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渴望健康,無論身體還是心靈,因為我們今生的生命只有一次,對大多數人來講,社會帶給他們越來越沉重的壓力使他們在難得的閒暇時間裡感受到的不是輕鬆愉快,而是在緊張忙碌時無法覺察的身的病痛和心的創痕。當今社會,雖然物質已不再匱乏,但精神世界的日漸荒蕪已經令一代又一代人失去固有的理性,隨之而來的是種種的求不得苦。
2010年5月9日的母親節是一個殊勝吉祥的日子,為了感恩天下的母親,在廣州祈福酒店,六祖寺方丈釋大願法師作了一次題為「禪與身心靈健康」的精彩演講,來自各地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同探討禪的智慧。
「痛苦源自於你的內心」,法師的開示樸實、純粹、一針見血,令在物質欲望面前身心俱疲的人們驚醒,轉而去尋求心靈的寧靜。
禪是什麼?禪是自然,禪是不執著,禪是接受一切,禪是放下一切,禪是積極樂觀的心態,禪是超越,禪的本質就是般若,就是清淨、無漏、圓滿的大智慧!禪的體悟在哪裡?在你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無論你忙碌與否,身邊的禪意依然如歲月的河流靜靜流淌,時時給你警示,讓你不會忘失它的存在,它是你最終休憩的港灣。
禪文化體系是博大精深的,它涵蓋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是無窮無盡的,雖然有很多人對書中提到的禪的智慧能夠證悟生命的永恆,能夠開顯不生不滅的真心尚未深切領悟,但禪對人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已經使我們一目了然,不容忽視,身可護心,心可養身,兩者相得益彰,互為表裡,禪對人的身心靈健康潛移默化的影響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目前正有更多的人群在開始關注自身健康的同時分享著禪文化給自己心靈世界帶來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境界。
感恩一花一木一草一石帶給我們的絲絲禪意,感恩法師開啟了我們內在的智慧之門,讓我們的身心靈得以健康地成長。
目 錄
一、什麼是禪
二、禪與身體健康
三、禪與心理健康
四、禪與靈性健康
時間:2010年5月9日的地點:廣州市祈福酒店主辦單位:六祖慈善普濟會、禪文化周刊
禪與身心靈健康
尊敬的諸位善知識:非常歡喜我們在母親節這樣一個殊勝吉祥的日子裡,為了能夠感恩天下的母親,而共同來舉辦一個禪文化活動。首先,非常感恩十方諸佛菩薩的加被,也感恩此次主辦單位的精心策劃,並且也非常感恩在座的諸位,今天能夠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共聚一堂來共同探討禪的智慧。
從前年開始,我陸續地在暨南大學、華南理工等地先後講過《禪與現代企業管理》、《禪與經營之道》、《禪與現代生活》、《禪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現實價值》,以及《禪與中國民營企業傳承之道》等等。那麼,此次主辦單位之一的《禪文化周刊》的主編希望能夠講一講健康的話題——《禪與身心靈健康》,非常高興能夠再一次有機會向諸位請益。
此次有關健康的話題可分四個方面來講:第一方面什麼是禪。第二方面禪與身體健康。第三方面禪與心理健康。第四方面禪與靈性健康。
一、什麼是禪
當代的中國湧動著兩股文化熱潮,第一是傳統文化熱,也包括禪文化熱。第二就是健康養生熱,當然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1400多年以前的唐代名醫,活到101歲的孫思邈就說過:「五福壽為最。」
怎樣成就健康長壽呢?公認的最佳方法就是心靈養生,保持一顆禪心。比如中國佛教史上有一位寶掌千歲(寶掌禪師),從印度來到中國,他的壽命是1072歲,圓寂在湖北黃梅的老祖庵。禪文化之中蘊含著什麼樣健康長壽的秘密呢?希望此次能夠與諸位共同來探討。
儒家的開創者孔子也說:「仁者壽。」就是氣以寬厚者壽,言以簡默者壽,質以慈良者壽。諸葛亮也在他的《誡子書?》之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那麼淡泊明志就是定,寧靜致遠就是慧。在定慧等持,達光寧靜的心境之下,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康復力都能夠得到最佳的組合,陰陽平和。陰陽平衡以後,我們的身心就能夠和諧運行,就能夠實現身體健康無病苦。相關的醫學研究也表明,能夠保持禪心,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使我們的身體抵抗力、免疫力增強,疲勞焦慮都能夠消失,能夠使我們的炎症減輕,甚至於癌症痊癒。所以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最好的醫生就是自己。」
領悟禪的智慧不但能夠使我們身體健康,擺脫種種病苦的煎熬,而且能夠使我們心靈健康,擺脫種種煩惱痛苦的煎熬,每一天都能夠活得快樂自在,快樂無憂是名為佛。
我們很多人都會感嘆每一天都活得好累,心裏面壓力很大、煩惱很多。其實並不是因為事務很繁雜,而是活著的原理不清楚,對萬事萬物都看不破、放不下,內心有種種的執著和掛礙。
正如明末高僧憨山德清禪師警醒世人所說的: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餘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可見沒有禪智慧的人容易迷失在無常的幻相之中,放不下對金錢的貪執,放不下對名利地位的眷戀,迷真逐妄,迷失真性追逐妄塵,用外在的東西來支配內在空虛的心靈,所以我們特別需要禪智慧的滋潤。
禪是既存在又超越的,禪是超越一切,而同時又活在當下,能夠從容自在地過日子,豐富自己的生命內涵,在每一個剎那都展現生命無盡的智慧和慈悲。不後悔過去,也不憂慮未來,當下承當,自覺覺他。正如《金剛經》上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凡夫眾生身和心是分離的,我們的身體只能夠活在當下,只能夠活在此處,但是我們的心可以想去年,可以想前年,也可以想明天,可以想明年、後年。身和心處在一種分離狀態,禪師就呵斥為行屍走肉。
如果我們的心活在過去就會有後悔;心活在未來就會有恐懼;心執著於現在就會有焦慮。因此我們要能夠運用禪的智慧,念念無所住,傾注整個法界之力活在當下。這樣的話,每一剎那都是永恆,每一剎那都是展現我們靈性生命的無盡的智慧和慈悲。不能夠超越就會被世間的假象所束縛,那如果否定存在,就會脫離現實世間而沉空滯寂,所以禪是隨緣自在的。正如百丈懷海禪師所說的: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閒人。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這正是禪者灑脫自在、快樂無憂的生活寫照。
而返觀我們呢?我們的身體沒有自由,受種種生老病死的煎熬,誰能夠說我想不生病就能不生病呢?不能。所以我們的身體沒有自由,並且最後我們也是在無奈之中把生命交出來,無法抗拒死神。我們的心更沒有自由,被種種的欲望、偏見、煩惱所控制。有一位哲人說:「比B肝更容易傳播的是偏見。」我們的心裏面充滿了種種煩惱障、所知障,所以不得自在。
而禪是超越宗教的、直截頓悟、契入生命自由狀態的智慧方法。禪是絕對的自由,禪是生命的究竟解脫,離開解脫就沒有真正的自由了。禪宗歷代的祖師已經證明,現代的人也能夠通過領悟禪智慧而證明,在無情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面前不得自在的弱小凡夫,一旦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將是笑傲生死、活力無窮的真正強者。可見,領悟禪的智慧就能夠獲得身、心、靈的整體健康,靈性健康出輪迴。
因此,禪在我們生命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生命中有了禪的智慧,就能夠身體健康無病苦,心靈健康無煩惱,靈性健康出輪迴。有了禪的功夫,生活再苦,也能處處獲得清涼自在;有禪的功夫,再平淡的人生也將綻放璀璨的般若之花。
那麼禪是什麼呢?如何修禪呢?
佛經上說:「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禪是佛的心印,禪是心靈自由自在的狀態。禪是心靈的絕對平等,開悟的禪師是了不起的聖者,但是他慈悲一切愚痴的眾生,所以是處在一種絕對的平等、絕對的自由、獨立的狀態之下,擺脫了一切概念和觀念的束縛,不落入任何固定的思惟模式之中。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的方法。
真正的禪是超越二邊對立、圓融無礙的觀照方法和解脫境界,只能親證,難以言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為世間的語言和思惟恰恰是建立在主觀和客觀的二元對立的基礎之上,所以是難以真正地描述和傳達禪的智慧精髓,但同時禪又不離文字,因指而見月。所以禪是不立文字,不離文字。
有一位老和尚帶著一個小沙彌在叢林裡修行,小沙彌總是請教師父,到底什麼是禪的修法呢?到底什麼是解脫的大道呢?老和尚想啟發他,就跟那個小沙彌說:「我有一些物品,你去送到森林的另一頭,一個閉關的禪師。」
過了一會兒,這個小沙彌就回來了,垂頭喪氣。師父問他:「你怎麼那麼快就回來了?東西有沒有送出去呢?」
小沙彌說:「師父,外面到處都是草,沒有路啊。」
師父就說:「愚痴的人啊,你看到空中的鳥飛了嗎?誰給鳥開闢了一條路呢?但是哪裡鳥不可以飛呢?」
那其實就是啟發他,禪不是一個固定的方法,一旦你有任何固定的方法,你就是陷入到固有的思惟模式之中去了,你存在任何的知見都已經不是禪了。所以祖師說:「不用求真,惟須息見。」息滅我們一切種種的計較、分別、執著,對我們參禪修持路上的種種境界也應該要放下。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有禪的智慧當下即是。生活之中的一切,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是禪了。
在茶道之中有茶禪一味;在書法繪畫等一切藝術之中有禪意;在武術之中有禪武一如;乃至於在插花藝術之中都有花道。生活之中的一切,穿衣吃飯,我們沒有任何的分別執著,去到最高的境界都是禪。正如宋代雙嶺化禪師所說:
翠竹黃花非外境,白雲明月露全真。
頭頭儘是吾家物,信手拈來不是塵。
那麼可見,禪是無處不在的,青青翠竹是禪,白雲明月是禪。有了禪,一切都變得神聖莊嚴,都成為當下悟道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