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杏花疏影
原著作者、編劇劉靜老師曾經明確表示過,《父母愛情》想要展示的是一種中國式的溫暖,是平凡的幸福,所以劇本裡「都是好人」。
可既然有劇情,就避免不了矛盾衝突,即使僅僅是雞毛蒜皮的家長裡短,依舊會有不討人喜歡的人設。安傑的哥哥嫂子就是其中的一對。
最初看這部劇,對安泰夫妻拜高踩低的勢利十分看不慣,在江德福面前「像個店小二」,卻不想著順道去小黑山島探望一下落難的大妹一家人。
後來刷劇的次數多了,也可能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漸漸地對他們的行為倒是多了一份理解。有時候也會反思,在那樣一種情境下,換做你我,又能做出怎樣的選擇?
剛剛經歷過巨大的社會變革,父親帶著小老婆和他們的子女匆忙離開,母親悲苦之下也很快撒手人寰,留給三兄妹的,僅剩下一棟房產和「資本家」出身的頭銜。
除了「資本家」的帽子,安家還有著極其複雜的海外關係。在那個敏感的時期,這樣的家庭在人前註定是抬不起頭來的。
然而,他們又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有文化,有教養,有著不甘人下的清高和傲氣。過慣了受人尊敬的日子,這巨大的心理落差讓他們感到壓抑。
要想重新挺直腰板,便只剩下唯一的一條路,那就是攀上一門穿軍裝的、有身份的親戚,能給他們帶來底氣和榮耀。
年輕有為的江德福江團長恰在這時看中了安傑。
姐姐安欣關心的是安傑的感受,是江德福是否能夠真正給小妹帶來幸福;而安泰夫妻想得更多的,卻是攀上這門親戚之後的好處。
當然,在認識江德福之後,他們也確實受益多多。且不說那救了安晨一條命的盤尼西林,小到一袋麵粉、一瓶香油,大到順利把兒子女兒雙雙送進部隊去當兵。有了這個軍官妹夫,安泰終於在人前挺直了腰板,無須再看別人的臉色。
江德福是一個懂得感恩、懂得包容的人。明知道大舅哥大舅嫂巴結自己的「動機」不純,依舊對他們以誠相待客客氣氣。甚至在安晨童言無忌說出他媽媽「不讓我小姑跳火坑」時,還大度地表示感謝,說自己心裡明白當嫂子的這是為了安傑好。
安泰批評過妻子「話多」,想想還真是,這位地主家出身的小姐,背地裡總喜歡說長道短,一會兒嫌江德福捧著白菊花登門,一會兒嫌他吃飯吧唧嘴,當面討好,背後議論,還經常被抓包露出馬腳,弄得自己好不尷尬。
可是這些江德福都不會去計較。
是好脾氣、高情商的江德福,唯一一次明確表達對安泰的不滿,就是因為安泰來到了松山島,卻沒有去附近的小黑山島看望安欣。
同樣是妹妹、妹夫,用得著的就巴結,用不著的避之唯恐不及。
在小妹家住了好幾天,連老丁媳婦王秀娥都聊到了,卻沒有提大妹一家一句。
這大概是安泰夫妻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吧。
不去小黑山島,不為別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怕被連累。因為那時候歐陽懿還沒有平反,還帶著右派的帽子。
安泰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親身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讓他不敢再去冒險,不敢拿一家人的安穩度日、拿孩子們的前途去賭。在那段令人窒息的日子裡,很多至親骨肉、恩愛夫妻都被迫與「牛鬼蛇神」劃清界限,更何況原本就背著家庭出身問題的安泰夫妻呢?
他們做出的選擇,只不過是和大多數人一樣,是被殘酷的現實無情碾過的悲哀。
正因如此,才顯得江德福與安傑對歐陽一家不離不棄、雪中送炭是多麼的彌足珍貴。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