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青年
最近兩個月,網上莫名出現了一種怪異的妝容,名為「家暴妝」。
她們的臉上布滿傷痕,眼睛腫得只能睜開一半,嘴唇裂開滲血,讓人看到覺得又心疼又揪心。
這些女生在社交主頁上分享自己這些嚇人的妝容,並且還一副很開心的樣子,說身邊的朋友都以為自己被家暴了。
看到這裡,我覺得是又悲哀、又氣憤。
她們是覺得家暴很搞笑,所以用調侃的「家暴妝」當成潮流來模仿嗎?
當這個畸形的潮流成為一種笑談,一種被人吹捧跟風的行為,真的是一種讓人嘆息的時代病態。
打開年輕人聚集社交APP,你會發現「家暴妝」這個畸形潮流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彙,追逐者還在日益增多。
包含了「家暴妝」詞條的小紅書日記超過了5000篇;
微博話題接近了30萬的閱讀量;
關於家暴妝的抖音視頻就超過了7萬次的播放量......
這些數量驚人的「作品」,堆砌出了一個新興潮流的趨勢,只是是一種病態、畸形的產物,但評論區映射出來的創作意圖,卻暴露了這些人對家暴充滿了迷戀。
有人還說:「被家暴了,我可太酷了!」
我看了只是覺得她十分愚蠢,被家暴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嗎?
家暴就像是一座城,外面的人想盡辦法想進來,而裡面的人則想方設法往外逃,挺諷刺的。
還有人自稱自己是「大神」,拍攝家暴妝教程,並溫馨提示「別忘了在脖子、鎖骨也抹點血紅色」,極力營造一種血腥的效果。
在這些人眼裡,家暴妝似乎是一種極具美感、能彰顯個性的藝術形式。
好像有能力化好家暴妝的女性,就會比別人多一分優越感。
可真相卻是,這些看似讚美的言論,都散發著噁心的氣味,無論家暴妝走到哪裡,都不會受到網友待見。
那關於這種畸形的妝容,它的源頭究竟是哪裡呢?
這就要追溯到家暴妝的起源地,國外的社交平臺Instagram,今年4月份國外的女網紅@the human kind在社交平臺上面上傳了一張眼角有淤血的照片,並且配文說道「我可愛到會被逮捕」,並且發起了挑戰。
很多人不清楚什麼是Mug Shot,翻譯過來就是:入獄妝。
特點就是監獄背景牆、受傷的臉和桀驁不馴的表情。這個女網紅拍攝這樣的照片初衷只是為了滿足網友變身古惑仔與人打架被捕的電影情節。
可直到美國彩妝博主James Charles在一張看似挨打了的照片下方寫了一行字:「被家暴的我依然很美、睫毛彎彎。」
我只能說,你們是吃飽了閒的嗎?
也因為她的一句話,這場美妝狂歡開始向畸形、極端的方向走去,衍生出「家暴妝」一詞,國外網友也同樣覺得很不適,紛紛指責這位美妝博主。
「你這是美化、支持家暴的行為,是在受害者的傷口上撒鹽。」;
「你腦子有病」;
即使這個博主隨後刪除了照片,可這就像是一場熊熊大火,火苗已經點燃了起來,這股風潮也隨即刮入中國,變成了一場博取關注的畸形變裝秀。
有人會說這是一場小眾的行為藝術文化,可實際上呢?
那些模仿這種妝容的人,自然是認同的,他們的觀點就是認為應該支持言論自由,任何反對的聲音都是「站在道德高地指責」。
可言論自由,就意味著能夠隨意觸碰道德、法律的底線,傷害第三方嗎?
高考那天,貴州一輛公交墜湖導致21人死亡,這件事情牽動著無數網友的心,晚姐也密切關注著這件事。
可在微博上,有個博主@曹大寶就針對這條新聞,評論了「才死21個」這樣的話,頓時惹怒了網友們,遭到了大量指責和舉報。
最後,他的帳號被封,相關公司與他解除了合同。
這些在網上宣傳家暴妝的人,和曹大寶又有什麼區別呢?
你們沒經歷過家暴的恐怖,就肆意撕開他人的傷口,故意給別人造成二次傷害。
那些認為這場家暴妝是屬於小眾文化和行為藝術的人,你們真的懂什麼叫做小眾文化和行為藝術嗎?
所謂的小眾文化,是建立在特定的精神風貌和身份認同的小圈子裡,就是說他們只會自己瞎鬧騰,但不會影響到周邊不是圈子裡的人。
但家暴妝已經打擾到社會,再者它不是一種虛構的文化,而是真實且殘酷的現象,這種行為會不斷地將受害者一次次拉入有關家暴的回憶深淵裡面,重複感受著強烈的不適和恐懼。
而且,行為藝術的表現形式雖然怪誕,可核心卻是要對社會有警示作用。
可這些化著家暴妝的人,他們的表情從未有過痛苦悲傷,只有炫耀和嬉笑。
如果讓那些孩子看到,很容易給不了解實情的他們造成一種「家暴是一種好玩的遊戲」錯覺,甚至會給那些有家暴傾向的人但不敢行動的人發出暗示:
家暴,並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你說它是藝術行為?對不起,我第一個出來不服!
知道在中國,家暴行為有多麼普遍嗎?
據全國婦聯統計,在中國平均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毆打;全國2.7億家庭中,有30%的已婚婦女曾經遭受到家暴。
2014-2016年期間,中國涉及家暴的一審案件數量共有94571件,僅僅38名男性自訴自己遭受到妻子家暴,其餘都是男性為施暴者。
但這真的是事實的全部真相嗎?
這945171份離婚判決書裡面,僅僅有3741件被認為存在家暴行為,認定率僅為3.96%,被媒體挖掘、公開報導的概率就更少了。
再加上,現在網絡媒體的信息接收也是按照讀者的偏好機制推薦,如果你本身對社會新聞就沒有關注,就很難接收到這些家暴的新聞。
就像暴雨洪水的新聞,我還有很多媒體都有報導和持續關注,可仍舊有人會說「怎麼社會那麼多大事你們都不敢說?整天說明星,說八卦,說婚姻?」
不是沒有消息,而是我們不關注,對家暴事件的認知也少,才會出現這麼多人跟風模仿這種「家暴妝」。
如果家暴變成了一場娛樂,那要毀了多少人的一生?
妝容,本身是展現女性魅力的一種手法,而家暴是摧毀女性容貌的一種兇殘、醜陋的行為,將兩者劃等號或者美化,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不值得我們去認同。
小青年,一個混跡職場的自媒體人。
現代人「機不離手」,長期沉迷於短視頻,刷朋友圈,接收無效信息轟炸,會讓我們的成長停滯。
關注我,每天與你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