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素材摘錄自《中國畫技法 葡萄》,曾江濤著 ;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一、葡萄的結構
1.果:葡萄漿果形狀有圓形、長圓形,果臍長在下方正中。勾畫時用小狼毫中鋒從左至右行筆,一串葡萄中靠左的葡萄果臍點在左側,靠則則點在右側,背面的葡萄只有枝不見臍。葡萄串的外形應有錯落,忌左右對稱。
2.葉:葡萄葉呈掌狀,三至五出。葉根部內凹,接較長的葉柄,自葉柄到葉尖生有主葉脈,主葉脈兩側生附葉脈。葉有正、側、仰、背的種種姿態。行筆要有提按,忌平均用力。
3.藤:葡萄藤蔓為多年生木本,有老乾也有新枝。木本枝幹多年生,表皮粗且皺,生長彎曲,用長鋒筆中鋒勾畫出枝幹曲線,要穿插自如,飄逸多姿,起到收氣作用。
二、葡萄寫生
寫生不是照相,需要刪繁就簡,如有的葡萄串形狀不美,可剪除部分;串與串之間太平均、分散,需加以調整,突出重點。葉子太多,同樣要刪除,注意留足空白。
三、葡萄的畫法
1.果
紫葡萄畫法:紫葡萄由曙紅、花青、藤黃調成。花青的多少決定顏色的深淺,下筆要有深、中、淺變化。畫淺淡的葡萄時,筆尖蘸汁綠或蘸清水,用中號羊毫筆,中鋒行筆,由左至右畫半圓,同樣筆法從右至左略帶側鋒,完成另一半。三五個一組,再由幾組連成串,每組均有深淺變化,依照順序圍襯,注意色彩的遞進,層次分明,畫最亮的葡萄,筆尖需要蘸水或汁綠。葡萄串各組之間一般都挨得很緊,幾乎沒有空隙畫梗,這就需要剪裁,有意留些空隙,以顯得透氣空靈。在半乾時用深紫色點葡萄的果臍。
綠葡萄畫法:用藤黃、花青、曙紅、三綠調成。畫淡色葡萄時藤黃偏多,曙紅少許;畫深色葡萄時花青保證金,曙紅少許。用中號羊毫筆調淡綠,筆根蘸深綠,筆尖蘸曙紅加少許藤黃,或蘸清水,靈活使用。
先畫各組中突出的幾個較亮的葡萄,再用深色葡萄去襯託。各組之間的顏色,由淺至深,自然過渡。用長鋒筆調赤墨或中墨畫果梗,使葡萄連成串。
2.葉
葡萄葉為掌狀形,用大號提鬥筆,先蘸飽中等墨色,行筆前再蘸濃墨,從左至右分五筆完成。掌握水分不宜過多,收筆時略帶回鋒,方顯得厚重飽滿有質感。最後待半乾時用長鋒筆勾葉脈,注意葡萄葉脈和其他葉脈勾法有所不同。
畫側面葉片時,先從背面的淡葉畫起,根據朝向角度不同再畫正面部分。
畫多葉重疊時,注意用筆表現多種姿態的朝向。可用墨色調花青,筆尖蘸些許赭石畫出有濃淡、疏密變化的葉片,葉與葉之間留些空白,以增強空間感。
3.藤
牽藤拉線條,其目的是為了將上下左右分散的組葉和葡萄串有機地組織起來,既建構了整幅畫的背景,又因其自纏與互纏的生機勃勃而成為一由作品的生命線,也是一幅畫的靈動。平時多觀察、勤寫生,熟悉老藤新蔓的形象。畫時起筆宜用中淡墨,再蘸點濃墨,纏繞的藤分其前後層次,頓挫與轉折間的不規則互換,使老藤更有滄桑感。
四、不同姿態的葡萄
五、葉、藤組合
六、葉、藤、果組合
七、範圖畫法
1.《秋實》畫法步驟
步驟一:用鬥筆蘸墨色調花青畫出兩片疊葉,勾葉脈後添畫藤蔓。
步驟二:用中號羊毫筆蘸曙紅調花青,筆尖蘸點胭脂,畫出有深淺變化的葡萄果子。
步驟三:畫好葡萄串後,在左下角添加兩小串綠色提子,以豐富畫面色彩。
步驟四:添畫籃子,從右至左,中間淡。一般分兩筆完成,第一筆從右至中,第二筆從左至中,中間籃牆雖淡,但要見筆觸。最後落款、鈐印。
2.《醉秋》畫法步驟
步驟一:用鬥筆畫兩片有濃淡層次的疊葉,半乾時勾葉脈。
步驟二:用長鋒筆穿插幾根飄逸自如的藤蔓。
步驟三:用中號羊毫筆畫葡萄,在葡萄下方添畫兩根較淡的藤蔓,增加畫面動感。
步驟四:在畫面的右上方添畫小蜜蜂,最後題款、鈐印。
3.《金秋》畫法步驟
步驟一:在畫面的右上方大筆畫出兩片濃淡疊葉,稍幹後勾葉脈。
步驟二:用藤黃調三綠,筆尖蘸少許曙紅,畫一串金黃色葡萄。
步驟三:畫有濃淡變化的藤蔓、藤枝,再添畫兩串較淡的葡萄及葉片。
步驟四:在葡萄下方的藤枝上添畫一隻螳螂,以增加畫面動感。最後題款、鈐印。
若喜歡,請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