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皮膚特指皮膚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出現的一種高反應狀態,患者常常表現出對外界各種理化因素的不耐受,如皮膚接觸護膚品、化妝品、防曬乳、肥皂、各種環境因素(如冷熱刺激、日光照射、空氣汙染、潮溼、乾燥、自然風、衣物摩擦等等),並且可以存在一些生理、心理性(如內分泌、心理壓力或者情緒波動)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飲酒)的誘發因素。可表現有灼熱、刺痛、瘙癢及緊繃感等主觀症狀,伴或不伴紅斑、毛細血管擴張及脫屑等客觀體徵。
隨著皮膚護理、醫療性美容技術的受關注度不斷提高,敏感性皮膚也逐漸被大眾以及專業人士所認識和重視。目前認為其發生機制和表皮屏障功能受損、皮膚神經、血管的高反應性等因素有關。
表皮屏障功能受損是導致敏感性皮膚的重要因素。皮膚角質層就像「磚牆結構」,裡面的磚頭就是角化細胞,灰漿就是分布其中的脂質。角質層如果被破壞,表皮的物理屏障就會失衡,角質層變薄引發敏感,嚴重的還會引起皮炎。可以通過外源性補充天然性脂質,降低角質層經表皮失水率、增加表皮的水合程度,從而有助於屏障功能的恢復。
敏感性皮膚的患者時常出現針刺感、燒灼感等主觀不適症狀,一般認為與皮膚的感覺性神經功能失調有關。皮膚的神經纖維受到皮膚pH變化、激素、炎症因子、心理因素以及各種外界物理或化學刺激等作用的影響,從而產生不適反應。
敏感性皮膚的表現可以在其他多種皮膚疾病中伴發,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玫瑰痤瘡,由於敏感性皮膚可能伴有微生物菌群的構成失調,因此益生菌及其裂解產物被嘗試用於治療。目前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半合成類四環素已被大量地用於臨床,抑制皮膚的非特異性炎症反應,對於玫瑰痤瘡的紅斑、血管生成、毛細血管擴張均有治療作用。
對於敏感性皮膚的治療,總體原則是強化健康教育、促進皮膚屏障修復、降低神經血管高反應性和控制炎症反應等,以提高皮膚的耐受性為目的。
敏感性皮膚極易反覆發作,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最重要應避免濫用或亂用護膚品,比如使用多個品牌護膚品,頻繁地更換護膚品;其次,儘可能避免各種觸發因素,如日曬、進食辛辣食物、飲酒、情緒波動、密閉的熱環境等。定期治療與隨訪,在醫生指導下配合治療,保持耐心,樹立信心,使皮膚能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
清水潔面,選用功效性及安全性得到驗證的、具有修復皮膚屏障、舒敏、抗炎等功效的護膚品。
繼發性敏感性皮膚的藥物治療應視其原發的皮膚疾病而定,具體應遵專科醫生的醫囑,而其他的敏感性皮膚,症狀嚴重可酌情配合抗炎、抗組胺藥物,對於伴有焦慮、抑鬱狀態者可酌情使用抗焦慮和抗抑鬱藥。
冷噴、冷膜及冷超:對熱刺激敏感的患者,可通過低溫物理作用,收縮擴張的毛細血管,達到減輕炎症的目的。
紅光和黃光治療:紅光具有抗炎和促進皮膚屏障修復的作用;黃光可促進細胞新陳代謝,降低末梢神經纖維興奮性。對於敏感性皮膚的各種症狀起到緩解和治療作用。
強脈衝光及射頻治療:穩定期可配強脈衝光治療,通過熱凝固作用封閉擴張的毛細血管和對表皮細胞的光調作用促進皮膚,射頻可刺激真皮膠原增生,提高皮膚的耐受性。
皙毓(綠)醫用皮膚護理貼敷料,具有一定的抗炎、抗過敏、修復、保溼作用,為淺表創面、皮膚損傷提供癒合環境。通過醫療器械備案許可,可改善受損皮膚屏障,減輕患者的皮膚炎症反應,提高皮膚的水合作用,緩解受損皮膚的敏感性。
皙毓綠理膚溶液/乳液,通過透皮吸收因子技術與棘層納米成膜技術融合創新,將維生素C、甘草酸二鉀、尿囊素包裹成微球結構,透皮至表皮層的顆粒層、棘層,快速形成層狀結構,抗炎抑菌、鎖水保溼、舒緩修復。
敏感性皮膚恢復周期長,且極易反覆。平時應注重皮膚科學、規範的護理,並留意皮膚的狀態,持續地修復皮膚屏障。當病情加重時儘快就醫,以控制敏感症狀。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如有相關問題,請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與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