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運營12年的網易博客宣布將正式關停,令不少人唏噓不已。曾經3年註冊用戶9000萬,但如今繁華落盡黯然離場。一位博友說:這裡存著多年的個人日記,看來要找個新地方存檔了。
需要存檔的,與其說是文章,不如說是回憶。之所以懷念博客,對個人而言,不過是因為這裡記錄了成長的軌跡、記錄了一段回不去的青春,有文章被「加精」的欣喜、DIY個性模板的心血、點開「友情連結」的熟稔、和志同道合的網友爭相「蓋樓」的熱鬧。重新翻開過去寫下的文字、轉過的博文,那些爛尾的小說、煽情的雜記,或許「不忍直視」,卻足夠真誠。
博客就如同一個記憶儲藏間,如果永不關停,那些事件即便早已遊走在艾賓浩斯曲線末端,但所有權仍屬於自己;宣布停運,則提醒人們儘快為之另尋寄處,否則將被永久清空。
每一次「關停」,總會出現「XX時代落幕」的感嘆。的確,在人們又一次喊出「博客的黃金時代畫上休止符」之前,博客大巴、微軟MSN、百度空間等紅極一時的博客平臺均已停止運營,慘澹維持的搜狐博客、博客網的首頁頭條文章更新時間也停留在2017年。
但放在網際網路發展的更大景深中看,前有電郵列表討論組、論壇BBS積蓄人氣,後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平颱風頭不減,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博客退出的失意與惆悵只是暫時的,因為它的邊緣化與新產品的崛起相伴隨,當後續的網際網路產品接踵而至,人們的眼睛、雙手與大腦將再一次被激活、被佔用。
網際網路「喜新厭舊」自有其道理。畢竟,縱說博客千般好,功能難免有短板。姑且不提直播、短視頻等新興業態,微博,這一名義上的博客迷你版,也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博客的前面。在社交領域,三言兩語的表達乘上移動網際網路的快車,更便於即時曬曬心情、發發信息,也便於他人快速瀏覽、點讚評論,容不得靜下心來字斟句酌、洋洋灑灑。從傳播效率來看,一條微博,有可能登上別人的主頁;一個話題,或許會引起成千上萬人評論參與。同是個人媒體,博客像是等待他人登門造訪的興趣圈,而微博則是完全開放的演說場,傳播力不可同日而語。
何況,博客的功能已逐漸被其他產品「接管」。正如「博客中國」創始人方興東所說:博客的功能和價值已經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今天的微信公號、微博、快手、抖音等新一代的社交媒體之中。微博取消字數限制,可承載的表達姿態更多樣,長篇宏論也並非不可;原創公號吸引了不少原先的熱門博主,將各種觀點與資訊定時投放到粉絲眼前;而豆瓣、果殼、知乎等產品深耕垂直領域,讓不同興趣的博客用戶重新找到了交流的歸宿。後來者居上,包含並優化了博客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看:博客並沒有離場,不過是化作了新的形態。
從博客到微博、朋友圈與公眾號,從博客時代的一億用戶到2018年的八億網民,訴說著從撥號上網到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變遷。但不變的是,網絡的發聲場從未寂靜,人們的表達訴求也從未衰弱。只不過,發言的平臺更加多樣、更加寬廣,人們可以選擇多種形式,用多種語態,表達多種觀點。無論是絮語還是論文,無論聲音還是視頻,無限可能的網絡,為人們創造了無限可能的未來。話筒在自己手中,是有板有眼、一展歌喉,還是閒話漫談、隻言片語,一切在我。
同樣不變的是,人們對優質內容的期待。有人反感碎片化的信息、懷念博客時代的大塊文章,有人直接跳過所有網際網路產品、捧起了紙質書籍,到底什麼載體更容易產出優質內容,或許沒有固定的答案。但可以確認的是,人們既需要書本的宏大視野,也需要網文的生動側面和微博的片段巧思,這樣,深閱讀與淺閱讀才能相互促進,鮮活材料與深度理論才會相互印證。抓住這一點,未來的網際網路產品或許能贏得更多用戶。
這正是:博客將「涼」,網友休慌。產品迭出,內容為王。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ID:rmrbpl,石羚)
監製:王禕
編輯:趙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