變了C端消費者信息獲取的劣勢地位,讓愛美者快速高效地篩選出適合自己的醫生和醫美項目。

從B端來看,拉高了整個醫美行業的服務水準,以榜單為軸聯合醫生做一些技術分享,比如行業學術峰會交流,公益救助項目,線上會診等,促進了醫生圈層的技術共享,對醫生持續精進自身技術以及行業相互督促起到了正向反饋的作用。

從產品端來看,新氧在APP上建立了綠寶石醫生榜單的資源專區,包含視頻面診、知識問答、直播預告等,提高了榜單醫生與用戶的互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行業最缺失的信賴感。

醫生是醫美行業的脊梁,可以說,這個擁有非凡號召力和消費拉動力的醫師群體有著怎樣的生存境遇,就對應著中國醫美行業怎樣的未來。

「一份不商業化的榜單才最具商業價值」,新氧在做的就是把好醫生推到臺前,呼喚醫生的價值回歸。

榜單醫生上榜後獲得了媒體的大量關注和更廣泛的大眾認知,不僅提升了醫生個人品牌價值,也拓展了自身的職業發展空間。

今年9月新氧成都網際網路醫院正式獲批執業牌照,不僅讓上榜醫生開通直播,助力網際網路醫院發展,未來也能為醫生提供更多創新服務,從而吸引更多人參選綠寶石醫生榜單。

據悉,目前已有超7000名醫美從業者通過視頻面診實現了服務變現。

愛美本身並無罪,只是別有用心的人給「美麗」披上了灰色的外衣,而醫美行業的高盈利性和高成長性給黑醫美的爆發提供了溫床。

綠寶石醫生榜單的推出部分釐清了灰色地帶,對於推動行業開放共榮生態有著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和行業擔當的長遠價值。

新氧,與醫美共潮而生

醫美行業的蓬勃展現了人們對美的不斷追求,5G時代數位化與智能化的普及更是為醫美線上產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也能更便捷、全方位的支持每個人的美麗夢想。

不可否認,醫美行業與網際網路融合度變得越來越高,醫美APP在醫療美容產業鏈的樞紐地位也愈發凸顯。

用優質的內容、高粘性的社區及信息和預訂服務獲取流量用戶,向上,能夠幫助上遊廠商簡化分銷環節,幫助醫美機構降低獲客成本;向下,能協助消費者高效決策,幫助醫生塑造個人品牌等等。在網際網路加持下,醫美服務變得更有溫度。

被視為「醫美第一股」的新氧,其商業模式的核心就是通過網際網路把醫美服務實現線上化。

首先是供應鏈的線上化,把好醫生找出來;其次是把消費決策線上化,獲知、決策、下單整個過程全部搬到線上,通過小程序觸達消費者,有內生流量,下單部分提供電商系統,幫助用戶下單預約,私信或諮詢。最後是把履約和售後服務也通過線上化解決。

在採訪中,新氧科技董事長兼CEO金星提到通過網際網路手段提升行業售後和履約的品質是難題中的難題,「京東、阿里是把實物商品線上化,而把服務搬到線上不僅是中國難題,也是世界性難題。」

通過網際網路手段把一個服務實現現代化是目前任何一家公司都沒有做成的。為消費者提供更細分,更優質的內容和更專業的醫生匹配是新氧的生存之道,也是其存在的價值。

讓醫美行業回歸醫療本色,讓醫生回歸專業,讓臨床回歸技術,讓產品回歸本質,新氧邁出的只是一小步,但對整個行業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大步。

醫生作為醫美行業核心技術資源永遠是稀缺,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與市場需求呈滿足或持平的狀態。行業需要真誠與專業肅清亂象,好醫生需要被看見。

「讓優秀的醫生可以更快速地獲得用戶端的認知和認可,讓他們可以集中精力去鑽研技術,幫助更多人解決困難,完成心願。讓有質量、有服務的醫療機構加速成長,成為現有公立醫療體系為主導格局下的有效補充。讓更多優秀人才願意進入醫美行業,讓他們在這裡獲得尊重,獲得體面的收入。」這也正是綠寶石醫生榜單的價值所在。

結尾

在新一輪消費升級大潮的推動下,正規醫美與黑醫美的正邪交戰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隨著政策的完善以及人們消費意識的提升,醫美行業最終會走向以安全、效果為主導的理性競爭而非靠營銷和價格戰推動。

對醫療機構的監管進一步加強,對醫生資質的審查進一步強化,對廣告宣傳進一步嚴格是醫美發展的必然。去偽存真,讓真正有實力的醫療機構和醫生更好地為求美者安全有效的服務。

未來,醫美行業會朝著更加集中化、生態化、透明化和標準化的趨勢發展,作為頭部玩家之一的新氧也在不斷迭代更新,與醫美行業共潮而生。

相關焦點

  • 過度吹捧「醫美面膜」,小心錢包遭殃
    乍一看,「醫美面膜」的這個【醫】字很權威,好像很厲害。然而它真的比普通面膜更好嗎?人人都適合用嗎?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醫美面膜」的神秘面紗。一、什麼是「醫美面膜」?從包裝上來看,「醫美面膜」和普通面膜很相似。但同樣是敷在臉上的東西,「醫美面膜」比起普通面膜確實有一些突出的優勢。
  • 酒店房裡做手術,每年有10萬人在被「黑醫美」毀掉
    仍有成百上千家「黑醫美」隱藏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招攬顧客,以無數男男女女的身體為代價瘋狂盈利。上周廣州某廣場,這樣一場事件引得行人紛紛駐足圍觀。一位中年大叔,一連數個小時,憤怒地用黑漆把一間「醫美診所」從裡到外噴了個遍。經過了解,這原來是新氧聯合中整協發起的新氧公益救助項目,共同舉辦的「爸爸怒噴黑醫美」公益行為藝術。
  • 有讚美業 | 依託「三美融合」,星和醫美打造兩岸知名醫美品牌!
    他們著重挖掘 20~40 歲、對輕醫美感興趣的人群的消費痛點,針對客戶對皮膚護理、凍齡美化有一定主動需求,但又顧慮傳統醫美的高價格、高風險這一狀況,主打不開刀、不做手術的品牌特色。「星和醫美」的思路是「三美融合」,即同時從醫美診所、美容院、醫療級護膚保養品三個細分領域切入。
  • 醫美「刷新」:打一場長期主義的攻堅戰
    藏不住的「長期主義」「長期」,是對金星的整個採訪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從某種程度來看,這也恰是新氧對醫美市場的一個新定位。對於新氧,今年留給市場的最大印象就是:「高調」。關於它的一個側寫是不論是醫美行業小白,還是有強內容生產能力的醫美達人,都可以在新氧號上產出「美麗日記」。據了解,新氧還專門拿出上億元的補貼,來鼓勵創作者自由創作。值得一提的是,優質的內容會得到更大力度的推薦。如在新氧醫美實驗室中,有一條關於大火項目熱瑪吉測評的帖子和視頻,10天內的播放量已超過1080萬。
  • 【醫美謠言粉碎機】當你踏入醫美行業有什麼驚人的發現?
    其實姐妹們可以嘗試一下醫美護膚!但我身邊有些朋友會說🔻「為什麼醫美護膚需要勇氣」?有一個原因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實際上我們對醫美、對醫美機構存在一些「認知誤區」。那麼下面小藝就好好和大家聊聊,那些年我們被騙過的醫美皮膚項目存在的誤區吧!首先小藝想說的是:水光針並不是激素,人體不會對其產生依賴。
  • 瘋狂的醫美「黑戶分期」:醫美平臺兜底,撬動十倍槓桿血賺200%
    短視頻、網紅直播等「顏值」新經濟爆發,90後、00後消費欲望崛起,醫美整形的日益普及……這些全新趨勢讓醫美整形行業已成為不折不扣的新晉「吸金」行業之一。在中國很多城市中央的CBD裡,前腳搬空了揮金如土的P2P,後腳搬進來的就是醫美整形。
  • 被誇上天的「醫美面膜」,真那麼神嗎?
    現在大家對變美這件事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除了醫美項目,連帶著一些和「醫」沾邊的產品,也越來越火。後臺也有不少留言來諮詢研究所,最近風很大的「醫美面膜」值得買嗎?乍一看,「醫美面膜」都是醫生開的,好像很厲害。看介紹還能治痘痘,抗過敏。它真的比普通面膜更好嗎?「醫美面膜」的確有優點嚴格來說,「醫美面膜」這個叫法不對,它實際上是一種醫用敷料/醫用冷敷貼,屬於醫療器械。看包裝,看宣傳,它和普通面膜都長得很像。
  • 「蘭的醫美」時尚之夜暨新絲路(東南)網絡模特大賽圓滿落幕!
    星光璀璨,大牌雲集的「蘭的醫美」時尚之夜!「蘭的醫美」傳承自擁有27年歷史的廈門「金蘭灣SPA」。作為一家時尚輕奢醫美機構,「蘭的醫美」擁有集皮膚美容、微整形、整形外科、健康管理於一體的專業醫療美容服務。不僅引進國內外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而且聘請優質專業的醫師團隊,與臺灣著名醫美機構——亞洲醫美集團、加拿大抗衰老中心創始人鄒保華及其大健康管理團隊達成戰略聯盟。匠心造品,築心傳意,引領醫美行業全面升級,將歷史和時間無法複製的美麗獻給尊貴的顧客!
  • 徐瑞宏——整形「醫」術家與醫美知識的普及者
    「即使每天睡不到幾個鐘頭,前晚熬夜準備演講稿或教學檔案,仍會要求自己以最好的狀態面對顧客,因為顧客信任我,必須加倍反饋。」 2004年起迄今從事醫美整形行業16年,服務超過100,000名來自全世界的求美者,超過10,000例的複合式線雕年輕化手術。最高記錄一天施打263支玻尿酸。
  • 扒一扒風很大的「醫美面膜」藏了什麼玄機,到底值不值得買
    醫美面膜是什麼醫美面膜不是一個嚴格定義的品類,之所以和「醫美」沾邊是因為以防有的同學真的有疑問多說一嘴,「醫美面膜」不是說可以達到醫美一樣的使用效果,只是經常作為醫美項目配套使用而已。▍械字號 vs 妝字號醫美面膜和普通面膜最大的區別是它的註冊號是「械」字號,而普通化妝品是「妝」字號。
  • 要做醫美界名創優品,「星和醫美」用「生美+醫美+保養品」切入內地市場 | 早起看早期
    36氪近期接觸到的「星和醫美科技」(下稱:星和醫美)也是一個輕醫美品牌,它2008年在臺灣創立,2015年10月進軍內地市場。「生美+醫美+保養品」的三美融合模式據創始人林信一介紹,與上述品牌不同的是,星和醫美的思路是「三美融合」,即同時從醫美診所、美容院、醫療級護膚保養品三個細分領域切入,以貫穿美容護理全流程。
  • 618醫美節|11個項目全線補貼,3W+醫美禮包送錦鯉!
    ↑ 專業變美,找活得漂亮6.18來啦!你的購物車裡是否早已經塞滿了口紅💄、連衣裙👗、高跟鞋 👠.... 「漂亮是戰服,活得漂亮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我們深信新女性從來不用顏值定義一個人。但皮膚的細膩/透亮/緊緻毋庸置疑需要後天呵護,這樣一張重要的「名片」,輕醫美作為高效顯現的投資絕不能錯過!
  • 臺灣「星和醫美」要做醫美界名創優品,用「三美融合」切入內地美業...
    36氪近期接觸到的「星和醫美科技」(下稱:星和醫美)也是一個輕醫美品牌,它2008年在臺灣創立,2015年10月進軍內地市場。 「生美+醫美+保養品」的三美融合模式 據創始人林信一介紹,與上述品牌不同的是,星和醫美的思路是「三美融合」,即同時從醫美診所、美容院、醫療級護膚保養品三個細分領域切入,以貫穿美容護理全流程。
  • 醫芙寶揭秘「醫美面膜」的真相
    "醫美"及"醫美面膜" 所謂"醫美",就是醫療美容。以往醫療手段主要用來解決患者的疾病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美"的需求日益提高,現代的醫療手段開始被廣泛應用到針對人體的容貌、毛髮以及各部位形態進行美化、改善、修復和再生等方面。
  • 「他經濟」在美妝、時尚和醫美的崛起
    「他經濟」在美妝、時尚和醫美的崛起 「他經濟」也在以女性為主的美妝、時尚和醫美領域方面萌生。歐睿國際數據顯示,在2016年至2019年期間,中國男性美容市場零售規模由2016年124.5億人民幣,增長值2019年的158.9億人民幣,預計今年有望突破170億人民幣。
  • 有一類人,做了醫美也不會變美
    0202 年了幾乎沒有愛美人士可以拒絕醫美不管是美白、抗痘、淡紋、淡斑......醫美都相當高效但是,偏偏有一類人即使做了醫美,也不能變美難道世界上真有「醫美黑洞」的存在?「我變美了」當代醫美用戶的小小錯覺「我皮膚變差了」或許才是醫美後的不少真實體驗為啥醫美後皮膚屏障容易受損?
  • 「醫美面膜」真的那麼神奇嗎?當心「醫美面膜」陷阱
    #醫美面膜#「能祛痘、消痘印、收毛孔、抗衰老、修復敏感肌……」「械字號面膜」「醫美面膜」一段時間以來,被一些商家稱為「拯救皮膚神器」藉助電商平臺、社交媒介等營銷渠道成為流行的護膚用品頗受追捧然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20年1月指出所謂的「醫美面膜」實為醫用敷料按照醫療器械管理條例醫療器械產品不能以
  • 配方師正言:「醫美術後」選保養品,該注意些什麼?
    市場上,雖然有不少品牌強調是醫美級保養品,或不少有醫美中心也都推出保養品,但這些醫美級保養品,並不等於是供應醫美術後使用的喔!奇怪吧!這確實是個讓人混淆的問題。溯源一下,不難發現,保養品的生產管理與銷售管理規範裡,幷沒有具體明確的條例,對應要求到「醫美保養品」「醫美術後保養品」的生產環境要求、成分要求、品管要求,也沒有送特批的要求、銷售資格的要求。
  • 這些醫美廣告讓我感到五雷轟頂
    ,總是會上演一出現實「真香」現場。醫美前「媽呀,打個玻尿酸才一千來塊、水光針也不過兩千多?」但道理應該是:既然是想讓大家變美,首先自己要有說服力。如果一家醫美連平面的審美都這樣,往自己臉上動刀動針能好到哪兒去?(當然,這也並不是百分百的對應關係) 所以,究竟「為什麼醫美機構們都喜歡這種口味」?「為什麼大多數醫美的設計都不太美」?或許應該先從目前佔據主流的幾種風格說起…P.S.
  • 想要年輕臉不「垮」,不靠醫美,還能靠什麼?
    像對於 90 後來說,後有 97 年的關曉彤,前有 83 年唐嫣,87 年趙麗穎,甚至還有 40 歲蔡依林,46 歲林志玲,53 歲周慧敏,個個「凍齡」甚至「逆齡」,「少女感」十足。看著熒幕上她們「吹彈可破」的皮膚,不得不讓人意識到抗老實在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