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怎樣燒香拜佛才靈驗?
https://v.qq.com/x/page/n0339xqrrad.html
核心提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眾對於佛教的無知和敬畏心,打著佛教的名義進行詐騙,或者是利用神秘色彩包裝商業產品。例如:例如銷售「本命佛」等等;詳見:「本命佛」之說別有用心,千萬不要在身上佩戴佛菩薩像!在新年春節,寺院拍賣午夜頭香、頭鍾,高達百萬元,在當今世界並非什麼「新聞」,而幾乎成了一種見多不怪的普遍現象。難道這不是借佛斂財?
另外,有些人打起了利用網絡借佛斂財的主意,前面說一些人們認同的理,如救度墮胎嬰靈、觀音賜福、戒殺放生、布施得財等等,後面來兩句:請接福、請迎某某財神進門、迎健康長壽、請救度……、你願意布施一次嗎,等等,最後的目的是讓你讚賞。請問讚賞的錢進了誰的腰包?
一切都是因果法則的作用結果,業力招感而已。佛法是內求之法,不修自己這顆心,誰也保佑不了。貪這貪那,如果自己不修心,佛怎麼救度?佛法是出世間法,出離六道輪迴最重要。
佛教認為人生是無窮苦海,稱「苦諦」,受苦的根源是貪慾與嗔恨心。貪嗔的根源是無明(愚昧無知)。汙染人的光明心性,使人變得庸俗墮落的汙染物是貪嗔痴。故貪嗔痴思想及其所引發的行為稱「集諦」。根除苦與苦因的智慧和方法稱「道諦」,離苦得樂的境界稱「滅諦」,即「涅槃」。苦集滅道是佛教教義概括。佛教教義認為由無明而生貪,由貪而生嗔恨,由貪嗔痴而衍生一切煩惱,由煩惱而造業受苦,沉淪苦海。佛教教義雖然廣如虛空,深如大海,但概括起來只有淨化二字。淨化什麼呢?是淨化人類的精神世界,即淨化人心。
淨化的對象是什麼呢?就是人心中的自私和貪婪。用什麼方法對治自私和貪婪呢?就是用無我觀、無常觀、性空觀。以無我觀治自私,以覺悟所貪一切事物的剎那變易性(無常)和虛幻不實性(性空)對治貪婪的惡習。「佛」是「覺悟」之意,覺悟什麼呢?就是覺悟無我、無常、性空。佛教所追求的淨土不是金壁輝煌的寺廟和金銀珠寶做成的佛像,而是無貪慾和嗔恨心的清淨世界。佛出世設教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愚昧和貪婪所造成的充滿矛盾和苦難的人類社會。
一、重慶九龍坡區華巖寺住持道堅法師對於借佛斂財的詐騙現象總結為四點,分享如下,希望大家以後能夠明辨。
來源:http://news.cang.com/info/284388_2.html
1、公司辦寺院騙取錢財
出家人修寺院,目的是繼承中國優良傳統文化,搞好自身修持的同時,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寺院管理是中國古老的管理模式,有一套傳統嚴格的經濟管理方法,帳目每月公示。寺院裡公私分明,職能清晰。寺院的經濟收入主要是信徒的捐贈。寺院經濟的支出包括:寺院古建築的維修,新建宗教建築,文物保護,文化,教育,弘法,慈善,還有水電費、職工工資等。開支中,職工和僧人的日常生活費及僧人的補助,佔寺院整個支出的比例非常之低,這些經費大多用於文物古蹟保護和文化教育等重大項目上了。有的人看見寺院有一定的收入,就想把文物保護等建設和弘法慈善開支裝進腰包。於是,雖然他們不懂佛教也不懂文化,就投資修寺院,目的只有一個:賺錢!這些拿著政府合法批文的商人成了寺院的老大,請幾個所謂的出家人(為何要稱所謂的呢,他們可能是俗人剃頭作假;也有真正的出家人,但出家動機不純,沒有信仰,被師父發現後逐出山門投靠商人;也有的出家人,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看見真正的寺院比較清苦,清規戒律比較多,就投奔到商人門下拿高工資等)裝裝門面,就開始營業了。
公司(這些公司的性質也有許多種)辦寺院是借佛斂財,經營手段會很多,令你防不勝防。這些賺錢方法,真正的出家人是不會做的。
一是收取高額門票。跟旅遊團籤定合同,吸引大量遊客,賺取門票費。
二是賣高價香。一般寺院旁邊有許多人經營香燭生意,靠寺院維持一家的生活。但公司化寺院會在寺內賣高價香,從幾十到數以千元計。這些香都是穀草等雜物加以香精製成,屬粗製濫造,毒害物質嚴重超標,成本非常低廉。而真正的環保香是香料合成,成本較高。大家考慮過沒有,幾十元的成本,賣出一千多元,這叫什麼商業之道?純粹是騙術!有的公司會跟導遊合作,引導你燒高香,據知情人士透露,一般是賣價五五分成。
三是假冒活佛大師給你看相算命,再讓你出錢消災。公司會派出託兒,或跟導遊合作,說某活佛大師功夫了得,什麼大話都說。託兒早已從遊客或香客口中套出許多有用信息,你在大師面前就變成了透明人,可能包括你住哪兒他都知道,整得你一愣一愣的,你連想都不用想就掏錢了。
四是推銷各種「開光法物」。這些東西包括他們說可以鎮宅、消災、祈財的玉佛、金銀古玩,什麼都有。當你花二三千元買回去給行家裡手一看,才說僅值幾十元。我經常遇到一些商人在我面前炫耀他在某某處請來的開光寶物,就是一般的加工上色的玉石,最多不過百來元的東西,卻買成數千元。
五是做高價消災法事。有的寺院作法事是隨喜的,也就是說由你隨意給些供養,出家人就算給你義務勞動了。但這裡就可能要花上真正寺院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天價,做一場假的法事,還說為你免去了一場血光之災呢。
2、以集資建廟為名,騙取善款
如果你遇到拿化緣簿及相關證明,號稱某山頭僧人或居士,走街串巷,沿途募化的,這肯定是以集資建廟為名騙錢的,這僅算是小騙,容後面交待。現在僅說那些衣著堂皇,舉止文雅,有合法理由的高級騙子。
作為正規佛教活動場所,視十方善款為淨財,隨便動用挪用貪汙一分錢,都被佛教徒視為嚴重的罪行,將要受到極其惡劣的果報。因此,寺院裡帳目清楚,嚴格按照國家非營利單位財務會計管理規定執行,對每一筆款項有專用帳目,如放生款,印經款,弘法基金,修建基金,香油款等,專款專用。有寺院管理委員會及專門的財務總監監督,每年接受國家主管單位的財務審查,有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就會遭到法律的制裁,死後還要接受靈魂的審判。那些打著修建寺院的名義騙取錢財的人,一般不是佛教徒,看到國家法制還不健全,有空子可鑽,就搖身一變,或為「居士」或為「僧人」,打起了孔方兄的主意。
既然是騙子,說明他動機明確,騙術也過得去。你可能看到他一身名牌,談吐儒雅,舉止大方,動輒說有強硬後臺,能以非法途徑拿到合法修建寺院批文。他可能粗通佛教名相,說一口似懂非懂的禪機法語;他可能說此寺院歷史之悠久,有珍貴文物古蹟,官方如何重視;他可能說民眾對此如何的崇拜,但你連名字都沒聽說過;他也可能說這是某皇族的家廟,甚至大膽說這是當今某中央領導的家鄉,經特批要修建的,得到了許多高官名流的支持,等等。
見你不容易上當,他可能會以集資修建,利益均沾的方式騙你(這更是大笑話了,寺院能收支平衡就算是住持有能力了。況且哪有在寺院裡拿善款回家的,那因果報應你受得了嗎?)但因為利益故,可能許多人會上當。
如果你要看批文,他會拿出一大堆的材料,看得你雲裡霧裡,什麼中央指示,法律法規,國家批文,修建方案,回報收益等等,讓你為付出辛苦血汗錢邁出堅定的一步。一旦他收到你的錢,他會馬上變換手機號碼或住址,捲款逃跑,讓你的一片熱心頃刻化為烏有。
3、假冒僧尼,沿街化緣踩點,乘機或騙或偷
中國佛教信徒習慣出資建寺、供養僧眾。而外出化緣是過去出家修行方式的頭陀行之一,深受大眾敬仰。現在一些低級騙子利用人們的佛教信仰,假冒僧尼,沿街乞化,使人真偽莫辨,很容易上當。
假冒僧尼行騙比起上述的公司開辦寺院或集資捲款來,算是小巫見大巫了,但其社會影響卻非常惡劣。因為這些假冒僧尼行騙破壞了人們的信仰,打亂了社會的傳統秩序,且行騙人數眾多,遍布全國各大城鄉。據我保守估計,全國假冒僧尼人數約達五六十萬之眾,而中國佛教三大語系出家人總數約二十萬人,假冒偽劣是出家人的三倍之數,其惡劣影響可見一斑。
前些年,假冒僧尼化緣騙錢多以安徽籍為主,現在已經蔓延到更廣的地區。這些人欺騙道具非常簡單,只需要製作一套破僧服,加上蓋有所謂中國佛教協會的「化緣證」「出家身份證」即可,比其他任何欺詐性工作的成本都低。
中國佛教自新中國成立以後,已經不再遊方化緣,而是納入統一管理,以生產自養為主,比如搞些第三產業,以寺養寺,山區的寺院還有農場,都是自力更生了,不允許外出化緣的。
出家人的專用證明是戒牒,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寺院受戒的證明,上面蓋有中國佛教協會及「三師七證」的印章,一般到其他寺院掛單用,對外人不會出示的。
這些人的騙術也不算高明,大多利用不明真相的人,號稱要修建寺院,或給你看相算命,或為你消災治病驅鬼等等。
聲稱修建寺院的,會給你看功德簿,上面有些誘人的說法,什麼出一元錢刻碑,出十元寫入寺志,出一百元上報佛教協會,出一千元佛史永載之類。我們別說出一元刻碑,就算算出十元刻碑吧。現在一塊切角碑至少也要四五百元的成本價,加上打磨費加工費運輸費,每刻一個字的人工費根據大小字不一,少則一二元一字,大則數元一字。也就是說,出十元錢刻碑,等於要給你倒貼錢才可能刻上石碑呢。
如果為你看相算命,更是無稽之談,佛教是不主張看相算命的。佛教注重因果學說,認為有因必有果,我們應從因地下手,即注重如何積德行善,以改造命運,掌握命運,作命運的主人。
若真能消災治病驅鬼等,他會在家裡好好驅驅倒黴鬼背時鬼貪心鬼,真有那個能力就不會窮得到處騙人了。
更有甚者,這些沿街行乞的假冒僧尼,不僅會騙人,還會偷會搶,大家在網上一搜索便知。他們白天走街串巷踩點,看到老年人就騙,能下手偷就偷,有機會就搶,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我提醒大家,只要你看到上門化緣的,請你撥打110報警,我們的警察會馬上趕到現場,並對這個詐騙行為給予法律的制裁。若詐騙犯罪事實成立,一般判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有其他犯罪行為,數罪併罰。
4、附佛之名,行詐騙之實
這一類騙術的品種繁多,隨著時代的變化,會出現許多新的名堂。由於武俠熱,河南少林寺周圍大大小小的武館中,習武的人有五萬人之眾,他們冒充僧人,以看病賣藥為名,四下行騙。時下大家最關注的假冒少林武僧表演即其一,前一陣子影響比較大。如在重慶市,他們打傷記者和警察,還圍攻制止他們騙人的重慶南岸觀音寺,情節嚴重。這一伙人到了成都,再次行兇,被成都的警察捉拿歸案,還將其中在重慶犯罪的假冒僧人送歸重慶審判。
重慶地區假冒僧人四處化緣騙錢的人,已經深入小區,甚至冒充華巖寺的僧人,進行詐騙活動。雖然我們疾呼打假,公安部門也努力工作,但來自安徽等地的冒牌僧人實在太多,很難給予徹底清理。
假冒佛教僧人行騙是一個社會性問題,請有關政府部門像成都警察一樣管一管,不要讓善良的人們無法相信任何人,不要讓這個社會變成一個沒有誠信的社會。
二、多識仁波切:天價頭香 意義何在? 文:多識仁波切
來源:http://news.cang.com/info/284388_2.html
在新年春節,寺院拍賣午夜頭香、頭鍾,高達百萬元,在當今世界並非什麼「新聞」,而幾乎成了一種見多不怪的普遍現象。但佛教界對此類嚴重損害佛教形象的各種行為是否因其普遍而見多不怪,就可以置若罔聞、聽之任之,甚至犯戒違法、隨波逐流、隨喜讚嘆呢?還是堅持佛門清規,維護佛教的形象呢?我想對這樣的問題,不僅佛教學術界和佛教上層需要認真思考,凡愛護佛法,具正信的佛教僧俗弟子都應該認真思考。
佛教寺院是傳承佛祖清淨法脈,清淨戒脈,以戒定慧三學培育繼承法脈僧才的場所,是宏法、修戒、修禪的場所,是遠離紅塵物慾的人間淨土。在藏傳佛教中稱寺院為「洲」或「島」,意為佛寺是慾海中的「綠洲」、「安樂島」。信眾朝寺進香,訪僧拜佛,就是為了求視聽的清淨,領略清淨無欲的精神氛圍,緩解生活中的壓力。這也是佛寺存在的意義和社會價值。
佛教供燈進香,具有深刻的教理象徵意義。燈光象徵智慧,香象徵戒德清香,供燈是希望生出智慧,驅散心中的無明愚暗,進香是希望清淨德香罩身。(佛教以「香」喻清名善德,以「臭」喻無德惡名,如「臭名遠揚」)。佛教中的供養,重心不重物。若動機不正,出於貪心,雖供養金山銀山,施捨億萬財富,也形同放債牟利,施米捉鳥,無善功德可言。若出於誠心,供一把土,其功德等於供養大地。佛具大慈大悲心和平等性,佛教稱「苦海慈航」,應更關心弱小貧苦眾生。現在佛教寺廟聖地反而成了富人遊玩之地,貪僧斂錢之所。以高額的門票,將貧苦的眾生拒之山門之外了。
俗話說「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難進來」。過去窮人無錢進衙門討公道時,還可以進寺廟向佛菩薩訴苦。得不到今世的幸福安樂時,還有個求來世安樂,以減輕痛苦的去處。現在卻變成了「天下廟門朝南開,有信無錢難進來」了,把窮苦人進廟燒香拜佛的這點權利也給剝奪了。這種做法符合佛教的教義嗎?
佛教在社會上存在的價值不是它的斂錢功能,而是它的淡化物慾,淨化人心,進而達到淨化社會的作用。佛教超越民族和國界,超越不同的文化類型,能像陽光一樣普照精神大地的能量源泉是超越物質的獨特的精神文明作用。它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般若經》中說:「用盛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作供養的功德,不如說一句般若經的功德。」就是在說佛法淨化人心的功德。
以「覺悟萬法性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為其本性的佛,在當今社會變成愛財、貪財、斂財的「佛」,以「淨化為用,離欲為性」的離貪佛法,變成賺錢的工具。「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心皆不染著」的清淨僧人,變成貪財牟利,口念彌陀,心想鈔票的假和尚,修禪布道的人間淨土——寺廟變成商鋪鬧市時,佛、法、僧和佛寺固有的性質和意義已蕩然無存了。對這種情況佛教界仁人志士作何感想呢?
「三武滅佛」毀佛撤廟,毀壞的只是佛教的外部形式,現在在形式上是建寺造佛,而且建的寺廟越來越豪華,造的佛越來越大,但大多數都是以「招財進寶」為目的的商業行為。這種與佛教離欲精神反其道而行之的作法,貌似「興佛」,實際上是消滅佛教精神的滅佛。其危害遠勝於歷史上的歷次滅佛運動。「佛」和「魔」只是一字之差,外形上佛魔沒有什麼差別,甚至在無明籠罩的俗人眼裡魔更像「佛」。如《西遊記》中的「假雷音」。佛和魔的差別在於淨化與汙染的精神實質。
在佛經中有「七寶供佛」之說,有獻花進香之說,也有供佛齋僧有功德、獲大福報之說。但沒有「燒大香」、「燒高香」獲得「大福報」,能「做大官」、「發大財」的說法,也沒有燒香、敲鐘「分先後」,其福報大小和「先後等次有關」的說法。香分大小,燒香敲鐘「分先後,論福報」的做法純屬民間迷信產物。利用人們求財求福的貪心,大作虛假的迷信宣傳炒作,釣「大魚」上鉤,受巨額香資是赤裸裸的違法行為,佛教寺院怎能做這樣的事。
即使把頭香拍賣所得巨資全部捐贈給失學兒童和貧困學生的單一事例,無法證明這種做法的合理合法(佛法)性。漢傳佛教寺廟高價出售「除夕頭炷香進香權」和「除夕首鐘敲鍾權」的事已非個別地區個別寺廟的個別情況。即使是寶光寺把本次拍賣頭香權所得全部捐給了失學兒童和貧困學生,但別的寺廟,是否也把拍賣除夕「頭炷香」,「首鍾票」所得資金捐給了助學助殘、救苦濟貧的慈善事業呢?把本次拍賣「頭香權」所得搞了助學捐助,但不知歷次拍賣「頭香權」所得是否也都搞了助學等慈善捐助呢?
人煙密集、商業繁華地區的寺廟平時的門票香資,加上佛誕等節日法會供養,收入相當可觀。既然履行佛教救苦濟貧的承諾,就應當拿出寺院平時收入的一部分投入社會慈善事業,為什麼還要違法犯戒,巧立名目,大把大把地撈錢呢?按照佛教教義,用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財物(不淨之物)供養三寶,布施眾生是大不敬,造惡業。
佛教的宗旨是淨化人心,佛法的本義是破除貪慾。如六祖《壇經》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驕傲自大)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心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佛教認為人生是無窮苦海,稱「苦諦」,受苦的根源是貪慾與嗔恨心。貪嗔的根源是無明(愚昧無知)。汙染人的光明心性,使人變得庸俗墮落的汙染物是貪嗔痴。故貪嗔痴思想及其所引發的行為稱「集諦」。根除苦與苦因的智慧和方法稱「道諦」,離苦得樂的境界稱「滅諦」,即「涅槃」。苦集滅道是佛教教義概括。佛教教義認為由無明而生貪,由貪而生嗔恨,由貪嗔痴而衍生一切煩惱,由煩惱而造業受苦,沉淪苦海。佛教教義雖然廣如虛空,深如大海,但概括起來只有淨化二字。淨化什麼呢?是淨化人類的精神世界,即淨化人心。
淨化的對象是什麼呢?就是人心中的自私和貪婪。用什麼方法對治自私和貪婪呢?就是用無我觀、無常觀、性空觀。以無我觀治自私,以覺悟所貪一切事物的剎那變易性(無常)和虛幻不實性(性空)對治貪婪的惡習。「佛」是「覺悟」之意,覺悟什麼呢?就是覺悟無我、無常、性空。佛教所追求的淨土不是金壁輝煌的寺廟和金銀珠寶做成的佛像,而是無貪慾和嗔恨心的清淨世界。佛出世設教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愚昧和貪婪所造成的充滿矛盾和苦難的人類社會。
佛陀釋迦牟尼放棄皇太子的尊貴地位,出離皇宮,隱居山林,衣屍布,食乞食,臥草鋪,建立乞食者(比丘)僧團,制定四眾弟子清淨戒律。律中規定僧人吃乞食,一日一餐,不準存儲隔夜糧,穿粗布壞色打上補丁的百衲衣,不準存儲多餘的衣裙,不準手觸金銀,不準聽歌觀舞,不準戴金銀珠寶首飾,不準戴花塗香,不準坐高墊大床,不準住超過一方丈的大房(一方丈約9平方米)等等。上述佛陀的生活方式和對出家僧人的要求都充分體現了一個離貪離欲的高尚道德原則。
無論在家還是出家弟子都要做到「戒十惡,行十善」。「十惡」是:殺生、盜竊、邪淫、妄語、離間語、粗惡語、是非語、貪心、害人心、不信因果報應的邪執見。「十善」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撒謊等戒除上述「十惡」的善行。戒十惡、行十善是佛門弟子的最低道德標準,也是真假佛弟子的鑑別標準。無論他掛的什麼佛教頭銜,穿的什麼袈裟僧衣,如果保不住殺、盜、淫、妄「四波羅夷」和「十善戒」這個佛教道德的底線。那肯定是個假冒偽劣貨色。
佛陀在臨終遺教中說:「觀修合於《經》,言論合於《論》,行為合於《律》者是我弟子,若不符合經論律者,非我弟子。」
佛教的所作所為,必須符合三藏教義,這是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佛教在具體的地緣文化和歷史環境中會有不同的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變化只是非本質性變化,作為其本質和規定性的性質不能變,若其本質變了,就不成其為佛教了。如離欲去貪是貫穿佛教全部教義的基本原則,若離開「離欲去貪」這個大前提,佛教的一切教義無從談起。
戒行是佛教的標誌。佛說:「戒行存在,佛教存在;戒行不存在,佛教不存在」。現在佛不像佛,成了「招財佛」;僧不像僧,成了貪財奴,假扮僧;寺不像寺,成了賣佛賣法的交易所。佛像和寺廟在外形上除了增加商業時代的豪華性、超大性而外沒有多大的變化,但佛像和寺廟所象徵的精神內涵卻越來越少了。坐落在鬧市中心和旅遊景點上的寺廟在鐘聲和梵唄聲中源源不斷流進鈔票,與此同時暗暗流失的卻是無法用金錢計價的佛陀精神!
坐在寺廟入口處的大腹便便的笑佛彌勒,似乎笑得更開心。是以慈悲笑容迎接給寺廟送錢的八方來客呢?還是把淚水吞進大腹,無可奈何地對著眾生以笑代哭呢?憑大家的理智去分辨吧。
視頻:學佛與做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