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是如何打破「信長包圍網」的?
織田信長和足利義昭是日本戰國時代翻臉典範,信長將義昭一手扶起,隨後將其視為外交「工具人」;不過義昭並不這麼想,他希望恢復室町幕府權威,成為振興幕府的主要人物,兩人不同的目的,自然造成關係破裂。
特別是隨著織田信長要求足利義昭將治理日本的柄權交出,兩人徹底翻臉。在義昭的暗示下,織田家周邊勢力聞風而動,信長包圍網就此成立,儘管包圍網成員參差不齊,但也有強力大名加入其中。那麼,信長是如何打破「信長包圍網」的?
真正形成導火索的是「金崎撤退戰」,織田信長在朝倉和淺井的夾擊下狼狽逃回京都,恐懼、憤怒的情緒伴隨著信長。兩個月後信長率領軍隊再度與朝倉和淺井對戰,此戰並沒有如德川方的記錄一般,對朝倉和淺井家造成巨大影響,織田信長也只是險勝,並不具備太多的意義。
不過正是因為朝倉和淺井家的軍事行動,在京畿地區帶來連鎖反應,織田信長的手下敗將們聞風而動,大家互相聯合起來抵抗織田家的攻勢。這些大名包含齋藤、六角、三好、本願寺,各個方向的敵人向織田家蜂擁而來。這個階段是信長最危險的時候,面對如此多的進攻,無論是兵員還是物資的消耗成倍增加,信長已然無法支撐。
根據織田家的歷史記錄,織田信長依靠天皇和朝廷的權威,依靠停戰協定獲得了喘息之機。德川家的記錄則顯示,織田信長將掌控幕府的柄權交給朝倉家,換取朝倉家停戰的約定。至於哪個為真不得而知,但停戰協議確有其事,這使得信長有機會恢復。對於織田信長而言,最大的對手是加入包圍網的武田信玄,由於信玄的加入,反信長勢力聲勢大漲。
至於足利義昭表明上和他沒有關係,但誰都知道正是因為他的牽頭,織田家才遭到圍攻。織田信長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對義昭下了最後通牒《異見十七條》。信長毫不客氣地指責義昭違背了兩人的協議,甚至威脅義昭會遭到暗殺。這種以生命威脅頂頭上司的行為,表明信長已經不再名義上服從將軍的命令。
不過足利義昭並不在乎,如果換成其他人恐怕也是這種想法,畢竟信長被朝倉、淺井、武田、本願寺等勢力圍攻,更不用說還有其他大名由於距離較遠沒有直接參與,但也支援了大量的物資。這種情況下,義昭自然不會理會信長的威脅,甚至認為這只不過是信長最後的掙扎。
1572年,織田信長面臨著人生最大的危機,就連冒險一戰的桶狹間之戰都沒有如此兇險,誰都認為織田家支撐不下去了。不過進入1573年後,信長否極泰來,武田信玄在三方原之戰痛毆德川家康,隨後因病重而撤軍,不久後病死。
隨著武田信玄的病死,能夠為織田信長帶來最大危機的武田家偃旗息鼓,信長重振軍力,於1573年4月將足利義昭從京都驅趕而出。同年8月,厄運降臨到朝倉和淺井頭上,兩家先後被攻滅,北陸通道對織田家打開。
同年7月,被驅逐的足利義昭募集軍隊,再度對織田信長展開進攻,不過召集而來的軍隊並未對信長造成太大威脅,被信長輕鬆戰勝。在信長生前,足利義昭再也沒有返回京都。雖然信長一度有意讓義昭返回,但面對義昭提出的人質要求,信長斷然拒絕,兩人此後再也沒有見面。
儘管之後足利義昭下令全日本大名進攻織田信長,但織田家早已不是1872年時的狀態,在各軍團長奔赴各地,信長居中支援的情況下,沒有人願意真的與織田家敵對,面對織田家,臣服還是死亡成為各勢力爭論的焦點,信長包圍網早已名存實亡。
從歷史記錄來看,織田信長得到了天皇和朝廷的幫助,同時也不在乎一時的受挫,儘管差點遭遇滅亡的厄運,但最終堅持下來。更重要的,運氣都站在信長一邊,包圍網的核心人物武田信玄意外病逝,使得信長去除了心腹大患,最終逐一消滅包圍網成員,讓織田家挺過了危機,實在是既有貴人幫助,又有老天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