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趙薇導演的獨白劇《聽見她說》的收官之作《完美女孩》中,楊冪飾演了一個完美女孩——AI機器人小愛。
她擁有一切世人賦予的完美女人標準:
「精緻的五官、傲人的身材、精通一切技能,從不抱怨,24小時隨叫隨到,而且很溫柔。」
在她的世界裡,沒有自我,永遠以別人附屬品這樣的存在活著。
不斷的迎合和取悅他人,滿足所有的期待,把給別人帶來愉快當做自己最大的使命。
可等待小愛的結局,卻是不被珍惜,暴力對待,無法維修,報廢處理,變成像垃圾一樣的存在。
有人說,小愛的悲劇在於她沒得選,因為從她誕生之際,就被植入了「討好型人格」的程序。
可生活中,卻有多少鮮活美好的女孩,也在不知不覺中活成了小愛的模樣。
尤其是在感情中。
「喜歡一個人,我就變得很卑微」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根據網上的一項調查顯示,47.5%的人認為自己習慣性討好他人,70.8%的人承受著「討好型心理」的困擾:
「我的意見不重要,只要別人開心就好。」
「明明是他的錯,但先道歉的永遠是我。」
「不敢說不,不敢拒絕,不敢表達,我的嘴巴可能只是擺設品。」
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曾這樣形容自己:
「表面上,我總是笑臉迎人,可心裡頭,卻是拼死拼活,在兇多吉少、千鈞一髮的高難度下,汗流浹背地為人類提供最周詳的服務……
而且,無論我被家人怎樣責怪,也從不還嘴。哪怕只是戲言,於我也如晴天霹靂,令我為之瘋狂,哪裡還談得上還嘴……
只要被人批評,我就覺得對方說得一點都沒錯,是我自己想法有誤。因此我總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擊,內心卻承受著瘋狂的恐懼。」
於是,為了對抗這種恐懼,他只能把自己躲在一個卑微的影子中。
沒有自我,活得糾結又擰巴。
後臺收到一個姑娘的私信。
「我從記事起,就一直都在取悅別人。
因為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又總是哭窮,所以我一直很懂事體貼,從不會給他們添麻煩。
後來,我談了戀愛,也是竭盡所能的對他好,習慣性的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懂事地附和他的一切需求,卑微的像一顆塵土。
我以為我換來的是別人的真心,到最後,卻是欺騙和背叛。
從那以後,我就像受了詛咒一樣,每一次的結局都驚人的相似,每一段感情遍體鱗傷。
難道真的是我命不好嗎?」
看過一句話:太懂事的女人多半命不好,她認為的愛,都是以委屈自己為代價。
小的時候取悅父母,長大了討好世界,卻唯獨忘記了悅納自己。
可是如果你連自己都忘了愛自己,又怎麼奢望別人來愛你呢?
「你的愛,是沉重的枷鎖」
前兩天,鄭爽發布了一條動態「2021年要獨立!真的決定要獨居起來,加油啊,小爽!這次要親自動手裝修,樂趣大大滴!」
很多人為鄭爽感到高興,因為她終於看見了自己。
鄭爽至今為止,有過3段感情,愛情中的她給人的印象就是 「習慣性卑微」,明明是當紅女星,卻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和張翰在一起的時候,為了張翰,她願意捨棄正在上升的事業,不肯跟別的男演員拍親熱戲,甚至願意為他洗衣做飯,退出娛樂圈。
和胡彥斌分手後,為了紀念自己和胡彥斌的感情,她寫了一本書,書中記錄的都是她和胡彥斌的戀愛往事,書中她甚至寫道即便對方是想玩弄感情,自己也能接受他的放縱。
同樣的,在和張恆的這段感情中,面對張恆的冷暴力,她也是主動「求和」,利用一切的機會接近」討好「他,並不斷進行自我攻擊「我給你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壓力」、「你對我很失望吧」。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一個討好型的伴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其中,有個高贊的匿名回答:你看過街上的流浪狗嗎?
有的狗在碰到人類時會掉頭就跑,但有的狗即便腿瘸了,眼瞎了,還是本能的會對人類搖尾巴,露出自己的肚皮。
永遠不長記性,只會傻乎乎的靠近,哪怕會再次被人一腳踢倒。
前任就是這樣的女孩,她曾說過,只要我留在她的身邊,無論我做什麼,她都會選擇原諒。
可這樣的她,讓我不忍苛責的同時,卻總是感到心酸,因為她會讓我想要變壞。
我抵抗不了變壞的誘惑,所以我只能離開她。
是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住這樣「沉重」的愛。
你以為的愛對於另一半而言,已經變成了枷鎖和負擔。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德西效應」。「德西效應」是指在所有關係裡單方面一味的付出,不但得不到預期的回報,還會讓對方感到理所應當,在親密關係中,尤其如此。
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中有一句名言:犧牲者,培養放縱者。
當我們在譴責「人渣」時,其實每一個人渣背後,都有一個「犧牲者」。
蔣方舟曾在《奇葩大會》上所說:「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適度自私,有益身心健康」。
心理學家霍妮認為: 「迎合他人的結果,就會感到無法依賴自己。」
是的,在取悅別人狀態中長大的人,內心是充滿不安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對身邊人付出越多,扮演別人喜歡的「角色」越逼真,就越對自己喪失信任感,直至迷失自我。
因為你的取悅只是保護色,你從未在對方面前袒露過真實的自我。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擺脫假性自我?
1.學會說不
學會說「不」究竟有多重要?
可以這麼說,學會說「不」是自我肯定裡的一大主題。
懂得說「不」是一種給別人設定邊界的方式,告訴他們:「這就是我的位置,這些我可以接受,這些我拒絕。」
懂得拒絕,會提高我們說「是」的價值。因為,若拒絕不自由,則表達將毫無意義。
2.悅納自我
其實當我們用懂事來討好別人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無法從內心接納自己,必須要通過外部來獲得肯定。
但試想,如果在日常生活裡,你的朋友告訴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時,你會如何反應?
我們會給予對方最大的耐心,安慰對方,肯定對方。
其實,有時候,我們對自己就是不夠寬容,永遠都在挑刺,可卻忘記了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也不會得到所有人的喜歡,只有悅納自我,才是正解。
3. 修復創傷
很多人在生活中是意識到自己的心理是出了問題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積極修復創傷,自我成長的,甚至有些人會拒絕修復缺失,一味沉浸在過去的陰影中。
但過去的創傷,需要我們給它做一場修復手術,去自我覺醒、自我救贖,才會有真正癒合的可能。
亦舒曾說:「人生短短數十載,最要緊的是滿足自己,不是討好他人。」
是的, 人生於世,如果非要討好一個人的話,那麼,希望那個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正如楊冪所說:「我心目中的完美女孩是有自我,有情感的;而不是影片中的完美女孩「小愛」為迎合別人的需求而存在的AI。
我始終認為,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應該是鮮活而美好的,而不是被別人的喜好塑造,被市場的標準標價,被打磨成像商品一樣千篇一律的無趣樣子。
每個人都要繼續走在強大自我的路上,活出屬於自己的真正完美人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