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易 發表於 2020-12-17 13:51:58
這是一個萬物皆可融入AI的時代。作為人工智慧落地的重要應用之一,AI機器人已經開始助推多個行業提升生產運營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從而幫助產業降本增效。隨著人工智慧被列入「新基建」七大領域之列,人工智慧應用正進入全新的發展賽道,AI機器人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日前,在「第十五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IDCC2020)」期間,京東數科智慧機器人業務部總經理姚秀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未來1-3年,AI機器人將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階段,5年內會有一個較大的爆發期。AI機器人將在此期間快速成熟,並大規模推廣應用,極大地助推實體經濟的發展,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融入AI,打造場景化機器人矩陣
在姚秀軍看來,AI將是機器人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分水嶺。此前的機器人更多的是實現自動化為主,解決重複性勞動、勞動強度的問題。而融入了AI能力的機器人,通過將整個數據體系打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機互動,進入智能化機器人時代。
姚秀軍指出,在這個時代,真正起決策的不是常規自動化的簡單流程,而是需要把大量的外部數據進行整合,再通過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從而形成機器和人的協作。例如在當前機器人應用最為廣泛的工廠領域,在原有自動化機器人的基礎上,引入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模塊,加速推進工業數位化。
而隨著產業數位化的進一步提速,越來越多的場景將會引入人工智慧,AI機器人也將會被更多的行業接受,從而得到更多的實踐應用,為各行業帶來價值的同時,推動AI機器人的發展。
姚秀軍判斷:「在智能化機器人時代,可能產生的商業模式,具體的產品形態,具體的服務場景和市場空間都會被打開,想像力非常巨大。」
基於在AI領域的積累和沉澱,以及對未來行業的預判,和對整個機器人發展路徑的判斷,京東數科打造了包括機房巡檢機器人、室內運送AI機器人、掛軌巡檢AI機器人、軌道巡檢AI機器人、可穿戴AI仿生手等在內的AI機器人矩陣,廣泛應用於軌道交通、數據中心、醫療等領域,已落地服務於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鐵信息工程集團、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等多家大型企業和機構。
積累沉澱,構建AI機器人底層能力
對於AI機器人這一行業,京東數科很年輕。從2018自主研發了第一款智慧機器人產品「機房巡檢機器人」開始,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快速成為機器人行業的一匹黑馬。事實上,這也來自於京東數科整體技術實力的積累和沉澱。姚秀軍強調,機器人不是網際網路的玩法,一方面它需要很強的資本投入,另一方面其產業鏈非常長,技術研發、生產投入、落地運維等能力的建設都需要深入產業場景,與合作夥伴一起紮下去,沉住氣,進行長時間的沉澱與積累。
姚秀軍介紹,今年初京東數科對公司架構進行了調整,最底層的能力層,承載所有技術、數據;中層產品層,在底層能力基礎之上打造產品能力;最上層行業層,基於能力、產品打造基於行業場景的解決方案。
在組織架構調整的基礎之上,姚秀軍透露,京東數科AI機器人將啟動「一地雙中心」戰略,以北京為根據地,同時建立一個全球研發中心,一個全球業務中心。「一地雙中心」之外,京東數科設立在美國矽谷的人工智慧研究院,則是提供最底層的核心技術支持。並以北京為主設立各類機器人底層技術的實驗室,進而輸出場景化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京東數科始終以AI為核心,面向未來3-5年的長期規劃,提出「三腦三體」的理念。「三腦」即雲腦、機腦、人腦;「三體」即,機械體、數字體、人體。姚秀軍指出,三腦三體之間並不是孤立的,隨著整個技術的發展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它們之間融合性會越來越強,而且之間的數據交互也會越來越強,從而慢慢形成機器人網絡體系。
姚秀軍表示,京東數科短期布局、中期布局和長期布局,都有明確的安排和節奏。「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上來說,更想去沉下心來,把底層能力構建起來,這個也是我們有別於現在機器人企業的差異,也是真正能在機器人產業形成影響力的一個最基礎能力。」
瞄準To B藍海,共建產業生態體系
對於京東數科來說,機器人主要面向B端的應用場景,也正是其進行產業數位化的一個機遇。
在姚秀軍看來,目前商業模式最清晰的,也是相對門檻較高的面向To B的特種機器人領域。比如像巡檢類機器人,運送類機器人等等,其對技術的要求,壁壘性的要求,穩定性的要求,容錯性的要求都非常。因而,在探索過程中,更需要產業生態的通力合作。
姚秀軍介紹,「目前京東數科的機器人產品已經在各個領域實現了覆蓋,合作夥伴也逐漸變多。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將所有的能力開放出來,如SDK、硬體接口、電氣標準等,讓合作夥伴去適配更複雜、個性化的場景,而京東數科則是做生態性、平臺性的內容。」
「在生態合作的過程中,大家應該放下自己對自己行業的一種過度自信,與線下的夥伴大家更好的以平等的方式對話,大家更好地去協同發展。這也是一種雙向的關係,」 姚秀軍表示:「同時我期望可能更多的,是需要頭部的網際網路企業有效地協同起來,把多個小生態變成一個大生態,去真正助推整個機器人產業發展,當然還需要良性的競爭環境和競爭關係。」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