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的一隻豬上熱搜了
就是這一隻,
你看它眼熟嗎?
簡直一模一樣對不對?
↓
事實上,這是一隻
新鮮出土的
3200年前的陶豬!
是現代借鑑了歷史,
還是過去預測了未來?
7月2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三星堆周邊發現重要遺址——聯合遺址。
專家認為,此遺址應該是三星堆古城遺址周邊一重要聚落,涵蓋了近5000年來連續不間斷的區域發展史。此發現拉開了對三星堆周邊區域研究的序幕。聯合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南豐鎮聯合村1組,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
7月29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發布廣漢聯合遺址考古成果。
在這片三星堆東北側小型聚落中,
發現了距今約3200年前的
「龍鳳呈祥」的圖案:
鳳鳥振翅欲飛,蛟龍環遊其間。
▲龍鳳呈祥的拓片
可誰也沒有想到
隨著出土文物圖片的曝光
網友的心思卻被一隻泥塑的陶豬給吸引了!
圖:3200年前的陶豬,憨態可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不少網友紛紛留言
憤怒的小鳥豬,是你嗎?
這波寵愛操作,直接把泥塑豬豬
送上了熱搜第二!
面對網友的寵愛
連三星堆博物館官博都看不下去了!
悄悄地恰起了檸檬
一條不夠,再來一條
今天我(三星堆博物館)就要「重拳出擊」了
這關係怕是說不清了
看熱鬧的網友哈哈大笑
也紛紛調侃了起來
泥塑豬豬的瞬間走紅
離不開考古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
這次考古都有什麼發現呢?
一起來看看吧~
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
面積近5000平方米
廣漢聯合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新平鎮(現南豐鎮)聯合村1組,地處鴨子河北岸約1.5公裡處,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54.84″,北緯31°1′1.24″,海拔高度458米,面積約17000平方米。
圖:遺址航拍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為配合天府大道北延線(廣漢段)工程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廣漢市文物管理所等從2019年10月開始對聯合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計劃發掘面積7000平方米,截止2020年7月底,已完成發掘面積近5000平方米,發現了極其豐富的新石器、商周、秦漢、魏晉、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遺存,揭露各個時期的灰坑、墓葬、窯址等遺蹟數以千計,同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瓷器、石器等,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
出土眾多精品
「龍鳳呈祥」紋盤和呆萌陶豬距今3000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人員在此發現了距今約5000年至明清時期持續不斷的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石器、銅錢等文物,其中一件距今約3200年、陰刻了龍鳳紋的陶蓋,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
圖:3200年前的陶盤底部刻下了龍鳳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聯合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辛中華介紹,這件陶蓋發現時已經碎成數塊。當考古人員將它進行拼接後,驚喜出現了。
陶蓋頂部中央,一隻有羽冠的鳥昂首而立;蓋頂的邊緣,清晰可見一條遊龍盤旋在鳥的周圍,嘴裡似乎噴出一道火焰,整體造型動感十足。辛中華說,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很多青銅器上都有鳥的造型,但這隻陶盤上的鳥與龍一起出現,因此它代表的應該是鳳鳥。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出土文物中,龍和鳳一起出現的文物年代最早也就在晚商時期,和聯合遺址這件陶器的龍鳳組合紋飾時代相當。龍的最早形象,一般被指為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紅山文化玉豬龍。
著名考古學者王仁湘介紹,鳳鳥的形象誕生於湖北石家河文化遺址,迄今已有4000年。鳳和龍這兩種形象,在剛剛誕生之初都是獨立出現,並沒有龍鳳同時出現在一起的構圖。直到商代,才開始出現「龍鳳配」形制的玉器。1976年,在殷墟婦好墓中,便發現了鳳鳥龍形冠以及龍鳳並行的玉飾。
▲龍鳳呈祥線描圖
據了解,此次聯合遺址出土的陶蓋上的龍鳳組合紋飾,是目前國內出現龍鳳組合的最早文物之一,與婦好墓出土的龍鳳組合玉器年代相近。龍鳳平面分布的格局以及雕刻龍圍繞鳳的紋飾組合,這件陶蓋堪稱最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條龍的龍角、龍鬚、龍爪俱全,造型已經非常接近中華文明中龍在成熟階段的形象,它和鳳搭配的圖案,清晰詮釋了中華文明中」龍鳳呈祥「的寓意及源遠流長的歷史。
至於走紅的泥塑陶豬,其形象呆萌可愛,不禁令人想起電影《憤怒的小鳥》裡豬的形象。辛中華說,陶豬在三星堆以往的發掘中有過發現,「只不過這隻形象呆萌。」
除了新石器遺存,還有漢唐宋遺存
涵蓋5000年不間斷區域發展史
據辛中華介紹,廣漢聯合遺址中的新石器遺存包含了早於寶墩文化的因素,陶器以泥質陶為主,夾砂陶也有一定數量,繩紋佔絕大多數,其餘為附加堆紋,「無論器類還是陶質、陶色和紋飾風格,都與桂圓橋遺址和寶墩文化有較大的差異,而與岷江上遊以姜維城、營盤山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有更大的相似度。」辛中華認為,這人群與寶墩、三星堆的關係不清楚,「差別比較大」,他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
圖: 「大富吉」銘文瓦當(漢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遺址同樣發現了豐富的寶墩文化遺存,主要以灰坑遺蹟為主,夾砂陶佔絕大多數,夾砂陶罐口沿壓印繩紋呈花邊口狀是比較典型的風格,器身多飾粗繩紋、平行線劃紋、齒狀附加堆紋、凸稜紋等,與三星堆文化的發展序列緊密銜接。
圖:陶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而三星堆主體文化因素在聯合遺址最為豐富,出土和復原了大量的高柄豆、鏤空圈足豆(盤)、小平底罐、器蓋、直口缸、厚唇斂口罐、簋形器、圈足罐、觚形器、瓶狀杯、小底尊形壺、字母口壺、帶耳壺、紡輪等,泥塑陶豬和龍鳳紋盤便是這個時期的物品,石器包括大量的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
需要指出的是,發掘至今還沒有出現青銅器,「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多是在祭祀坑,其他地方都很少有出現。」辛中華說。
此外,遺址還有漢代、唐宋時期的遺存。辛中華認為,聯合遺址涵蓋了近5000年來連續不間斷的區域發展史,堪稱成都平原通史型遺址,對於揭示區域考古學文化面貌、建立完整的區域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以及研究古蜀文明的起源、發展、演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圖:考古發掘現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929年,在成都北邊廣漢南興鎮,一位名為燕道誠的秀才和兒子在家宅旁挖溝,沒想到一下子挖出300多件玉石器。
1934年,時任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的葛維漢組織考古隊在已發現疑似玉石器「窖藏」的附近,進行了為期10天的發掘,共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600多件文物。
圖:華大博物館館長、文化人類學與考古學教授、美籍傳教士葛維漢/三星堆博物館
巨大的驚喜在1986年到來,三星堆「兩坑」(兩個祭祀坑)突然現世:光怪陸離的大型青銅立人、神秘詭譎的青銅神像······這批文物轟動國內外。張愛萍將軍題詞稱三星堆稱:「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
這塊人傑地靈的寶地,
還將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呢?
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來源 | 四川交通廣播FM101.7、四川日報、新華社、成都日報、四川在線、四川觀察、新華社、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