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畫作意涵不一定要用視覺感受。英國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利用高科技改變人們與藝術品的互動方式,讓人們不只用眼睛欣賞畫作,也能一面聞著香水、吃巧克力、聽音樂探索畫作的意涵,提供全新的觀展體驗。
「雖然藝術家的作品是視覺性的,但創作的靈感或許來自於非視覺事物。」泰特美術館媒體製作人格林(TonyGuillan)表示,藝術家的作畫靈感可能來自聽覺、味覺、觸覺等感受。
泰特美術館第二屆IK獎(IK Prize)得主藝術團隊飛行物體(Flying Object),以「泰特感官」(Tate Sensorium)為題,挑選了英國20世紀四位藝術家的畫作,並招募混音師、香水專家、心理醫生、巧克力工坊主廚等各領域專家,讓人們在全感官的幫助下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藝術作品。Tony Guillan表示,泰特美術館推崇在展覽中運用新的技術,並認為這是增進觀眾與藝術互動體驗的重要手段,將持續嘗試應用不同的技術於未來展覽中。
這次展出的畫作包含大衛·彭博格(David Bomberg)《在船艙》(In the Hold)、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風景裡的人》(Figure in a Landscape)、理察·哈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室內II》(Interior II)以及約翰·萊瑟姆(John Latham)《句號》(Full Stop)。
第一幅作品是理察·哈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在1964年完成的《室內II》
在《室內II》的畫面中,觀眾可以看到一位女性的拼貼身影,這是1940年代的演員,因此博物館特別請調香師準備40年代的香水味道,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第二幅作品則是約翰·萊瑟姆(John Latham)1961年的《句號》。
藝術家約翰·萊瑟姆曾受到禪與佛教的啟發,這幅圓形的作品,博物館希望讓觀眾體驗禪意的觸覺與聽覺,透過感受作品傳遞到手中的微妙觸動感,感受巨大黑點發出的聲波。
第三幅作品則是大衛·彭博格(David Bomberg)的抽象畫《掌握》
泰特感觀實驗室小組認為,這幅畫儘管是抽象的,但意向明確,是藝術家在戰爭前繪製的。博物館將提供能反映此抽象繪畫的香水與聲音。
第四幅是1945年法蘭西斯·培根較少為人知的作品《風景裡的人》。
這件作品將引導觀眾的嗅覺、味覺和聽覺多重感官,觀眾可以在展場吃到巧克力,但當你品嘗時,卻又不是平常巧克力的味道。館方認為培根是個充滿強烈表現形象與感官的藝術家,他的畫作中總是有多重意涵,希望能讓觀眾透過不同的感官體驗,更認識培根與創作背景。
[編輯/菠菠蟲🍍][本文由芭莎藝術新媒體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