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段海 王健
麥稈上也能做出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美術作品,說了誰信呢?在外人看來,用麥稈子創作出花鳥魚蟲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麥稈子到了54歲的高臺縣退休職工王豔萍手中,各式各樣的精美作品就能展示在大家的眼中。
我們見到王豔萍時,她正在製作一副花鳥麥稈畫。一捆麥稈、一把剪刀、一個電熨鬥、一瓶乳膠,還有捲起邊的設計圖稿……靠著這些簡單的工具,11年來,王豔萍將農村裡隨處可見的麥稈,經過浸泡、加工處理後,製作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麥稈畫作品。
麥稈畫是中國古老文化藝術的瑰寶,源自草編藝術,因其製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已有上千年歷史。王豔萍2009年接觸到麥稈畫後,就熱愛上了這門藝術。但她把這個想法和家人分享後,得到的卻是大家的一致反對。「我的母親包括我的丈夫都非常反對,這中間我也流過好多眼淚。」王豔萍說。
家人的阻攔,並沒有讓王豔萍放棄自己的夢想,她勇敢而堅定的堅持了下來。然而麥稈畫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光是材料的選擇就讓王豔萍頭疼不已,不同地方的麥稈生長周期不同,做出來的作品更是天壤之別。「市場上買到的好多麥稈是經過加工的,麥杆光澤度通過雙氧水就漂掉了,我們高臺本地的麥杆光澤度特別好,做出來的牡丹花在燈光底下特別閃亮。」 王豔萍介紹到。
麥稈畫的光澤度問題解決了,但怎麼才能讓色彩單調的麥稈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呢?經過反覆試驗後,王豔萍終於掌握了方法。「我就把顏色調到鍋裡,把麥杆泡綿,又把麥杆放到撒了顏色的鍋裡,煮上半個小時,稍微上了一點顏色,然後又把它倒到盤子裡,把麥稈漂上,過上四天五天,顏色全部都上到了麥杆子上。」說起自己的實驗過程,王豔萍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
前期準備工作全都做好後,有著一定繪畫基礎的王豔萍很快就上手了。蒸、煮、浸、剖、刮、貼、剪、燙、粘貼、組合等十幾道工序王豔萍已經爛熟於心,通常一幅簡單的麥草畫需要製作兩到三天才能完成,複雜的則時間更久。有一次,一位客戶定了100幅麥稈畫,但時間特別緊,這讓習慣了慢工出細活的王豔萍心裡犯起了嘀咕。「為了幹訂單,我每天晚上都到12點以後才休息,經過一個半月的努力,我終於保質保量的完成了100幅麥稈畫的訂單,這也進一步增加了自己做麥稈畫的信心和勇氣。」 王豔萍告訴記者。
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雕刻時,在厚度不足一毫米的麥稈上,每一絲紋理都必須承受著來自鐵質刮刀均勻的力道,否則任何細小的摺痕,都將一覽無餘。烙畫時,用低溫輕描麥稈,再傾斜角度,以高溫加深輪廓,麥稈的纖維呈平行直線狀,而電烙筆的走勢卻變化無常,起承轉合間,巧妙地力道,精準的筆觸,靈敏的溫度,都須牢牢把控在指尖。烙畫環節結束,精緻奪目的麥稈畫作品就出爐了。「麥稈畫對於我來說就像我的生命一樣,沒有麥稈畫的生活可能就沒有意義,我雖然忙碌,但是很開心。」正在製作麥稈畫的王豔萍說。
如今,王豔萍設立了傳承工作室。在這裡,除了免費收徒進行培養,還舉行藝術品的對外展覽。正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王豔萍的麥稈畫慢慢打開了市場,既創造出了經濟價值,也傳承著高臺的民俗文化。2019年,她還被確定為張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稈畫傳承人。
此外,王豔萍還利用空餘時間將麥稈畫帶入校園,免費為學生上課,讓更多的人了解並熟知麥稈畫,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更多的人學習麥稈畫,特別是讓農村貧困婦女通過製作麥稈畫走上致富路。」王豔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