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了一下HiFi領域的最大玄學。然後今天呢,又有朋友問我一些RCA/XLR線材和電源線的事情。
這些線材嘛,怎麼說呢,也不算玄學,因為前端設備達到一定等級之後,這些線材的效果的確是一耳朵就能明顯分辨出來的,不過呢,這個前端設備的「等級」很重要。
如果是十幾萬一套的音源+放大器,然後二三十萬一套的音箱,在這種Hi-end級別的系統當中,一萬元一根的連接線,大幾千一根的電源線還有上萬元的濾波電源,的確效果非同一般。
但若是像我一樣,2000的CD機或者PC音源,幾千元的解碼器,加上一個一萬多的合併放大器……老實說一千元一根線和一萬元一根線沒啥區別,都是浪費錢。
我現在用的是秋葉原的BB系列「旗艦」線材,一根同軸線180,一對XLR線360,說好肯定是不好的,因為這個線材的原料供應商我都認識,雖然線芯的單晶銅不是假的,但線芯很細,不過粗粗的編制線皮做工可以,屏蔽性能靠譜,這就夠了。我也借過朋友4000塊錢一對的線材來做對比……老實說區別是有的,但我覺得提升幅度不值這個差價。不過我這個線接到我朋友那套總價8萬多的系統中的確有明顯的拉跨。
所以這些東西在大富大貴玩得起大幾萬的設備之前,不值得花太多心思去研究。
不過話說回來,花那麼多錢,一路從音源、解碼器、放大器研究到數據線、連接線乃至電源和電源線,究其根本,就是為了把耳機性能的最大潛力給挖出來,畢竟花了上萬乃至幾萬塊錢買一個耳機,得讓每一分錢都花出價值來,對吧。
那我們可不可以反向思維,來看看不依靠那些昂貴的前端器材,有哪些頂級的耳機能只靠自身就綻放出非同一般的強大性能來呢?
這就是我今天的主題——有哪些旗艦級頭戴耳機用手機(不欺負人,我說的手機,是手機當中推力音質都很出色的LG V30)來推依舊不掉身價的。
一:Pioneer SE-Master1,先鋒大師
原價1.9萬,二手市場行情8000~9000左右。
先鋒大師是一個有趣的耳機,老實說,如果你有一套很好的高端前端設備,那麼先鋒大師是不值1.9萬這個昂貴的價格的。
先鋒大師的優點是聲場好,寬度稍欠,不是頂級,但也到了價位平均線,而聲場縱前後深非常好,結像和層次也很棒,非常漂亮的一個「客廳」聲,比較公認的結論就是這副耳機的聲場不像耳機,而像一對書架箱,整體範圍不大但圓滿而自然。解析力、密度、信息量,這些基本素質當然也是沒得挑,低頻下潛、高頻延伸這些也是相當的優秀。
但先鋒大師的缺點就是上限太低,在前端達標的情況下,先鋒大師的表現,其實和一些8000上下的高端耳機不相上下,著實很難說出這東西哪裡值一萬九……
不過呢,如果把一堆萬元以上的旗艦耳機都從雲端拉到手機直推這個爛泥塘裡面,先鋒大師就是最靚的那個仔了。在手機直推的情況下,先鋒大師依舊還能保持住那個8000價位的素質,解析力、密度、動態幾乎不受影響,聲場方面,原本不算優秀的橫向寬度會再度縮減一點,但前後縱深和結像層次依舊如故,大概就是「客廳聲場」變「臥室聲場」。
高端臺機平平無奇,手機直推重拳出擊……我不太理解先鋒公司的工程師是個什麼腦洞,但不妨礙我把先鋒大師奉為萬元旗艦頭戴耳機當中的手機直推之王……
二:Final Audio SONOROUS X,潘多拉10
潘多拉10是市面上最貴的頭戴耳機之一,官方售價3.34萬,二手市場基本沒有。我比較有幸認識一個土豪朋友,從他那裡借來把玩過小半年。
潘多拉10的聲音怎麼說呢,背景聲場在萬元以上的市場當中算是偏糊一類的,我試過很多前端,包括土豪朋友自己家裡那套二十多萬的壕機,都沒法改變潘多拉10背景聲場偏糊的事實,聲場不小,前後左右都很開,但是遠端邊緣的細節信息和幾千塊錢的耳機差別不大,結像和層次大概就是萬元級的及格線,和剛剛我說的先鋒大師沒啥差別。
但潘多拉10是有強到天下無雙的絕招的,要不怎麼敢賣三萬多——它的主聲線是我聽過最棒的,人聲細膩多情,鋼琴華美絢麗,小提琴如泣如訴……各種SOLO曲和協奏曲的表現力都是現場級的,傳統那些以小聲場主聲線表現出色而聞名的耳機比如歌德和鐵三角在這玩意兒面前都是弟弟。
而潘多拉10最厲害的地方,還在於不挑食。潘多拉系列從潘3、潘6到潘8,其實都算是非常好推的耳機,而潘多拉10同樣如此。就算是直插手機,它的各方面素質依舊沒損失太多,背景細節更糊了一點,依舊是被一票萬元上下的弟弟們暴打,但是人聲、獨奏的表現力依舊那麼天下無雙,吊打一眾萬元級弟弟。
為啥潘多拉10敢賣3.34萬,因為它配一個0.66萬的便攜前端就能和4萬元總價配的萬元級音源+萬元級耳放+萬元級耳機平起平坐。
三: Focal Utopia,勁浪烏託邦
俗稱大烏,官方標價2.9萬,二手行情1.6萬+
這是我的夢想耳機,如果我有這個錢,我肯定買大烏。
在萬元以上的耳機當中,大烏堪稱是全能王,薛丁格的透明聲場變化無窮,你需要這個聲場是什麼樣子,它就會根據主聲線的變化呈現出什麼樣子,輕鬆駕馭從土嗨電音到大編制交響樂的全部音樂風格,聽古典大氣典雅,聽流行活潑動感,聽人聲溫柔多情……反正不管聽什麼,它都能讓人滿意。
把大烏拿來玩手機直推,它也足夠讓人滿意,在手機直推的情況下,大烏的透明聲場依舊足夠撐開,只是範圍尺度的確是比上臺機要小,同時也因為推力的關係有些不可避免的動態下降,解析依舊強大,但主聲線的密度也有些受影響……不過就算是這樣,大烏依舊可以表現出很多萬元門檻耳機上臺時的水準。
大烏啥都好,就是買不起……唉……
四: Beyer dynamic T1 2nd,拜亞動力T1二代。
講了幾個買不起的,來說說價格比較「親民」的。
T1不是萬元級,官網標價6500「而已」,但作為一款2016年的耳機,T1無愧於旗艦的稱號,只不過是那時候的耳機廠還沒後來那麼敢喊價罷了。
T1的性能素質,其實拿到現在來對比,其實也並不比很多8000~10000的頭戴耳機差,森海塞爾是大編制之王,拜亞動力就是小編制之王,T1的聲場不算特別大,結像和層次肯定是不如HD800那麼寬敞又精準的,但T1的主聲線處理要比HD800好不少,聽聽流行啊,搖滾啊,爵士樂什麼的,要比HD800有人情味多了……算了,網上測評描述T1的人太多太多了,不缺我一個。
我主要還是來講講,T1用手機推,效果怎麼樣吧。
我把T1放進這個榜單裡面,當然是因為它在手機上表現得還不錯……我以前一直嘲笑T1是一個外聖內婊的耳機,明明標稱阻抗足有600Ω,看起來非常高冷,但是因為這個耳機有著非同一般的高靈敏度,於是白白讓很多蝦兵蟹將級別的隨身播放器刷出了「我能推600歐姆高阻抗頭戴耳機」的成就……講真,T1別看有600歐,但卻是我接觸過的耳機當中最好推的幾個之一,這600歐姆的阻抗,對前端的唯一影響就是音量大小了,推力不足的確是搞不出大音量,但是呢,只要能推出足夠音量,T1就挺好聽的……婊得很。
LG V30這個舊手機,當作隨身播放器來用的話,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它那大得喪心病狂的輸出功率了,所以音量方面完全是輕鬆搞定,聲音除了聲場通透度方面不如大型臺機,稍顯發悶之外,解析、密度、下潛、延伸、結像、動態這些素質都相當的不錯……
LG V30(水貨價格500左右)+T1(官網折扣價6000),這是萬元內性價比最高的組合之一了,吊打很多萬元耳塞和頭戴……
除了上面這幾個吃得了山珍海味也啃得下鹹菜窩頭的旗艦耳機之外,萬元旗艦領域也是有很多豌豆公主級別的存在……伺候起來真是非常讓人難受。
第一個:HIFIMAN ARYA
可以說,我起意寫這篇帖子,就是因為最近從同好那裡借來了一個ARYA,這個耳機真是難伺候得令人髮指,別說是V30直推了,我這個窮鬼這裡的器材就沒有那個能把ARYA徹底搞定的。
我知道平板動圈單元難推,但難推成ARYA這樣的,我也是頭一回見識到——首先,ARYA需要非常大的推力,W級起步,那些mW級的隨身統統pass,否則的話,ARYA的動態根本起不來,音樂節拍之間都是完全粘連在一起的,聽得人渾身不舒服。然後需要前端聲場足夠大,能撐得起來,不然的話,ARYA就會出一個悶罐聲……這樣聲場又大、推力又大的東西……除了大號膽機之外,基本都要五位數起步……反正我的器材裡面推力達標的,聲場撐不開,聲場能撐開的,推力不夠……
同樣價格的耳機,我選HD800,因為我的前端能伺候得起。
第二個,HD660S
HD660S不是旗艦級,價格也就3000多,在HIFI市場裡不算多高貴……但是對前端的挑剔程度絕對在我接觸過的耳機當中名列前茅。
完全發揮出100%性能的HD660S是很好很強大的,不輸萬元級旗艦耳機,不過當時聽的前端是Mytek Brooklyn(一萬五)加MASSKOBO 394耳放(三萬五)……之後不管配什麼解碼和耳放,只要總價低於4萬的,基本都是糊糊的……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HD660S是HD650家族線上的最新產品……這時我不禁想起了某專業HIFI論壇裡一些「老燒」的專用懟人臺詞:你連HD650都沒玩明白,談什麼HIFI……
惹不起,惹不起……
第三個,鐵三角所有產品線除了帶PRM等限定後綴的旗艦級產品
鐵三角的旗艦耳機,我覺得主要的盈利點就是能捆綁銷售鐵三角家那些毫無競爭能力的前端設備……不管是十多年前的W5000還是最新的ADX5000,用其他設備推,效果都是一言難盡。但老實說,除了鐵三角真愛粉,我就沒見過誰會去買鐵三角家的前端設備,因為推別的耳機真不好聽,可被鐵三角的名氣騙著單獨買了鐵三角旗艦大耳的朋友我倒是見過好幾個了……太尷尬了。
其實吧,耳機做到一定檔次,工程師在定前端需求指標的時候,都會放飛自我,畢竟都掏一萬多買耳機了,肯定前端方面也不會小氣不是?這就和很多3A大作化身顯卡推銷員一樣……也沒毛病。但同時,也有很多3A大作是可以優化到差一些的配置一樣能湊合玩,這就顯出了開發公司的技術實力,耳機也是一樣的,上限牛逼不算大本事,畢竟售價擺在那裡,好工好料堆起來總能出點奇蹟,但若是不挑前端依舊能牛逼,我覺得這種高下限的能力,才真正說明了廠家強大的技術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