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經常權衡自己是否該花掉一筆很小的金額,他堅信,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錢一旦花掉,就失去了在未來靠著長期複利增長變成大錢的機會。巴菲特警示投資者們要學會權衡。在今天花錢,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者欲望,與將其投資來獲得長期的增長機會,這兩者之間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而巴菲特已經用他漫長的職業生涯證明了,而且未來還將繼續證明下去——耐心和持久力才是投資的終極奧義。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日,8月30日,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迎來了自己的90歲生日。最近幾年,由於錯過了美股的大牛市,巴菲特不斷受到各種質疑,而今年3月以來的美股神奇暴漲當中,他也近乎無所作為,讓許多人都開始懷疑他是不是真的老了。然而,就在這個生日的周末,伯克希爾宣布,他們一舉同時投資了日本五大貿易公司伊藤忠、丸紅、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持股均超過5%,總倉位60億美元。
在一個所有人都不曾料想到的地方,巴菲特的大動作來了,似乎是在提醒大眾,巴菲特還是那個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這位90歲的老人目前擁有大約820億美元淨身家,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財富當中近90%都是他在65歲之後才獲得的。投資生涯當中,誰都可能會有一兩次妙手偶得的交易,但真正困難的是長期保持水準以上的表現,這才是真正的財富密碼。
在本月稍早時的一封郵件當中,巴菲特曾經這樣寫道:「我一直以來都在向大家推薦我所謂的『瑪土撒拉法』( The Methuselah Technique)。」他曾經在1965年的寫給自己有限合夥投資者的信件當中解釋過,這一方法就是長壽再加上穩健、可觀的投資回報率。巴菲特自己就踐行了這種方法,他完成人生第一筆投資,買進3股Cities Service的股票,已經是七十八年前的事情了。
「這模式看上去還是很有效的。」巴菲特在本月的郵件當中開玩笑道,「可是,我的路才剛剛走完了大約9%。」瑪土撒拉是《聖經》當中記載的最高壽者,活了969歲,而巴菲特的90歲只相當於前者壽命的大約9%。
從很早的時候,巴菲特就意識到,構建自己的財富,不單單要看你投資增長的潛力有多大,更要看增長的周期有多長。
大約10歲的時候,巴菲特讀到了一本關於如何賺到1000美元的書,他憑藉直覺就捕捉到了時間的重要性。如果1000美元投資能夠穩定獲得10%的年均回報率,那麼五年下來,這筆投資就可以超過1600美元,十年下來,就可以達到近2600美元,二十五年下來,就可以超過1.08萬美元,五十年下來,就接近11.74萬美元了,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根據著名的《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記載,當時巴菲特就對自己說:「錢就是這麼來的。」
這一瞬間,當時還是個巴菲特的孩子如同聆聽到了神諭。傳記寫道:「這就是數字爆炸的魔法,一筆很少的錢,只要能夠以持續的速度獲得長期增長,最後就會變成一筆巨大的財富。他的頭腦中立刻出現了自己在草地上滾雪球,越滾越大的畫面,這就是對複利力量的最佳圖釋。」
只不過,大多數人要意識到這一點,乃至按照這一點去行事,卻是很困難的。人們總是嚴重低估複利增長的力量,而我們投資的周期越長,潛在的回報越高,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就越慘重。
其實,大家做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巴菲特的思維邏輯了。如果目前大約是2.85萬點的道指,未來只以每年接近1.6%的慢速上漲,到了2099年12月31日,它會漲到多少呢?
答案是:就這樣也能漲到10萬點。
那麼,如果將年漲速提高到4.6%呢?
答案是:到這個世紀結束時,道指將站上100萬點的門檻。
再進一步,假設道指的年漲速將為7.7%——依然低於過去三十年平均的8.4%,那麼,到2099年12月31日,道指就將漲到1000萬點。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這番回報計算還沒有將股息因素納入進去。同時,道指由三十隻成分股構成,有相當的多元化程度,也更適合投資大眾。對於巴菲特這樣的專家而言,集中火力,將數量更少的股票持有幾年,甚至幾十年,或許可以換來大得多的回報,但是對於能力有限的散戶而言,這樣做風險就太高了,完全可能讓他們損失慘重,追悔莫及。
如果哪位投資者讀到這裡,還沒有一絲絲吃驚,那麼只有兩種可能性——你要麼是數學和巴菲特一樣好,要麼是讀得太快了。哪怕是很低的回報率,只要假以時日,持續增長,也能夠讓少量初始資金變成一筆巨大的財富。理解這一點,在當前可謂是前所未有的重要,因為眾所周知,現在有許多散戶都在不自覺中成為了投機者,成天想著發大財,但是持有股票的典型周期往往都只有幾天,甚至幾小時。
巴菲特通過其漫長的投資生涯,還以身體力行給投資者上了重要的另外一課:與時俱進。事實上,巴菲特的投資風格是一直在變化的,越是年長,風格與早期的差異就越大。
幾十年前的巴菲特,賺錢最主要的手段是靠著購買自己能夠找到的市值最小、價格最低廉的股票。這些投資對象小到可以用「市場微生物」來形容,比如水泵公司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和地圖公司Sanborn Map等。
可是現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頭號重倉股卻是全球市值第一的蘋果。其實,建倉蘋果最早並不是巴菲特本人的主意,是他的一位助手買進的,但是之後,巴菲特本人對這筆投資變得越來越熱心,卻是不爭的事實。
到上周結束時,巴菲特公司手裡的蘋果股份,其價值大約為1230億美元,已經相當於伯克希爾總市值的24%左右。如果你知道巴菲特曾經在很長的時間裡因為覺得自己不了解科技行業而對其股票敬而遠之,眼下的這一幕肯定會讓你覺得匪夷所思。
根據費城投資公司AJO的計算,在美股市場上流通的蘋果股票,年度周轉率為211%。這就意味著,一位典型投資者持有這隻股票的時間不會超過二十五周,而伯克希爾持有蘋果股票到現在就已經四年半了,而且看上去大概率還將長時間持有下去。
《滾雪球》裡寫到,十幾歲的時候,「巴菲特就開始從另外一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時間。複利將現在和未來奇妙地連接起來了。如果今天的1美元若干年後可以變成10美元,那麼,在他的眼裡,這兩者就可以畫等號了」。
在步入而立之年前夕,複利思考就已經成為了巴菲特的一種本能。他花3.15萬美元在奧馬哈買下一直居住至今的房子時,他將這揶揄為「巴菲特的蠢行」,因為「在他的頭腦當中,這3.15萬美元等於未來複利加持後的100萬美元」。
他的朋友和家人們經常會聽到巴菲特喃喃自語,比如「我真的想花30萬美元理個髮嗎」,或者是「我真的願意就這麼花掉50萬美元嗎」之類,而實際上,他正權衡是否該花掉的實際金額都很小,只是他堅信,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錢一旦花掉,就失去了在未來靠著長期複利增長變成大錢的機會。
投資者必須明白,今天每花掉1美元,就意味著你失去了未來某一天的10美元、100美元,甚至是1000美元。當然,這並不是要你變得吝嗇,而是讓你學會權衡。在今天花錢,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者欲望,與將其投資來獲得長期的增長機會,這兩者之間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總之,你不該花的錢花得越多,你破壞了複利增長,被迫從頭來過的風險就越大。
巴菲特已經用他漫長的職業生涯證明了,而且未來還將繼續證明下去——耐心和持久力才是投資的終極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