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不排出,睡再久也睡不夠,道醫夏季祛溼秘法!

2021-02-17 玄門道學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夏天是最好的體內除溼機會,透過適當運動,幫助排出寒與溼。

現在很多人夏天離不開空調,愛喝冷飲,愛吃涼菜,冰鎮啤酒和各種冷藏西瓜、飲料放滿了冰箱。冬天愛吃火鍋,最愛涮肉,道醫說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溼。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

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小腿肚子發酸、發沉,感覺全身很浮腫,貪睡、心中空虛。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怎樣在夏天祛除溼氣,保持好精神。

一、症狀釋因

從道醫觀點看,種種不適都因為「陽氣鬱積在內無法宣發,進而形成寒溼」所致。夏天大家躲在冷氣房裡圖涼爽,造成「陽氣未宣發,反而在體表生出寒氣」,因為一分寒氣,常伴有一分溼氣,體內聚集的溼氣沒有排出去,在體表就會形成皮膚水腫,或皮膚長溼疹、發癢;在關節(筋骨)處則會造成四肢酸痛;在腸胃道則會形成拉肚子及吸收不良的問題,久而久之則會造成營養不良,常常覺得身體沉重。

甚至產生「睡再久也都睡不飽」的感覺,因為陽虛(陽氣不升發),頭腦所需要的能量無法向上供應,所以會思緒不清、頭腦不清醒。

怎麼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溼?

1、面部油亮;

2、小肚子大;

3、陰部潮溼;

4、小腿腫脹;

5、頭髮愛出油;

6、耳內溼(耳禪溼);

7、排便粘稠(不易衝掉)且多便;

8、睡覺留口水(溼氣飽和自行流出)。

 二、道醫比西醫重視出汗

依道醫理論,夏天提供人體最好的「除溼」機會。經過了秋天的涼、冬天的寒、春天的溼,身體陽氣已被壓抑了半年以上,累積許多寒氣、溼氣。所以應該在夏天時,透過適當的運動,身體體表的溫度上升、正確發汗,讓末梢的微循環打開,幫助體內排出這些寒與溼。

從西醫看,出汗的生理功能只是用來「調節體溫」。因為流汗後,皮膚溫度平均可降低攝氏 4 度左右。

比較起來,道醫較重視出汗,並且會依據出汗的時間與狀況,判定身體的健康與否。

中國自古就有「出汗養生治病」之說,例如喝粥出汗、運動發汗、熱水泡腳發汗等。

 三、出汗可以通經活絡,疏通血脈

汗為心之液,有經驗的中醫師可以由人體出汗的狀況,觀察心臟的盛衰,因為出汗太多,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如果鈉離子不足,便會抽筋、心臟無力,嚴重時甚至還可能昏倒的情形。

西方科學家最近也發現:在每個汗腺內均存在免疫球蛋白 A ,這種物質能阻止外界細菌和病毒從汗腺進入人體。

道醫認為的正常出汗是「蒸蒸汗出,不可汗出淋漓」。也就是說,可以看到汗珠,汗卻不能像下雨一樣地流。不正常出汗:不論冬、夏,完全不活動或是輕微活動下,出太多或太少汗都不好。

1、太多汗

原因:「溼氣太旺」或「陽氣過虛」、「元氣虛弱」。

治療:「溼氣太旺」,宜飲食清淡,或吃些西瓜、水梨等食物。「陽氣虛」,要用補氣的藥,象是人參、粉光參等。

2、太少或不出汗

原因:外寒,天氣或環境寒冷所致;內寒,人體陽虛而無力發汗。

治療:適度吃一些「辛味藥」,讓人體的「陽氣」宣發。

四、夏天多些自然流汗,冬天避免大出汗

此外,道醫養生理論也講究「出汗要依照四時(季)做調整」:春夏養陽,可以運動出點汗,秋冬養陰,不宜過度運動,汗應該流少一點。

從「正常出汗」及養生的觀點來看,建議夏天最適合運動的時間是早上 5~7 點,太陽才剛出來的時候,以及下午 3~7 點陽氣開始轉弱的時候最佳。

而在運動出汗之後,一要調整呼吸,吸氣吸到腳底,吐氣吐到頭頂,且速度要慢,最好能到每分鐘呼吸 6 次,甚至是一個呼吸循環達半分鐘;二是不要馬上喝太多水。

 五、不流汗易與肥胖形成惡性循環

體型較胖的人因為比較容易流汗,夏天更不願意運動,只想待在冷氣房裡。勸胖人要多動,以免形成惡性循環,身體不但愈來愈不健康,身材也將愈來愈胖。胖的人多半屬於「陽氣虛」的體質,很容易累積「溼」而成「痰」。由於人體出汗時,必須靠陽氣的鼓動,而陽氣虛的人陽氣已經不足,所以一旦出汗之後,反而不容易停止,而發生汗出太多的情況。如此一來,大量出汗會帶來不舒服的感覺,另一方面更會消耗已經過少的陽氣(能量)。

不過,雖然胖的人在運動時,會因為陽氣虛而氣喘,但是運動確實可以帶動陽氣的循環,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所以,如果胖的人想要健康減肥,一是要靠運動持之以恆,另一個則是要透過「補氣」的方法來調理身體。

 六、由出汗預測健康

道醫認為,從一個人出汗的時間、部位、氣味及顏色,都可以看出身體異常的端倪。

1、出汗時間

白天不正常出汗屬於「陽虛自汗」;晚上不正常出汗屬於「陰虛盜汗」

2、出汗部位

「頭汗」過多可能是脾胃有溼熱,或暴飲暴食後的「積食」;老人及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多半是因為氣虛所致。

3、汗的氣味

汗味腥臭多與熱證或溼熱有關,一般屬於「肝熱」。

4、汗的顏色

黃汗、紅汗或黑汗分別代表身體不健康的徵兆。

 七、食療怎麼去除溼氣?

紅豆、薏米、燕麥、蕎麥和赤小豆洗淨後,放入鍋中用清水浸泡 4 小時以上,泡好後就幵火煮,先大火煮至水燒開,然後轉小火煮,在煮好前 20 分鐘放入冰糖繼續熬煮至冰糖融化即可關火。

1、詳細介紹

不用泡豆子,洗乾淨放高壓鍋裡,上汽後煮 20 分鐘就好了,湯當水喝,穀物當主食配菜吃。這分量是一個人一天能吃完的量。

紅豆薏米粥有個好處,就是怎麼熬都不會發黏發稠,底下總是熬爛了的紅豆、薏米和其他五穀粉雜糧,上面是淡紅色的湯,而紅豆、薏米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湯裡。熬粥的時候,水放得多一些,這些湯就夠我們喝半天了,正好可以當茶喝。

如果再加上一點有高纖維低脂肪的特點的燕麥,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對下身浮腫的肥胖有作用、降血壓、降血脂、去水腫、調解血糖、解毒抗癌的作用。薏米是常用的中藥.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謎脾去溼、舒筋除痺、凊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溼藥。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溼盛。既要祛溼,又要補心,還要養脾胃,非紅豆、薏米和燕麥莫屬。熬成粥,可以讓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2、推薦配方

① 咳嗽:薏米紅豆加梨。

② 腎虛:薏米紅豆加黑豆。

③ 腳氣:薏米紅豆加黃豆。

④ 孕婦:減薏米,加少量黃芪、黨參。

⑤ 產婦:減薏米,加大棗、小米、紅精。

⑥ 食欲不振、身體贏瘦:薏米紅豆加山藥。

⑦ 洩瀉、腹痛、糖尿病:薏米紅豆加南瓜。

⑧ 胃中寒痛、食慾不佳、怕冷:薏米紅豆加生薑。

⑨ 體虛、早洩、遺精、夜尿過多:薏米紅豆加芡實。

⑩ 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痞:薏米紅豆加百合、蓮子。

⑪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薏米紅豆加桂圓。

曾有一個病人向我反映,他和愛人、兒子堅持每天晚餐吃薏米、紅豆南瓜粥,吃了 28 天后,三個人的溼氣基本去除了,很通暢通了。我說:「不錯,你統計得很準確,28 天,正好是人體的一個生物周期,經過了一個周期的調理,終於見到效果了」。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免費結緣《太上感應篇》抄經本!抄經功德殊勝行,十大功德!不可錯失良機!

免費結緣道醫秘制端午節香囊+五行闢邪轉運珠,祛邪除溼、除瘟抗疫!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點這裡,福生無量天尊 ▼

相關焦點

  • 體內溼氣不除,睡再久也睡不夠!(附祛溼方法)
    :10:00——21:30祛痘專家從事多年護膚美容,24小時人工回復,教你快速祛除痘痘、修復痘印以及防止痘痘復發,推薦最有效的祛痘方法和產品.其中一點就是夏天離不開空調,愛喝冷飲、愛吃涼菜、冰鎮啤酒和各種冷凍水果,飲料都放滿了冰箱。一到冬天我就愛吃火鍋,最愛涮肉,但中醫認為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溼。  不僅如此,由於我的體型是屬於微胖型,夏天該出汗時,卻因為常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
  • 體內溼氣重,虛胖易犯困,睡再久也不夠!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溼氣呢?1.痰多、咳嗽:溼痰內盛,則咳嗽痰多;痰溼胃失和,則噁心嘔吐;痰溼阻膈不暢,則肢體困重、頭目眩暈。還可以這樣看: 1、起床時——看感覺:如果每天早晨起床時覺得特別疲勞、頭昏、打不起精神來,或像是穿了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睡再久也睡不夠,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溼了。2、如廁時——看大便: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便便。若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很多人都有),且總有排不淨的感覺,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
  • 可麗可心溫馨提示--溼氣排不出,睡再久也睡不夠
    為了應付長時間工作的體力負擔,以及保持苗條體態,曉玲固定到健身房運動,卻依然不見任何健美的效果。近來她還常出現頭腦沉重、身體疲倦等症狀。有個周末,曉玲與同事在健康房運動之後,一起到麻辣鍋店慶生,再吃了一大碗無限續杯的冰淇淋,原本不舒服的情形更加嚴重……。從中醫觀點看,曉玲種種不適都因為「陽氣鬱積在內無法宣發,進而形成寒溼」所致。
  • 體內溼氣不除,脾溼犯困嗜睡,氣虛乏力頭暈,睡再久也不夠!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體內溼氣不除, 睡再久也睡不夠。  冬春之交,氣候多變,乍暖還寒,潮溼與乾燥相併的天氣,因環境和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因素,每個人體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溼氣。  紅豆薏米粥祛溼排毒的真相,你還被蒙在鼓裡?男女必讀!
  • 十人九溼,溼氣不除,百病纏身,夏季祛溼,先養脾胃,溼氣自然消
    、皮膚瘙癢等,夏季既然容易增加溼氣,我們就該做好預防措施,配合一些祛溼方法幫助身體排出溼氣。三、溼氣分兩種:按理來說,溼氣對人傷害如此之大,人們應該很注重祛溼才對,但是,事實上,很少有人能真正祛溼,一些人使用的祛溼方法效果不大,隨著時間的加長,溼氣越來越嚴重,表現越來越多,為什麼很多人祛溼都不成功呢?
  • 小暑過後,祛溼排毒正當時,簡單3招,祛除溼氣,排出毒素
    排便出現溏稀不成形、大便粘稠或者總有排不乾淨的感覺,這都是體內溼氣的原因,出現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及時調理或調整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3、渾身乏力,睡不醒很多人都有早上睡醒以後,感覺渾身沒有力氣,也提不起來精神。
  • 體內溼氣不除,睡再久也睡不夠!試試紅薏米茶
    不僅如此,由於我的體型是屬於微胖型,夏天該出汗時,卻因為常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我總是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小腿肚子還發酸、發沉,感覺全身很浮腫。尤其是每當夏季到來,愈發覺得貪睡,身體無力。
  • 它稱天然「祛溼藥」,夏季吃它正當時,不花一分錢,排出體內溼氣
    進入夏季後由於高溫的侵襲,很多人為了貪圖涼快都喜歡躲進空調房內,同時外出時還會選擇吃一些冰冷的雪糕或者冰鎮的水果以此來緩解高溫的天氣,不過這些避暑的方法雖然能夠給我們帶來一時的涼快,但是長期下來就會極容易導致我們體內溼邪堆積。
  • 溼氣不除,何以減肥?每天喝點「它」,排出體內的溼氣,瘦的更快
    一、溼氣不除,身體可能會遭殃的,很多小問題會出現,提醒你及時祛溼1、身體疲倦無力體內溼氣重的人總是會感覺全身上下都很沉重,沒有什麼力氣,心情也很低落,懶懶的什麼都不想做,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還特別愛睡懶覺,沒精力,不想和別人說話。
  • 每天都睡不醒睡不夠?古方「醒神茶」祛溼疏肝,幫你趕走瞌睡蟲
    「春眠不覺曉,你總睡不飽」,春天到了瞌睡蟲上身,最近你不是有這樣煩惱,明明昨晚9點不就早早睡覺,第二天還是還是提不起精神頭,呵欠連天,昏昏沉沉一整天。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不是說睡足七小時,就可以精神飽滿,怎麼會越睡越困?越睡越想睡?
  • 排出體內溼氣,肥肉譁譁掉,吃的好睡的香不骨痛!
    姐姐說,這是千年民間流傳的奇方——溼不再來 中藥祛溼茶被電視都譽為「去溼之王」畢竟溼氣不除生百病啊↓↓↓一、溼氣淤積堵在皮皮膚瘙癢粘膩,毒素無法排出皮膚長斑溼疹過敏,喝溼不再來30天溼氣蒸乾色斑淡化失蹤!
  • 教你一招輕鬆去除溼氣,還能減掉大肚子
    如果身體有溼氣就會導致很多疾病出現在我們身上,溼氣是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的,如果體內有溼氣,會導致人們很多疾病的出現,所以說體內有溼氣,我們要儘早的排出溼氣,那麼有哪些方法能夠排除溼氣呢?體內有溼氣,百病纏身,排出溼氣,一招搞定。
  • 溼氣是怎麼進入到體內的?溼氣比較重,吃什麼可以祛溼?
    但是睡覺還睡不好,每天睡醒之後還是很沒有精神,感覺更累了,並且還總感覺腰酸背痛。王女士本以為自己身體出現什麼大問題了,但是檢查後並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後來王女士才知道,這是溼氣惹的禍。她這種表現就是溼氣重最為典型的表現。王女士很好奇,好端端的體內怎麼會有溼氣呢?估計好多人有和王女士一樣的困惑,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下。溼氣是怎麼來的?
  • 如何祛溼?老中醫教你一招不值錢的「秘方」輕鬆祛除體內溼氣!
    垃圾多了身體就當然變差,容易讓溼氣入侵。本應五穀雜糧為食,現以肉為主了。久而久之,受傷害的是脾胃,很多時候便不成形就說明脾虛,也說明體內被溼氣入侵了!中醫認為,「溼氣」堆積在體內都會引起多種疑難絕症,因此生活中的很多疾病都和溼氣有關。
  • 溼氣越重,生病越多,排出溼氣,堅持「四個一」,堅持越多越好!
    溼氣越重,生病越多,排出溼氣,堅持「四個一」,堅持越多越好! 溼氣是各種各樣病症的源頭,這就是「溼氣是百病之首」的原因。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氣重的人,身體素質就會變差,就容易生病,也容易肥胖。
  • 體內溼氣很重的人,每天吃一點,或許可以幫你排出溼毒
    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不開空調睡不著,容易導致體內溼氣又多加了一個。中醫上認為,溼邪從來都不會孤軍奮戰,遇到寒氣變成溼,遇到熱變成了溼熱,俗話說:」溼氣重則百病生」,因此溼氣可是我們健康的「天敵」,溼氣不排出去,不僅損害我們的脾胃,還容易導致咳喘、胸悶、氣短,食欲不振、失眠、健忘、思慮過度、睏倦無力等等,還容易造成女性各種婦科病跟肥胖,尤其是肚子,大肚腩是愛美的女性絕對不能容忍的,因此去溼氣,刻不容緩!
  • 溼氣不除,身體不適,醫生:幾個「祛溼方法」,排溼氣健脾胃
    溼氣重的6個表現,若是你有其中2-3種,那就是體內溼氣重了1、睏乏無力,早上不想起床,怎麼睡都不夠;2
  • 睡不醒,可能體內溼氣太重!!
    但你有沒有想過,經常睡不醒,可能是體內溼氣太重?一、怎麼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溼?自測體內溼氣一: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也懶得動彈等,那麼基本可以判定你體內有溼了。
  • 夏季除溼氣的方法與祛溼的食物
    此時,外熱、內熱一起來,人體極易感受外來溼邪的侵襲,出現渾身無力、舌苔濁膩、脾胃不合、食慾下降、心煩焦躁、頭身困重、口渴噁心等,中醫稱此為「夏日傷寒」或溼熱病。這時,應該特別注意飲食調養,以清淡為主,常吃具有清熱健脾利溼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蓮子、山藥等。忌食海腥魚類、羊狗肉、冷飲等。