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各地大力挖掘特色資源,對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環境,不斷提升鄉村教育、醫療、文化和政務服務水平,發展各類特色文旅、特色農業項目,美麗鄉村建設彰顯成色。青山綠水間,一首首農村改革新曲在各地譜寫,一幅幅山水畫卷徐徐展開,美麗鄉村的魅力不斷迸發,更多百姓過上了美麗生活。
小朋友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玩耍(8月3日攝)。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畢節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點內的教育、醫療、就業扶貧車間、長幼日間託養照料中心等設施齊全。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鄉村醫生江鳳英(中)給廣西武宣縣東鄉鎮河馬村村民講解科學的洗手方法(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這是新疆阿克陶縣易地扶貧搬遷點的阿克陶縣現代設施農業產業扶貧基地和阿克陶縣崑崙佳苑小區(3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廣西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的一處民宿(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在江西省萍鄉市武功山風景名勝區以摔跤運動為特色的鄉村學校——麻田中心學校的操場上,校長朱志輝(右)指導學生練習「摔跤操」(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在雲南省鎮雄縣大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老人們在老年之家休閒娛樂(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湖南省寧鄉市溈山鄉九年制學校茶藝班的學生在學校附近的茶田裡練習採茶(7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為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和實踐能力,溈山鄉九年制學校自2012年起面向3至6年級的學生開辦茶藝班,學生可自願報名,每周上1節茶藝課。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孩子們在廣西興業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老鄉家園」內玩耍(5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西藏拉薩市當雄縣羊八井鎮彩渠塘村婦女主任宜西措姆(左一)與村致富帶頭人贊瓊(右一)一家交流(8月2日攝)。彩渠塘村的150戶683名村民2017年底開始陸續從那曲、阿里、昌都等地區極為艱苦的地帶搬遷而來。來到新村後,不僅衣食住行和醫療都有了保障,還靠羊八井地熱溫泉旅遊入股分紅,發展綿羊育肥、手工加工合作社等集體經濟和就近就便務工增加收入。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陝西商洛市洛南縣靈口區域敬老院的老人們在唱靜板書(7月28日攝)。據了解,陝西洛南縣目前共有9所敬老院,設置床位760張,對全縣願意到敬老院的300多名農村特困人員實行集中供養政策。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大興地鎮維拉壩珠海社區一景,這裡安置了來自109個傈僳族寨子的700多戶群眾(11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西城鎮金達萊民俗村,村民在村內的咖啡館前體驗親子遊樂項目(5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在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石莊鄉官山村,村民進入村級衛生健康服務室準備做日常檢查(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學生在位於雲南省鎮雄縣大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高山九年一貫制學校上計算機課(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貴州省從江縣加榜鄉加車村,脫貧攻堅指揮所網格員吳賢豔(左)與村裡的大一女生梁瓊英在直播推介加榜梯田風光(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在新疆鄯善縣闢展鎮樹柏溝村,一名村民抱著孩子在自家院前曬太陽(1月11日攝)。近年來,被當地人稱為「彩門村」的樹柏溝村村民,將彩繪農民畫運用到大門的裝飾上。這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為村裡發展鄉村旅遊增色不少。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武溪鎮的瀘溪縣第五中學學生在練習吹笛子(5月22日攝)。該校是一所農村普通完全中學,自2006年起免費開設各類藝術培訓課,培養農村學生的藝術興趣、專業特長。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坪壩村向家壩居民點,村民在整理自家庭院(4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在天津市薊州區尤古莊鎮大龍臥中心小學,天津音樂學院聲樂系研究生李源(左一)給小學生上音樂課(11月13日攝)。2018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聲樂系對地處偏僻的天津市薊州區尤古莊鎮大龍臥中心小學展開幫扶,捐贈資金幫助該小學建設音樂教室、購置教具,同時每周選派優秀學生和教師到該小學擔任音樂老師。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拉果鄉偉木村(6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近年來,四川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域推進「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貴州省丹寨縣金泉街道千年傳蠟染製作坊,創辦人之一的王方周(右一)指導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創作蠟畫(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楹 攝
編輯:張巖 魯鵬 趙婷婷 徐欽 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