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930路引入超級公交電容車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昨天上午9時30分,在930路的白渡路中山南路站,下客完畢,駕駛員沈師傅將車停在地面上清晰劃線的停車位裡。按動操作臺上的按鈕,車頂上方一個長相酷似路燈的設備隨即靜悄悄地啟動,緩緩降下一臺充電弓。幾秒鐘後,弓頭牢牢搭住藏在車頂的受電弓。7分鐘之後,車載儀表顯示電量補滿了,這輛超級公交電容車上路可開40公裡。
「新車的最大好處是充電快,續航裡程長,滿功率充電7分鐘,可跑40公裡。從白渡路中山南路站到火車站南廣場,一個來回近18公裡,消耗了近一半的電量,趁著發車間隙的幾分鐘再補點電,跑起來更定心。」沈師傅告訴記者,上一代電容車,續航能力不佳,最多跑五六公裡。遇到高峰大客流和夏天開空調,電力更是捉襟見肘。
目前上海各大公交企業投運的大多為鋰電池純電車,需要側插的慢充方式。其最大的優點在於車輛充滿電後,續航裡程較長,可達到二三百公裡,普遍滿足大多數線路的運營需求。但不足是,需要建立配套的封閉集中充電場所。在業內人士看來,超級電容車是實現中短距離城市公交新能源車之路的有效途徑,特別對於土地資源緊張的中心城區。
這也是930路引入超級電容車的最主要理由。據930路所在的巴士四公司八車隊黨支部書記虞奕介紹,車隊的線路大多在市中心,運營車輛停在重慶南路停車場,停車和充電資源很緊張,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擴容。「現在好了,在首末站建設充電弓,首末站就和充電站合二為一了,不需要再建充電場所,一下子解決了新能源車更換的難題。」
據悉,2006年8月,超級電容公交車最早出現在11路時,能量密度只有15瓦時每千克,2012年,這一數字提高到68,現在已經突破了100,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通俗地說,一輛車的儲電量,從14年前的5度,增長到現在的40度,續航裡程提高近10倍。同時,新一代電容車採用頂置設備替換以往車尾的布置方式,使得車內載客空間得以最大程度釋放,增加了常用座椅數量,為乘客提供更舒適的乘坐環境。
圖說:新一代智能柔性充電弓
此外,新一代的智能柔性充電弓採用充電網雙層防護技術,實時監測充電狀態,一旦發現溫度、壓力等異常,會主動斷電。無論遇到颱風、暴雨還是霧霾、揚塵,充電弓都能在惡劣條件下正常啟動。當枝葉、柳絮、灰塵等異物附著在其表面時,自動監測系統會提前發現並及時處理。
同時,新車型融合了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開發了智能化快充系統運營管理平臺及手機APP實時獲取營運車輛技術數據,實現了運營、調度、充電、遠程安全監控等智能化管理的關鍵技術突破。
記者從久事公交集團獲悉,至2020年末,集團預計擁有各類新能源公交車5000多輛,佔比接近75%,充電車位4400多個。年底前,6個超級電容快充站完成外線送電,930路、17路、18路、隧道8線、146路新增89輛超級電容車,加上去年已經投運的11路、26路,申城超級公交電容車將超過百輛。
新民晚報記者 任天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