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2020-07-22 職場青年有話說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文·小青年


最近兩個月,網上莫名出現了一種怪異的妝容,名為「家暴妝」。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她們的臉上布滿傷痕,眼睛腫得只能睜開一半,嘴唇裂開滲血,讓人看到覺得又心疼又揪心。


這些女生在社交主頁上分享自己這些嚇人的妝容,並且還一副很開心的樣子,說身邊的朋友都以為自己被家暴了。


看到這裡,我覺得是又悲哀、又氣憤。


她們是覺得家暴很搞笑,所以用調侃的「家暴妝」當成潮流來模仿嗎?


當這個畸形的潮流成為一種笑談,一種被人吹捧跟風的行為,真的是一種讓人嘆息的時代病態。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打開年輕人聚集社交APP,你會發現「家暴妝」這個畸形潮流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彙,追逐者還在日益增多。


包含了「家暴妝」詞條的小紅書日記超過了5000篇;


微博話題接近了30萬的閱讀量;


關於家暴妝的抖音視頻就超過了7萬次的播放量......


這些數量驚人的「作品」,堆砌出了一個新興潮流的趨勢,只是是一種病態、畸形的產物,但評論區映射出來的創作意圖,卻暴露了這些人對家暴充滿了迷戀。


有人還說:「被家暴了,我可太酷了!」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我看了只是覺得她十分愚蠢,被家暴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嗎?


家暴就像是一座城,外面的人想盡辦法想進來,而裡面的人則想方設法往外逃,挺諷刺的。


還有人自稱自己是「大神」,拍攝家暴妝教程,並溫馨提示「別忘了在脖子、鎖骨也抹點血紅色」,極力營造一種血腥的效果。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在這些人眼裡,家暴妝似乎是一種極具美感、能彰顯個性的藝術形式。


好像有能力化好家暴妝的女性,就會比別人多一分優越感。


可真相卻是,這些看似讚美的言論,都散發著噁心的氣味,無論家暴妝走到哪裡,都不會受到網友待見。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那關於這種畸形的妝容,它的源頭究竟是哪裡呢?


這就要追溯到家暴妝的起源地,國外的社交平臺Instagram,今年4月份國外的女網紅@the human kind在社交平臺上面上傳了一張眼角有淤血的照片,並且配文說道「我可愛到會被逮捕」,並且發起了挑戰。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很多人不清楚什麼是Mug Shot,翻譯過來就是:入獄妝。


特點就是監獄背景牆、受傷的臉和桀驁不馴的表情。這個女網紅拍攝這樣的照片初衷只是為了滿足網友變身古惑仔與人打架被捕的電影情節。


可直到美國彩妝博主James Charles在一張看似挨打了的照片下方寫了一行字:「被家暴的我依然很美、睫毛彎彎。」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我只能說,你們是吃飽了閒的嗎?


也因為她的一句話,這場美妝狂歡開始向畸形、極端的方向走去,衍生出「家暴妝」一詞,國外網友也同樣覺得很不適,紛紛指責這位美妝博主。


「你這是美化、支持家暴的行為,是在受害者的傷口上撒鹽。」;


「你腦子有病」;


即使這個博主隨後刪除了照片,可這就像是一場熊熊大火,火苗已經點燃了起來,這股風潮也隨即刮入中國,變成了一場博取關注的畸形變裝秀。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有人會說這是一場小眾的行為藝術文化,可實際上呢?


那些模仿這種妝容的人,自然是認同的,他們的觀點就是認為應該支持言論自由,任何反對的聲音都是「站在道德高地指責」。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可言論自由,就意味著能夠隨意觸碰道德、法律的底線,傷害第三方嗎?


高考那天,貴州一輛公交墜湖導致21人死亡,這件事情牽動著無數網友的心,晚姐也密切關注著這件事。


可在微博上,有個博主@曹大寶就針對這條新聞,評論了「才死21個」這樣的話,頓時惹怒了網友們,遭到了大量指責和舉報。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最後,他的帳號被封,相關公司與他解除了合同。


這些在網上宣傳家暴妝的人,和曹大寶又有什麼區別呢?


你們沒經歷過家暴的恐怖,就肆意撕開他人的傷口,故意給別人造成二次傷害。


那些認為這場家暴妝是屬於小眾文化和行為藝術的人,你們真的懂什麼叫做小眾文化和行為藝術嗎?


所謂的小眾文化,是建立在特定的精神風貌和身份認同的小圈子裡,就是說他們只會自己瞎鬧騰,但不會影響到周邊不是圈子裡的人。


但家暴妝已經打擾到社會,再者它不是一種虛構的文化,而是真實且殘酷的現象,這種行為會不斷地將受害者一次次拉入有關家暴的回憶深淵裡面,重複感受著強烈的不適和恐懼。


而且,行為藝術的表現形式雖然怪誕,可核心卻是要對社會有警示作用。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可這些化著家暴妝的人,他們的表情從未有過痛苦悲傷,只有炫耀和嬉笑。


如果讓那些孩子看到,很容易給不了解實情的他們造成一種「家暴是一種好玩的遊戲」錯覺,甚至會給那些有家暴傾向的人但不敢行動的人發出暗示:


家暴,並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你說它是藝術行為?對不起,我第一個出來不服!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知道在中國,家暴行為有多麼普遍嗎?


據全國婦聯統計,在中國平均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毆打;全國2.7億家庭中,有30%的已婚婦女曾經遭受到家暴。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2014-2016年期間,中國涉及家暴的一審案件數量共有94571件,僅僅38名男性自訴自己遭受到妻子家暴,其餘都是男性為施暴者。


但這真的是事實的全部真相嗎?


這945171份離婚判決書裡面,僅僅有3741件被認為存在家暴行為,認定率僅為3.96%,被媒體挖掘、公開報導的概率就更少了。


再加上,現在網絡媒體的信息接收也是按照讀者的偏好機制推薦,如果你本身對社會新聞就沒有關注,就很難接收到這些家暴的新聞。


就像暴雨洪水的新聞,我還有很多媒體都有報導和持續關注,可仍舊有人會說「怎麼社會那麼多大事你們都不敢說?整天說明星,說八卦,說婚姻?」


不是沒有消息,而是我們不關注,對家暴事件的認知也少,才會出現這麼多人跟風模仿這種「家暴妝」。


如果家暴變成了一場娛樂,那要毀了多少人的一生?


妝容,本身是展現女性魅力的一種手法,而家暴是摧毀女性容貌的一種兇殘、醜陋的行為,將兩者劃等號或者美化,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不值得我們去認同。


家暴何時變成了一種美的表現?

小青年,一個混跡職場的自媒體人。

現代人「機不離手」,長期沉迷於短視頻,刷朋友圈,接收無效信息轟炸,會讓我們的成長停滯。

關注我,每天與你一同成長

相關焦點

  • 網紅拉姆被前夫縱火焚燒|家暴,你何時才能停止?!
    張嫮目家暴是不爭的事實,可悲的是,竟然有不少人支持張嫮目,理由是:「認識一個月就同居,不是什麼好女人,該打。」不由想到去年同樣因為第五次被家暴後,站出來發生的美妝博主宇芽。「結了三次婚還家暴的男人也要,不是蠢就是有所圖。」比起譴責施暴者,很多人更願意苛責不完美的受害人。但首先,在悲劇發聲後先去質疑「受害者行為是否有錯」,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
  • 著名網紅宇芽被家暴,家暴何時休?我們又該怎麼辦
    家暴,顧名思義家庭暴力簡稱家暴,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心理、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於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心理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家庭暴力發生於有血緣、婚姻、收養關係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間。
  • 你化家暴妝的樣子,真醜
    近日,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美妝博主們「秀」出了各色各樣的「家暴妝」,並得意洋洋地以為「很美」「很可愛」。神情麻木,目光呆滯驚恐,這是遭受家庭暴力女性真實的狀態。家暴帶來的不僅是身體的傷害,更是心理的創傷。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本是為了「反家暴」的妝容,卻漸漸變了味。
  • 追捧「家暴妝」,既無知又無良
    」——最近,網上興起這樣一種妝容,美妝博主們熱捧其「很美」「很酷」。「家暴妝」出現在幾年前,起初是一位外國藝術家邀請女明星化妝成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目光驚恐、神情麻木,以期喚醒更多人對家暴問題的關注。但不知從何時起
  • 拿"家暴"炫耀!美妝博主教"家暴妝",而你卻當美妝發朋友圈,不合適吧
    美妝博主出新招,家暴妝火爆朋友圈,但是拿"家暴妝"當美妝,真的不好玩。當下不少年輕人追捧的"家暴妝"。美學家朱光潛早就說過"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審美並不是簡單的、純粹的主觀行為,它必將植根於一定的客觀現實之上。如果只是一小部分人認為"家暴妝"是好看的,那麼他們就應該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審美趣味太過"另類"。
  • 男子砍傷妻子被判刑後又欲傷妻被反殺—家暴究竟何時止?
    本以為這一場噩夢就此過去,不曾想小王因為在獄中表現好被假釋,出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小美。起初是對小美「真誠的道歉」,企圖用真心挽回前妻小美的心,達到跟小美復婚的目的。不曾想小美早已不是幾年前的那個小美,兩人因復婚的事糾纏了一個多星期,在第八天的時候小王早已按賴不住,順手拿起水果刀架到小美美的脖子處,再一次威脅:「不復婚我弄死你信不信!」
  • 拿「家暴妝」當美妝,真的不好玩
    直到我打開一些社交網站,在上面看到一些美妝博主的「示範」,才明白我見證了某種「新時尚」妝容。這便是被當下不少年輕人追捧的「家暴妝」。套用網上一個有趣的描述,這類「家暴妝」的特點就是「鼻青臉腫,嘴唇開裂,妝容夠慘,眼神夠狠」——當然,這只是旁觀者的觀感,而很多愛好者卻樂在其中,不僅認為這種妝容很有趣、好玩,而且還將之視為流行的「新派審美」。
  • 滿臉是血的「家暴妝」走紅,我竟然笑不出來
    文 | 之初家暴,無論如何美化,都無法掩蓋它的殘忍與血腥,兩者結合起來被大肆模仿的家暴妝,完全是扭曲的審美取向,本質上已經不是美,而是對遭遇家暴重拳女性的蔑視,是缺乏同理心的體現,是喪失底線的過度娛樂化。
  • 讓人極度不適的網紅「家暴妝」,請不要再給它點讚
    但今年流行的萬聖節妝容中,有一種妝卻讓人看了感覺超級不適,這就是「家暴妝」。 直到國外流行起#mug shot#挑戰,參與這個活動的人在臉上和身上做仿妝;把淤青、傷口和鮮血都極度還原;甚至連立體感的紅腫都沒落下,以此來表現自己的狂放不羈。 美國一位美妝博主曬了自己的妝容後,配文:被家暴後,我依然很美,睫毛彎彎。
  • 媒體:拿「家暴妝」當美妝,真的不好玩
    直到我打開一些社交網站,在上面看到一些美妝博主的「示範」,才明白我見證了某種「新時尚」妝容。這便是被當下不少年輕人追捧的「家暴妝」。美學家朱光潛早就說過「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審美並不是簡單的、純粹的主觀行為,它必將植根於一定的客觀現實之上。如果只是一小部分人認為「家暴妝」是好看的,那麼他們就應該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審美趣味太過「另類」。
  • 網紅宇芽遭家暴的背後,上百萬PUA渣男在狂笑.
    宇芽,微博名@宇芽YUYAMIKA,是一名美妝博主。當然她最出彩的技能,是仿妝。她仿的每一個明星,都神似本尊;而上面那個蒙娜麗莎仿妝,曾讓她一夜漲粉60萬。昨天下午在微博自爆遭遇了男友@沱沱的風魔教的家暴,悲憤控訴、字字錐心。4個多月,5次家暴。前三次,沱沱以連續猛扇耳光的方式對宇芽進行家暴。或許是出於畏怯、或許是抵不過渣男的軟磨硬泡 ,一而再,再而三,宇芽原諒了對方。
  • 真正被家暴的人,是發不出聲音的
    宇芽就在這樣的反覆角力中,被一點一點拽出電梯……輿論發酵到現在,其實最讓我難受的不僅是宇芽被家暴本身。更多的,還是對於家暴這件事,我們事實上缺乏一種同理心。現在最多的是這幾種聲音:恨鐵不成鋼地質問「為什麼不反抗?」
  • 愛默生:美是宇宙的一種表現
    生而為人:愛美是一種趣味,覺知美是一種生命的律動,融化為美是一種自然,創造美是一種最高的德行。
  • 美妝博主秀「家暴妝」,新華銳評:別把無知當好玩,守住底線
    美妝博主秀「家暴妝」,新華銳評:別把無知當好玩,守住底線 @新華網 10月28日消息,最近,網上突然興起一種妝容——「家暴妝」。
  • 女性爭先恐後化「家暴妝」,發布筆記5000條,娛樂的底線在哪裡?
    ——魯迅現在的化妝操作,越來越讓人迷惑了,繼「茶藝妝」之後,又出現了一種「家暴妝」,一聽有家暴這兩個字,心裡就不舒服。所謂的「家暴妝」,就是把自己化成鼻青臉腫的樣子,像是被人打過一樣。這種妝容由外國傳過來的,本來叫「Mug Shot」,翻譯過來是入獄照。
  • 有些拖延,其實是家暴
    簡單了解後,我發現這個「男朋友」,拖延可能只是假象,家暴才是內藏。這位「男友」的拖延表現為「在外時微信不回,打電話要拖很久才接。在家時不倒垃圾、不洗衣服,每次一起外出都要催很久」。再深入了解後發現還有「只愛玩遊戲,要麼就是抱著手機,不願講話」,甚至「不願過性生活」。這不是家庭冷暴力(雖然還沒組成家庭)又是什麼呢?
  • Papi醬旗下知名博主宇芽被家暴:家暴男是怎樣造就的?(929期)
    相反,一個女孩子如果脾氣暴躁、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一定會被制止,指責她不像個女孩子;而男孩子被默許以暴制暴,通過拳頭和脾氣表現得像個「爺們」。 另一方面,媒體在鼓勵男性暴力。 一種是家庭中有一個或多個憤怒者,可能是爺爺、父親、叔叔或兄弟。 研究發現,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習慣受虐者,也可能成為習慣施虐者。 憤怒男性的行為模式是先天基因、家庭和整個社會塑造的,當成人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和感受有什麼不妥,那麼孩子也很容易把這視為理所當然。
  • 宇芽被家暴,沉默在尖叫.
    而第五次,因為宇芽隨口一句話,她被使勁摔到地上、被踩臉、被狠狠踢踹、辱罵,導致傷到尾椎,癱在地上爬不起來。直到他發現宇芽真的動不了了,才給學生打電話,跟對方說,他因為受到了傷害,才對宇芽進行暴力傷害的。「他把我引到臥室,我看到宇芽,當時特別震驚,我沒有看過任何一個女孩,像牲口一樣癱在床上。」
  • 網紅「家暴妝」火了,有人默默流淚:我挨的打成了你博人眼球的妝
    或者你真的了解過家暴嗎?家暴真的非常可怕,你永遠都無法理解被家暴者心裡的那種痛苦和無助……那一年我上中學,放學後朋友讓我去他家玩,然而當我快到他家的時候,我卻聽到了屋內的吵鬧聲,聲音很大,朋友的爸爸走了出來,沒有說一句話。
  • 網紅「家暴妝」走紅,網友質疑娛樂底線在哪裡
    部分網友為了模仿罪犯站在身高標註牆前面的照片,隨即拍攝了同類照片,有博主甚至上傳了自己化得眼角淤青的照片,配文道「被家暴後我依然很美。」 這種網紅「家暴妝」模仿被家暴者的傷口,傷疤逼真,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加上「家暴」「受傷」等關鍵詞,引來不少點擊閱讀。此類照片傳入國內後,隨即引發網友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